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贪,嗔,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没提到恐惧呢?

 我来答
shyangel1
推荐于2017-10-05 · TA获得超过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428
采纳率:9%
帮助的人:1566万
展开全部
  一、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二、佛家“贪、痴、嗔”三念:
  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
  2、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
  3、痴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
  三、佛学中之所以没有提到恐惧,因为恐惧是七情之一,因无知而恐惧,未知的东西是痴愚,因欲望而恐惧失去身外之物是贪执,应该也有源于嗔怒的恐惧,七情三毒算是各有交叉,不是包含属于的关系。
at4331
推荐于2016-06-26 · TA获得超过4.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482
采纳率:47%
帮助的人:2905万
展开全部
贪,嗔,痴,以及慢和疑,都是自己的无明的反映,也就是不明智、不能正确的判断和思维的表现。所有这些其实是不同的情况特征,其根本都是由于贪。由于贪,也就是自我欲望、自我见解的执著,而产生了嗔恨恼怒、痴迷不舍,或者傲慢,或者对任何知识任何现象的怀疑。以及其他所谓八万四千烦恼,其实也是一样,都是自我的爱,也就是贪。
《法句经》: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起源于“我爱”,对欲望的不满足、贪婪,而后产生的各种情感。因我爱的不满足,而生忧虑,因我爱的易流失,而生恐怖。
一切世间种种对财富、地位名望、生命的忧虑或恐惧,无不来源于欲爱的执著。
从过程上看,首先是欲爱给予的喜乐感受,在意识中产生记忆,在贪心的作用下使我们追求更多的喜乐,并对不同于已有的喜乐印象的东西产生恐惧和逃避。比如对不喜欢的颜色的恐惧、对不喜欢的形象的恐惧、对危害生命中各种快乐感受的其他感受的恐惧。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a1348760618
2010-12-13 · TA获得超过444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1万
展开全部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佛教讲出世 ,就是超越了妄想、分别、执着 。佛的境界圆融无碍 以度脱罪苦众生为己任,是不会在乎自己的恐惧的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天下倒影
2010-12-13 · TA获得超过376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4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76万
展开全部
贪嗔痴是因,恐惧是果,是因贪嗔痴而来,如果没有了贪嗔痴,其他也就都没了。
恐惧的直接因素是烦心大,自己找一下都烦什么人,真心忏悔不该烦对方,悔真了就能好。
对方有毛病是他们的事,但我们自己去烦他们,并且难受就是我们不对了。
阿弥陀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身相等虚
2010-12-13 · TA获得超过54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7万
展开全部
恐惧是由“贪”而来,诸法如幻,就是我们的认为的这个“我”也是幻的,因为认为有个实“我”可得,所以产生对“非我”的外在人事物的贪。因为把得到的东西认为是“属於我”,怕失去已得到东西,所以会“恐惧”。最根本的毒是“贪”,恐惧是派生的,所以不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