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脆延性转化和极限状态下强度和破坏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就物理概念而言,摩擦力与粘聚力在局部并不能同时存在。岩石不是均匀的材料,内部存在裂隙等缺陷。与沉积岩相比,尽管火成岩和变质岩孔隙度较低,只在1%左右,但完全可以具有很大的裂隙面积。从分形的观点来看,裂隙的面积随着考察的尺度减小可以趋于无限。对微裂隙的尺度、数量以及加载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已经能够进行观测和测量[47,48]。岩石只在部分位置粘结,部分位置摩擦。取图7-53 微元体进行分析。加载过程中,闭合裂隙随着剪切变形增大逐步产生摩擦力,摩擦系数存在一个最大值,但在没有达到最大值前具体数值并不确定[25]。摩擦力与粘聚力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岩石的变形、屈服和破坏过程,而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应力有关。
图7-53 粘结摩擦的单一裂隙剪切模型
如果应力尚没有达到材料的粘聚力,或者说粘结部位未达到断裂所需变形之前,摩擦力系数就已经达到最大值,那么应力继续增大使材料剪切破坏时,岩样达到最大的承载应力。由于摩擦系数已经达到最大值,粘聚力丧失只能使承载能力降低,因此屈服破坏仅在局部断面发生。在这种情形下,岩样强度随围压有较大增加,而延性却增加很少。一些硅酸盐类岩石在围压数百MPa时仍能呈脆性状态,在峰值应力之前没有明显的屈服平台(图7-4)。这类岩石的强度可以用Coulomb准则来描述,岩石承载的最大剪切应力可写为:
τmax=λc0+(1-λ)μ0σ (7.22)
式中,λ是有效粘结面积的比,在前述假设下它是一个常数。需要说明的是,Coulomb准则的粘聚力c和摩擦系数是以整个岩样断面来计算的,而实际岩石材料只是在部分位置粘结,部分位置摩擦,因此真实的粘聚力C0和内摩擦系数μ0要大于Coulomb准则确定的数值。
材料丧失粘聚力后也将产生摩擦力,随着围压增加粘聚力与摩擦力之间的差异变小,
τmax-τres=λ(c0-μ0σ) (7.23)
即峰后残余强度τres逐步增大,与峰值强度逐步τmax接近。可以设想,图7-4的Nugget砂岩围压从310MPa继续增高,岩样的峰值强度与残余强度将完全一致。这是岩石只在局部粘结、局部摩擦的有力证据。孔隙压力对岩样强度的影响相当于围压的降低,也表明摩擦仅发生在局部裂隙。当然,岩石是非均质材料,粘结部分也不是同时达到承载极限。局部粘结强度较低的材料在失去粘聚力之后产生的摩擦力较大,可能会引起附近(正应力方向)强度稍高的材料产生新的破坏失去粘聚力。正应力增大使裂隙的承载能力增大,产生屈服的材料增多,峰值附近变形也就相应增加。并且岩样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时有效粘结面积就不是常数,最大承载能力与正应力(或围压)之间也没有线性关系。但只要材料的粘结强度整体大于摩擦力,那么岩石总体上仍是脆性破坏。
如果正应力或围压继续增加,裂隙能够承载的最大摩擦力可以超过岩石材料的粘聚力。在这种情况下,当轴向应力增加使裂隙承载的摩擦力达到粘聚力,其后材料发生剪切屈服产生塑性变形,粘结颗粒之间发生断裂并通过摩擦力承载,摩擦力仍等于粘聚力,不再增加。变形增大只能使更多的材料发生断裂,不会使裂隙产生宏观滑移。因而轴向应力不能继续增大。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粘聚力是颗粒之间的粘结强度,即公式(7.23)中的c0,而不是由Coulomb准则确定的数值。这就是说,在围压较高时岩样内部的裂隙和具有粘结强度的材料承载能力相同。就变形与承载特性而言,岩石在高应力状态下成为一种均质材料。
图7-54 石灰岩试样不同围压的三轴强度[32]
上述分析可以得到试验结果的支持。图7-54中石灰岩试样在围压大于35MPa之后强度与围压成同步增加[49],即主应力差保持恒定:
σS-σ3=σ0 (7.24)
由公式(7.6)可以知道,倾角θ=π/4 的断面剪切应力为最大。因此在高围压时岩石的破坏,就是剪切应力达到材料的剪切强度c0=σ0/2 产生屈服破坏,试样的屈服破坏断面的倾角也将趋于 π/4。这可以解释文献[10]所给出的试验结果。当然,变形与应力是相互联系的,颗粒实际上是在剪切变形作用下断裂的。这与金属材料类似。又岩样实际的单轴压缩强度远低于σ0,以及从Coulomb准则得到的粘聚力远低于c0,表明岩石内部确实存在大量的裂隙。这些裂隙的摩擦承载能力在低围压时低于颗粒之间的粘结强度,因而在材料丧失粘聚力之前摩擦力易于达到极限值。试样破坏时的宏观应力当然要低于材料的实际粘聚力。
对于高强度的花岗岩、片麻岩,抗压强度达到Byerlee摩擦强度之后,试样破坏的变形量小于10%,仍属于脆性或脆性-延性过渡段,但强度随围压增大已与材料关系不大,且主断裂带与最大主应力的倾角趋于45°,相应的转化围压在数百MPa至2GPa,随材料不同而不同[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