谤古今义是什么?
谤在古代可以是批评,指责的意思;而现在一般是指毁谤中伤,是含贬义的。
谤(读音bàng),本义指议论或批评别人的过失,引申为恶意地攻击他人,含贬义。
①<动>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动>毁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辨】诽,谤,讥.都有指责别人过错或缺点之意.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后议论、嘀咕;讥,是讥刺。
【谤木】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木牌。《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世,涑鼓谤,立之于朝。”
【谤书】1.攻击别人或揭人隐私的书信。2.专指《史记》。
bàng 帮纽、阳部;帮纽、宕韵、补旷切。
形声字。从言,旁声。意为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说文》:“谤,毁也。” 《玉篇·言部》:“谤,对他人道其恶也。”
与现代汉语中用为毁谤义不同,“诽”、“谤”二字所抨击的都是有根据的事实,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谤’者,道人之事实,与‘诬’、‘谮’不同”。可见“诽谤”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往往实有所据,二者起初并非贬义词。
相关介绍:
《左传·襄公十四年》:“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谤”、“诽”、“讥”、“诬”、“讪”义近,又有所不同。“谤”一般指公开地指责;“诽”指背地议论、嘀咕,甚至是腹诽;“讥”指微言讽刺;“诬”指夸大其辞,无中生有;“讪”指用语尖刻,使人难堪。
《说文》:谤,毁也。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
例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有能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以致天下怨谤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引申为诽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故事修而谤兴。——唐· 韩愈《原毁》
更引申为诅咒。进胙者莫不谤令尹。——《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现代的谤,用为双音节词诽谤,意思是古代义项的引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