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神话中的四大冥界之主,为何冥界都在地下?
镇墓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用实物记载了汉代的“解适”习俗,更重要的是,在镇墓文中所反映的幽冥世界和冥吏体系,清楚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冥界观念从山上到地下的转变轨迹。
灵魂不来,人死后到彼岸世界继续生存,几乎世界各民族共有的观念。但是,彼岸世界在哪里?它又是个什么模样?各民族的看法却是大相径庭的。如有的民族以为在海岛,有的民族以为在山上,有的民族以为在地下;有的民族认为幽冥世界如阳世一般,也是一家一户地居住着,也有太阳、星星、月亮,也有河水、山林、动物、牧场;有的民族的幽冥世界则暗无天日,刑狱处处、惨不忍睹。就是同一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看法、观念也不完全一致。
东汉人观念中的阴界方位,我们从镇墓文中可以看到有较为清楚的反映:生人生就阳,死人下归阴;生人就高台,死人自藏。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阴,生人归阳, (生人有)里,死人有乡。“阴”、“阳”是中国原妈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万物无不包括在阴阳之中,如天与地、男与女、生与死、人与鬼等等,所体现的无不是这样的“阴”、“阳”关系。
既然生人属阳,生存地地上;则死人属阴,生存于地下,“地上”(或天上)与“地下”、生人与死人对应,正是这种阴阳关系的体现。镇墓文中甚至明确指明冥界在地下。如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168号汉墓出土的竹木简牍有有“平里五大夫张偃敢千地下主”、“江陵丞敢千地下丞”一类的文字,便是明证。以阴界在地下的观念,在西汉以前的典籍里也可找到一些珠丝马迹,例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说到周亚无买尚方甲盾为其父周勃殉葬,后一迁尉以此为亚无谋反的根据,说:“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显然也视地下为死魂寄身之冥界的所在。
我们知道,在远古代时代,中国人的观念,死者之魂是归于昆仑的。无论对昆仑的地望有多少种说法,幽冥世界都被搁置于大山之上。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神荼、郁垒等主掌众鬼命运的冥王,无一不是住在山上。如,“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日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西王母居处昆仑山。又。 《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佚文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问东北日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日神荼,一日郁垒,主阅领万鬼……。”神茶、郁垒也居处山上。著名的鬼界“幽都”,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 “北海之内,有山,名日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出在山上。所以《后汉书·乌桓传》直言“中国人死后,魂神归岱(泰)山”,正因此,有些学者认为魂归地府、阴问在地下的观念是佛教带进来的。
其实这不符合实际情形。早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的冥界世界的方位就开始了从山上到地下的嬗变交替历程。先秦以前的史籍,已有人死后(亦即幽冥世界)在地下生活的记载,如《左传·隐公元年》郑元公将母亲姜氏置之地宫,发誓说: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来听取颖考叔的意见,“阙地及泉,隧而相见。”以黄泉为死地,又掘地及泉,可见当时已把地下视为死灵归所的幽冥世界了。而古老的土葬做法也与幽冥世界在地下的观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