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父孙中山先生为中国做出了哪些重要的贡献?
国父孙中山先生有五大伟绩:
手创民国,推翻帝制,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创立三民主义,为国民革命提供了指导和纲领。
设计三步走战略,建立黄埔军校,推动北伐统一中国。
为恢复中国海关主权和盐税主权作出斗争,使列强的炮舰政策在中国第一次失败。
其经济思想和实践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借鉴。
孙中山(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1]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为政举措
三民主义
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
建国方略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联俄容共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2、草创“三民主义”,袁世凯“窃”权(这个窃字不合适逼迫清帝退位的是袁世凯不是革命党,袁世凯曾经是有功的),军阀混战,除奔走之外开始写作,草创“三民主义”,但是手稿毁于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创军、演讲,我们今天知道的“三民主义”就是当时中山先生凭借记忆在讲演中阐述的讲演版而非当初的文言版。
中山先生讲民族主义,每天讲两小时,讲了6礼拜、讲民权也讲了6个礼拜、民生没讲完就天不假年死于北平,但按照中山先生生前讲“民生”需要讲8个礼拜甚至10个礼拜。
我有机会读过当时记录的演讲词、听过用唱片机录制的国父原声。只想说,了不起。在那个风云诡谲、各国各种思潮涌现的年代,为中国人草创了一种中西结合、不偏不倚的现代化理念和主义,而今天经过历史检验的普世性理论。
不仇恨、不偏激、追求平等、自由、博爱,是启蒙思想的中国化。
要现代化,但是否定全盘西化、全盘俄化,坚持中西结合,不丢弃民族根源,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举个例子:四维八德。近年来有国学热,恨很好的证明了当年中山先生的远见。
中山先生讲三民主义时说他只是初创,并不完善,要后人去研究去拾遗补缺。
3、“三步走”建国方略,否定了康有为等人的君主立宪论调、梁启超的“一步登天”效仿美国联邦搞“联省自治”……
中山先生的观点:康有为这种过于保守,绝对不能再有君主,因为总有人相当皇帝所以才会对民众这么狠,一个皇帝被赶下去另一个皇帝坐上去,杀与被杀永无休止,台上的为了不被杀要对反抗的赶尽杀绝,台下的要报复赶尽杀绝,上了台要斩草除根,然后陷入恶循环;
梁启超的过于激进、乐观,还没学会走就想着跑,当时的中国谈“联邦制”只会被军阀当成割据自立互相混战兼并争夺皇位的借口。只会回到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情况。历史再一次证明先生是对的。
4、提出“民生史观” 认为人的斗争都是因为要活、想要活的更好,所以革命不是目的,革命是手段,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吃饱饭、吃好饭,民富才是真富,要藏富于民,国家通过税收间接富裕;
而革命是凶器,这一手段是不得已而用之,革命对社会是有很大伤害的,革命革多了、失控了,国家和社会就要完蛋,比如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上台之后,革命就失控了,断头台上冤魂无数,血流成河。
中山先生的民生史观,这种中庸、中正、不偏激、倡导民生而后强国的观点,在那个社会达尔文主义横行的年代,难能可贵。
创立三民主义,为国民革命提供了指导和纲领。
设计三步走战略,建立黄埔军校,推动北伐统一中国。
为恢复中国海关主权和盐税主权作出斗争,使列强的炮舰政策在中国第一次失败。
其经济思想和实践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借鉴。
创立三民主义,为国民革命提供了指导和纲领。
设计三步走战略,建立黄埔军校,推动北伐统一中国。
为恢复中国海关主权和盐税主权作出斗争,使列强的炮舰政策在中国第一次失败。
其经济思想和实践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