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留纪的古地理特征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志留纪处于加里东构造阶段的晚期,是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时期,处于挤压构造体制之下,此时的古构造格局与古地理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板块内部稳定地区因受边缘造山运动的影响,沉积和古地理格局显著改变;板块之间碰撞拼合,如华北板块与柴达木地块,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等。
(一)华南区
志留纪是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的时期。受其影响,扬子板块早、中志留世海域仅限于北部,晚志留世海退,海水仅残存于川滇及钦防残余海盆,其他地区均抬升成陆。志留纪后期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
1.扬子板块志留纪的地层序列和古地理特征
鄂西宜昌剖面是扬子区研究较早、较深入的地区之一,该区志留系包括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罗惹坪组、石屋子组和中志留统纱帽组(图7-6)。
受晚奥陶世海退的影响,在扬子区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普遍形成一不整合界面,但在宜昌地区龙马溪组与五峰组之间连续沉积。龙马溪组下部100m厚的黑色页岩和硅质页岩内,包含了五个笔石化石带,笔石呈聚集式保存,属典型的笔石页岩相,代表滞流、非补偿海盆。上部黄绿色砂质页岩厚度较大,但只含3个笔石带,笔石分散保存。根据岩性变粗、颜色变浅及笔石的保存情况等,推测上部为弱还原环境,反映沉积速率加快,逐渐转化为补偿盆地。罗惹坪组内产有大量的珊瑚、腕足类、三叶虫等底栖生物化石,代表正常浅海环境。石屋子组及纱帽组是一套滨海相碎屑岩堆积。纱帽组自下而上砂岩含量增加,粒度变粗,交错层理发育,化石稀少,代表周围碎屑物质供应充分的超补偿海盆。中志留世后期,宜昌地区升出海面遭受剥蚀,与上覆中泥盆统云台观组石英砂岩呈假整合接触(图7-6)。
图7-6 中国东部志留系柱状对比图
(转引自刘本培等,1996)
1—黑色页岩;2—粉砂岩及泥页岩
志留纪扬子区主要为碎屑陆棚海,随着加里东运动的强化,其海域面积不断萎缩(图7-7)。龙马溪期是继晚奥陶世海退之后又一新的海侵开始,此时沉积范围限于扬子北部,扬子区南部是大范围的古陆。龙马溪早期的古地理环境与五峰期相似,属于典型的笔石页岩相。从龙马溪晚期开始,扬子区属正常陆棚浅海环境,海侵范围扩大到黔中南一带。在黔东北至川南一带,早志留世沉积与宜昌地区相似,但在相当于罗惹坪组下部的地层内碳酸盐岩发育,各种生物十分繁盛,由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组成小型点礁,在贵州石阡一带称雷家屯组;中统为秀山组和回星哨组,秀山组为正常浅海陆棚相,回星哨组是一套紫红色、灰绿色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含有腹足类、双壳类和鱼类等化石,代表滨海相沉积。由此可见,至中志留世晚期,扬子板块内部受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接的影响,主体环境逐渐上升而成为陆上剥蚀区。
图7-7 中国中志留世古地理图
(转引自刘本培等,1996)
扬子板块早、中志留世为浅海沉积,富产地方色彩浓厚的四川角石等头足类、彗星虫等三叶虫和各种珊瑚类地方性分子,据统计横板珊瑚属的地方性分子达30%以上,说明志留纪扬子区为独立的板块。
在扬子板块西缘的滇东一带,从晚寒武世隆升成陆后直到中志留世晚期才开始接受沉积。关底组以泥灰岩及页岩为主,含Sichunoceras。其上妙高组岩性由黄绿、灰绿色页岩及瘤状泥灰岩、灰岩所组成。再上为黑色页岩夹薄层瘤状泥灰岩组成的玉龙寺组,含腕足类、三叶虫和牙形石化石,与上覆下泥盆统地层整合接触,由此可见,晚志留世滇东地区为扬子板块的沉降中心。
2.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及华南残余盆地志留纪古地理特征
扬子板块东缘的志留系仅有下统,在湘中一带称周家溪群,主要为泥砂质类复理石沉积,厚度巨大。中晚志留世江南区未接受沉积,较板块内部更早结束了沉积作用。
华南裂谷盆地自中奥陶世起萎缩加剧变为残余盆地,到志留纪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海水,其他地区已上升成陆。
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的南秦岭地区早志留世与奥陶纪相似,南秦岭裂谷盆地的安康、随州一带具玄武岩,早志留世晚期以后为笔石页岩相,厚度巨大,与泥盆系呈假整合接触。裂谷盆地以北秦岭微板块仅见早、中志留世复理石沉积,晚志留世地层缺失,反映受加里东晚期北秦岭造山运动的影响。
扬子板块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在金沙江地区,志留系代表逐渐收缩变浅的裂陷海槽沉积特点,义敦地区为一套夹基性火山岩的较深水沉积,滇西墨江的志留系、泥盆系为深水连续沉积(图7-7)。
(二)华北-东北南部区
华北板块志留纪主体仍为古陆剥蚀区,缺失志留系沉积,但大陆边缘地区志留系相当发育。
1.华北板块志留纪的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板块内部志留纪地层仅发现于板块西南宁夏同心地区,只有中、上统。中志留统照花井组,主要由灰岩、泥灰岩构成,含大量造礁生物,厚仅100m左右,属稳定浅海沉积。上志留统旱峡群,为紫红色砂砾岩,厚度500m,代表西侧造山带山前的前陆盆地沉积。此外,在河南固始下石炭统灰岩砾石中还发现了志留纪珊瑚化石,表明此地应有志留系沉积。
2.华北板块大陆边缘志留纪古地理特征
华北板块北缘的内蒙古地区,下志留统为中酸性火山岩夹砂泥质沉积,中、上志留统为砂泥质复理石沉积,志留纪末属磨拉石建造。磨拉石建造与下伏地层间具明显的不整合,说明本区发生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形成板块北缘的早古生代褶皱带。
华北板块南部的北秦岭地区没有志留系的记录,推测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已形成古陆或山地。
西南部祁连山地区志留纪的研究程度较高。北祁连海槽在志留纪仍然为强烈坳陷区,中祁连在志留纪一直为隆起带。南祁连海槽早、中志留世仍处于张裂、下陷阶段,中、晚志留世海槽缩小,沉积了巨厚的硬砂岩。志留纪末,由于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南、北祁连海槽相继形成褶皱带,从而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成一个大陆(图7-7)。
(三)其他地区
1.塔里木板块及其大陆边缘
塔里木板块的志留系主要出现在西北、东北部,与扬子板块关系密切。柯坪地区的下志留统为含笔石及三叶虫的杂色碎屑岩,中上统为含中华棘鱼的紫红色砂岩和泥岩。塔里木北缘南天山一带志留纪厚度巨大,为中性火山碎屑岩、火山岩及沉积岩,代表活动的古构造环境。
2.古亚洲洋
志留纪古亚洲洋北部的准噶尔-兴安地区各段活动性不同。西准噶尔早志留世的复理石、类复理石是洋壳大规模俯冲后残余盆地的产物。东准噶尔晚志留世含Tuvaella的紫色灰岩、钙质砾岩、中酸性火山角砾岩等不整合于奥陶纪—中志留世蛇绿岩套之上。再向东至兴安岭地区,志留纪海域范围与奥陶纪相似,均具有一定活动性。天山-西拉木伦洋志留纪仍然为大洋环境,其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沟-弧-盆体系。
3.古特提斯洋
滇西保山地区志留纪主要为浅海泥质和碳酸盐沉积,为古特提斯洋中稳定的小型地块。藏南珠峰地区的志留系发育完整,下志留统为灰黄色石英岩,中志留统为灰色页岩,含笔石Streptegraptus、Orthograptus,上志留统为灰色含泥质条带灰岩,内产丰富的头足类、牙形石,总厚度不足100m。向北至申扎地区,灰岩增多,厚度达250m。两地均属板块内部的稳定浅海沉积。在上述地区的角石类以Michelinoceras最为常见,与扬子区明显不同,证明当时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间有特提斯洋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