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方式叫斜杠青年,“斜杠青年”为什么这么流行?
“斜杠青年”并不是突然就出现的,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我们祖辈也是“斜杠青年”,因为那时候人类的环境危险而多变,人必须要进行多重发展,用不同的技能来应对不同的挑战。
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副业和爱好。最大好处在于,我们不再是让自己儿时的梦想仅仅留存于睡梦里,我们可以一边当着公务员为人民服务,一边当一个新时代的斜杠青年,张扬自己的个性,传播自己产生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每个个体的梦想。
其实根本原因是各种专业精细化。越来越多的外包活动,企业越来越多的根据需求灵活雇佣人才,把部分工作剥离、外包给有专业技能的人,采取合作分成模式,比如健身房与健身教练,网站与内容生产者。其次,互联网新媒体等创新平台让斜杠工作变得更为方便和可行。最后,技术提升了各个行业的效率,解放出了大批劳动力,劳动者闲暇时间变多。
互联网带来的新的扁平化的工作和管理模式,人才成为了制胜的法宝,人才的稀缺性和价值会产生非常符合二八法则的分化,利润也会变得客观,直到实现接近于合理的利润分配,这也就是说合作时代模式下的“斜杠”青年将会有更多就业的选择,也会得到更多的利润。
对于那些积极想寻求出路,想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样化,让你的职业精力丰富多彩,在你还没一个稳定基础的前提下,我认为不妨试试横杠。趁年轻的时候,给自己一段时间,专注于一项工作,尝试把事做好,并取得他人信任。
网络配图
前些日子和一位从事青少年研究的学者交谈,他说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类很有特点的年轻人,和老一代通常一辈子只从事一个职业不同,他们经常拥有多个职业身份,或者多次跳槽,愿意进入更多类型的行业。他们通常用“/”来介绍自己,比如:作家/插画师/摄影师。这位学者说,如今人们把这类年轻人称为“斜杠青年”。
在中国,斜杠青年如今受到很多年轻人追捧。中国青年报曾对近2000名青年进行调查,结果超过一半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并认为这一群体充满活力朝气,敢于挑战,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斜杠青年”并非中国特有,而是一个舶来品。《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在其书籍《双重职业》中这样定义这一人群: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斜杠青年为何会出现,并在青年人群中流行开来?从时代背景看,随着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服务业成为最大的产业,大规模生产让位于个人价值创造,人才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经济组织方式变化,人的创造力也越来越依靠个体的自主和自我驱动状态。时代的变化驱动着社会开放和发展。这一代年轻人不再局限于上一辈人强调的稳定,他们的思想更开放,更渴望创新、渴望自由,更加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自主、多元、有趣、独立……这些特质让斜杠青年,在这个不断改革体制和强调创新的时代,更容易适应新环境。他们表现出了这个时代的新特征,是值得肯定的社会变化。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如今颇有成就的斜杠青年和古往今来的很多大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都有自己的主业,然后再利用已有资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方面中西方都有很多例子。在西方,达芬奇就是一个集画家、发明家、天文学家、建筑工程师等身份于一身的大家,还对音乐、医学、考古、水利、地质等颇有研究。不过,画家是他最主要的职业。有学者考证,他对其他领域的兴趣,主要出于对绘画的专注和热爱。在中国,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正是对文学的专注,让他的书法、绘画文气斐然、意境深远。
这也提醒我们,当下流行的斜杠青年现象,一方面折射出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宽容,另一方面也启示广大有志于成为其中一员的年轻人,要明白根深方能叶茂的道理。如果以追求更多事业发展为目的,年轻人们也要看到背后的重大挑战,避免盲目和浮躁。比如,多问问自己是否擅长时间管理、是否非常自律、是否有决心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等等,然后再培养其他的擅长。
从政府和社会角度来说,对斜杠青年也要多加关爱。如今,我国一些领域已经在进行有益探索。比如,鼓励事业单位及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支持公立医院的医生实行“多点执业”等,这些良好的政策引导,让职场业态更为灵活。要让“斜杠青年”成为一种广为人们所知的职场业态,政府层面需进行更多顶层设计,出台更多具体的政策依据及职业规范。只要善加引导,相信斜杠青年一定能为新时代提供一股新的,敬业奉献、奋发有为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