首先我们来关注秀才,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色彩考试只是当年的一个童考,参加的人一般都是小孩们,当然也有大人,难度就相当于现在的小升初。说起秀才就想起了同福客栈的吕秀才,从他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秀才,在当时并不是非常优秀的群体,这个群体只是做着普通的工作,并没有特什么特殊的待遇。历史资料记载,秀才所获得的最大权限就是,见了地方的官员不用下跪和行礼,在部分朝代秀才还能分到良田和银两,除此以外,秀才与他人无异,也就是说位置并不高。
第2个我们要聊的就是举人,是秀才参加乡试,并且考取合格才能成为的群体。由于举人考取是每三年一次的,而且考中的人非常少,所以,秀才和举人之间的差距就非常的大,在当时举人除了已经拥有秀才的特权之外,还可以有固定的经济补贴,有帮助别人免除赋税和服役的权力,和地方官员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就类似于现在社会教育机构有职称的管理层。
第3个要介绍的就是古代的进士。进士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高的一个职位,也是非常难考的。只有在成为贡士以后才可以参加殿试,进而才会有机会成为进士。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进士是最终由皇上选出的,这份荣誉放到这里本来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再加上考中进士以后,所获得的嘉奖和封赏是不言而喻的,社会地位也会有很大的提升,相当于现在名牌大学毕业的尖子生。
古代的举人、进士、秀才都是对读书人的称呼,其中他们所蕴含的内容有所不同。从整个科举之路来看,读书人大概可以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五个等级,其中举人大致对应现今的大学毕业生,进士大致对应现今的博士生、秀才大致对应现今的高中毕业生。
详细介绍如下:
1、童生
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童生一般对应现今的初中毕业生。
2、秀才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秀才不再是普通的读书人,身上开始有了“功名”的光环,可以享受普通读书人没有的特权,比如,免除徭役、遇公事可禀见知县、见知县不下跪、打官司时不能随便用刑等。
秀才一般对应现今的高中毕业生。
3、举人
秀才参加乡试考试通过的,称为举人。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举人的社会地位较高,学识更为广博,一般上对应现今的大学毕业生。
4、贡士
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指古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
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清制称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
贡士相当于现今的硕士毕业生。
5、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进士是古代科考的最高一级,对应现今的博士。
参考资料来源:
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论地位的话,秀才相当于高考考上大学的,举人感觉就是大学毕业后考了硕士,并且考了公务员的,进士可就是博士级别了,进国家大学当老师,培养新一代人才,或者进入国家重要机关,当国家领导人。
秀才由地方科举考试选出,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秀才资格,秀才拥有诸多的特权,比如见着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不用服徭役等等。在古代社会里,能够当上秀才,就已经在地方上是个人物了,因为在身份上他们已经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性差别。儒林外史里的匡秀才,原本家境贫困,但是中了秀才后,他的老师竟愿意将自己外甥女嫁给他。说明秀才很有地位的。相当于现在农村考出一个大学生一样,大家就对你刮目相看。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举人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绩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也是一个贫困家庭出了一个举人的故事,一旦成为了举人,全家人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也相当于如今的公务员呀,可以吃铁饭碗了呀,从范进中举的疯狂劲可以看出考上举人,人的地位也得以提升一个等级。
在古代中了进士,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大概率注定了你这辈子的结局是实权省部级到副国级干部,如果成绩好的话(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基本可以确定出阁拜相,实权国级干部了。
刘墉(宰相刘罗锅)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 太原府知府、 江宁府知府、 内阁学士、 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不能拿现代的学历来衡量,若非要来衡量的话,从秀才、举人、进士的地位和官位来说至少都是相当于现在本科以上学历。就个人能力,官位逐渐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