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庄子》的文学特色?
展开全部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隐士,宋国蒙(今中国中部河南商丘)人。《庄子》经过汉朝刘向的编定,共有五十二篇。现在版本的《庄子》只有三十三篇,分三部分,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晋人郭象所定的版本。
《庄子》内篇思想比较系统,文字风格也很一致,而外、杂篇内容则很丰富,但风格有了一些差别。内容思想接近《老子》, 是道家的重要经典。
到了唐代时,因为皇帝将老子李耳尊为祖先,所以尊崇道教,《庄子》因此也被尊为《南华真经》。《庄子》注释版本较多,郭象的《庄子注》最有名。清代人郭庆藩著有《庄子集释》。
庄周深切地感受过社会变革和战争给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他认为痛苦的原因是圣人们制定了礼乐,引起了竞争。而提倡仁义又造成虚伪。所以是仁义礼乐损害了人的天性。
庄周和老子同样认为上古时人性朴实,没有战争与争斗,生活安逸。所以应该抛弃礼乐,断绝仁义。
庄周宁可贫穷,也不愿去做官,认为那会丧失本性和自由。但庄周又不主张遁入山林,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超脱的境界。他鄙视名利,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及其差别都没有意义。只有“道”使得天地万物相通为一,知道它们相通为一,就是得道。得道者不必贪生怕死。所以庄周在妻子死后还“鼓盆而歌”。
《庄子》用很多寓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庄子》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虚伪行为,在似乎矛盾的言论中有着深邃的智慧,当然也有对人生悲哀态度和对社会的失望。只好寄希望于心灵的纯净,追求逍遥的内心境界。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如此。从理论意 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 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而且,作者 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 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 至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逍遥游》的宗旨,是说人的精神摆脱一切世俗羁绊,化同大道,游于无穷的至大快乐。所以文章开头,即写大鹏直上云天,飘翔万里,令人读之神思飞扬。
《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如果说《孟子》的感情是在清楚的逻辑表达下运行的,那么《庄子》的感情,却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在上面所引的文字中,已经 可以看出这一特点。此外,《庄子》中常表现出伤感的情调,如《至乐》中的一节: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消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 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至乐》的宗旨,是以死为痛苦人生的解脱。这种厌世思想,实际是因为对人生有完美的期望,所以所见皆是痛苦。这一节写庄子对髑髅的一连串发问,便是充满了人生的伤感。
《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后代文人在思想上、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取自"http://www.wiki.cn/wiki/%E3%80%8A%E5%BA%84%E5%AD%90%E3%80%8B"
《庄子》内篇思想比较系统,文字风格也很一致,而外、杂篇内容则很丰富,但风格有了一些差别。内容思想接近《老子》, 是道家的重要经典。
到了唐代时,因为皇帝将老子李耳尊为祖先,所以尊崇道教,《庄子》因此也被尊为《南华真经》。《庄子》注释版本较多,郭象的《庄子注》最有名。清代人郭庆藩著有《庄子集释》。
庄周深切地感受过社会变革和战争给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他认为痛苦的原因是圣人们制定了礼乐,引起了竞争。而提倡仁义又造成虚伪。所以是仁义礼乐损害了人的天性。
庄周和老子同样认为上古时人性朴实,没有战争与争斗,生活安逸。所以应该抛弃礼乐,断绝仁义。
庄周宁可贫穷,也不愿去做官,认为那会丧失本性和自由。但庄周又不主张遁入山林,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超脱的境界。他鄙视名利,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及其差别都没有意义。只有“道”使得天地万物相通为一,知道它们相通为一,就是得道。得道者不必贪生怕死。所以庄周在妻子死后还“鼓盆而歌”。
《庄子》用很多寓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庄子》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虚伪行为,在似乎矛盾的言论中有着深邃的智慧,当然也有对人生悲哀态度和对社会的失望。只好寄希望于心灵的纯净,追求逍遥的内心境界。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如此。从理论意 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 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而且,作者 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 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 至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逍遥游》的宗旨,是说人的精神摆脱一切世俗羁绊,化同大道,游于无穷的至大快乐。所以文章开头,即写大鹏直上云天,飘翔万里,令人读之神思飞扬。
《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如果说《孟子》的感情是在清楚的逻辑表达下运行的,那么《庄子》的感情,却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在上面所引的文字中,已经 可以看出这一特点。此外,《庄子》中常表现出伤感的情调,如《至乐》中的一节: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消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 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至乐》的宗旨,是以死为痛苦人生的解脱。这种厌世思想,实际是因为对人生有完美的期望,所以所见皆是痛苦。这一节写庄子对髑髅的一连串发问,便是充满了人生的伤感。
《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后代文人在思想上、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取自"http://www.wiki.cn/wiki/%E3%80%8A%E5%BA%84%E5%AD%90%E3%80%8B"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