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18

 我来答
wxmao88
2017-04-25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wxmao88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29716 获赞数:532724
截止目前,采纳数达到2.9万,采纳率达97%,已升至19级。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学具操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意学具运用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利用学具要做什么,并且要知道如何去完成操作。例如,在一次常规听课中,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进一步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再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
操作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计算一共用掉了多少根小棒,把摆好的图形用加法来表示。结果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各不相同:5+5+3+3;3+3++4+4+5;5+5+5+5; 4+4+4; 5+3+4+3+3;……从反馈的情况看,有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摆出的不是同一种图形,这可能是由于老师在布臵任务的过程中,这部分同学没听清楚要求或者是没等老师说完就慌忙开始操作了。学生要是通过这些加法算式去探究乘法的意义,恐怕也成问题。通过这个课例,就涉及到在一个在学具操作前的指导问题。
教师首先是要有目的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其次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配以教具的演示和必要的启发、讲解,从而展现学具操作的步骤及其内在逻辑性。当然,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加以指导。在上述课例中,如果这位教师能适时的介入学生的活动,可能反馈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学生所在的年级越低,教师越要对学生加强指导。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常有不少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特点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尤其是当本节课的观察重点是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更容易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缺乏足够的注意。因此,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和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进行观察,更要引导学生将仔细观察与学具操作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脱离学具后,也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准确印象,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准确把握操作的时机
数学学具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要有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动手操作之前给学生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可以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①可以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一个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它得什么变,什么没有变。预习思考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萝卜和小刀,引导他们对照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去尝试具体操作,边做边想。如果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在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讨论、总结,最后解决上面老师提出的提问。这样,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探究、讨论,最后总结出了长方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
不变的项目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项目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在教学中进行这样的安排,不仅能使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地运用好数学学具,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至关重要,既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唤三、合理叙述学具操作的过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变少了,学生的活动增多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而是学生逐渐成为了主角。因而有效地运用学具操作完成课堂教学的模式应运而生。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学具操作,又有多少是内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又将如何,怎样利用好学具操作的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人们正是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又是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趋于完善。因此,为了促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就必须要让学生能详细地描述学具操作的过程和产生的结论、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要想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
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指名发言和小组交流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表达的机会。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发现学生在学具操作和思维过程中的出现的闪光点与存在的问题,以便给予肯定或纠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观察与评价其操作过程及思维过程是否正确、合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可以选择教材配臵的学具进行操作,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在底和长,高和宽分别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建立联系,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底和长、高和宽分别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面积大小怎样。然出问题:你能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吗,你是怎样做的。然后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的整个操作过程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
最后让学生把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进行整理,再利用语言叙述下来。通过学生的叙述,进一步明确了转化的过程:①作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②沿着这条高把它剪开;③把剪得的两个图形重新拼在一起,拼成一个长方形;④根据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后进生进行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充分重视学具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操作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