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陨石有哪些特征
玻璃陨石呈块状、不规则状、哑铃状、液滴状和纽扣状,比重为2.32-2.5g/mm3,折射率为1.48-1.52,且折射率值与SiO2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颜色以棕黑色和深绿色为主,大多数玻璃陨石发育流动构造,有异离体,焦石英和气孔,凹坑及各种刻蚀痕迹。
除Muong Nong型层状玻璃陨石外,大多数玻璃陨石所含包体矿物极少,Muong Nong型玻璃陨石所含的微粒矿物包体中,有些被证明是撞击母体的残留物。
分布范围:
玻璃陨石具有广泛而限定的地理分布,分布在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和佐治亚州的玻璃陨石称为北美群;分布在中欧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的莫尔达维河流域的玻璃陨石称为莫尔达维石群;
分布在象牙海岸的玻璃陨石称为象牙海岸群,最大的一个玻璃陨石群是澳大利亚-东南亚玻璃陨石群,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亚半岛及我国的南部地区,分布面积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10%。
我国玻璃陨石最早发现于海南和雷州半岛,其特点以及年龄与澳大利亚—东南亚玻璃陨石相似,可能是同期产生的。
璃陨石是地外物体剧烈撞击地球时,地表靶物质熔融后快速凝结的天然玻璃。地表发现的玻璃陨石多呈块状,棕黑色到浅绿色,一般为厘米级大小,表面多具空气动力学熔蚀刻痕。
玻璃陨石具有广泛而限定的地理分布,分布在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和佐治亚州的玻璃陨石称为北美群;分布在中欧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的莫尔达维河流域的玻璃陨石称为莫尔达维石群;
分布在象牙海岸的玻璃陨石称为象牙海岸群;最大的一个玻璃陨石群是澳大利亚-东南亚玻璃陨石群,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亚半岛及我国的南部地区,分布面积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10%。
化学类型:
1、普通型(Normal):为主要化学类型;
2、高Ca型:CaO含量可达10%,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Tasmania西北到Henbury及菲律宾Luzon;
3、高Na型:MgO含量可高达8%,且与SiO2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中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4、高Na/K型:其化学成分以显著高的Na/K比值区别于其他玻璃陨石,因为一般玻璃陨石中,Na/K<1,而该群Na/K>1;
5、高Al型:Al2O3含量>15%,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菲律宾和象牙海岸。
玻璃陨石是某种石陨石降落过程中融化的液质冷却后的产物。玻璃陨石的母石为淡绿色和黑色两种,因此,玻璃陨石的降落都是与母石共同进行的。
玻璃陨石的主要元素含量与月球样品截然不同,而与地球岩石,尤其是砂岩类岩石相似;某些特征微量元素和元素比值也有别于月球物质,而落在地球物质的范围内;玻璃陨石的稀土元素含量和配分模式与地球物质相似,而明显不同于月球样品。这些证据说明玻璃陨石的母源物质是地球岩石而不是月球物质。
成因的争论:
对玻璃陨石成因的争论一直贯穿于玻璃陨石的整个研究历史中。古代关于玻璃陨石成因的认识,有的充满了神奇的想像和神秘的宗教色彩,有的反映了素朴的自然观,如玻璃陨石的希腊原文的原意为“熔融”。
我国琼州半岛地区的居民称之为“雷公墨”,这些名称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对玻璃陨石成因的认识。在欧洲,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初,科学家们的注意力只限于莫尔达维石,而其产地正是欧洲玻璃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因此这一时期他们争论的焦点是,这些玻璃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玻璃陨石
玻璃陨石为半透明的玻璃质体,有微弱磁性,颜色为墨绿色、绿色,淡绿色,棕色,褐色,深褐色,还有少见的朱砂色。比重为2.6至3.0左右。玻璃陨石是在高空、高温、高压和高速下形成的,所以它有明显的形成特证:内部高纯度无杂质,通体布满致密的小气泡,外部有融壳,融壳上有流纹,外部和融壳下有时会产生大的气印。因为玻璃陨石在降落过程中为液质体,在高速下它们会被分解为较小的质量体,因此客观上不存在极大质量的玻璃陨石,但它与母石伴生陨落时或许较大的质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