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风是在一定病理基础上发生的。因此,那些具备发生如下中风病理基础和发生中风危险因素的人,较容易患中风:
一、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管壁发生退行性改变,特别是动脉粥样硬比,则是发生中风的潜在性病理基础。
二、具有下列慢性疾病之一者
1.高血压,中风患者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的占60%~70%。
2.心脏病,脏病有直接促使脑中风发生和增加脑梗塞的危险。有心脏病(主要是冠心)者患缺血性中风要比一般人高5倍。
3.糖尿病,中风是糖尿病容易引起一种并发症。有糖尿病史者中风发生率比一般人高21倍。
4.血脂症,高血脂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有高血脂症者患缺血性中风要比一般人高2倍。
5.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以及由它继发引起的阻塞性肺气肿可以造成血氧症和血液流变学性质变比,从而使中风容易发生,此病患者中风可能比一般人高4倍。
6.颈椎病,患颈椎病时,可造成椎间孔狭窄。推动脉压从而影响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以致发生中风。
7.血液病,血液病是发生中风的病因之一。
三、有以下身体因素和嗜好者
1.直系上代有中风病史者,患中风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高2.5倍。
2.肥胖者患缺血性中风可能要比一般人高0.4倍。
3.脾气急躁者、A型性格者患中风可能性要比一般人高3.5倍。
4.妇女多胎(生育4胎以上)者患缺血性中风危险性要比3胎或3胎以下高1倍。
5.喜欢吃肥肉者,患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要比一般人高5倍.
6.吸烟量大、年长者患缺血性中风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高2.5倍。
7.过量饮酒者尤其是饮烈性酒的人比饮酒少的人得高血压、中风的机会要高3倍。
8.饮食偏咸者与摄入食盐量正常者在引起中风时存在着显著差异。
一、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管壁发生退行性改变,特别是动脉粥样硬比,则是发生中风的潜在性病理基础。
二、具有下列慢性疾病之一者
1.高血压,中风患者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的占60%~70%。
2.心脏病,脏病有直接促使脑中风发生和增加脑梗塞的危险。有心脏病(主要是冠心)者患缺血性中风要比一般人高5倍。
3.糖尿病,中风是糖尿病容易引起一种并发症。有糖尿病史者中风发生率比一般人高21倍。
4.血脂症,高血脂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有高血脂症者患缺血性中风要比一般人高2倍。
5.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以及由它继发引起的阻塞性肺气肿可以造成血氧症和血液流变学性质变比,从而使中风容易发生,此病患者中风可能比一般人高4倍。
6.颈椎病,患颈椎病时,可造成椎间孔狭窄。推动脉压从而影响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以致发生中风。
7.血液病,血液病是发生中风的病因之一。
三、有以下身体因素和嗜好者
1.直系上代有中风病史者,患中风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高2.5倍。
2.肥胖者患缺血性中风可能要比一般人高0.4倍。
3.脾气急躁者、A型性格者患中风可能性要比一般人高3.5倍。
4.妇女多胎(生育4胎以上)者患缺血性中风危险性要比3胎或3胎以下高1倍。
5.喜欢吃肥肉者,患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要比一般人高5倍.
6.吸烟量大、年长者患缺血性中风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高2.5倍。
7.过量饮酒者尤其是饮烈性酒的人比饮酒少的人得高血压、中风的机会要高3倍。
8.饮食偏咸者与摄入食盐量正常者在引起中风时存在着显著差异。
2010-12-13
展开全部
多吃少动;烟酒不离;早晚中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咨询中医治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概述: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名曰中风;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
就诊科室:急诊科、中医科
临床症状: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舌歪斜等。
危害:中风患者会出现肢体行动不便,记忆力下降,认知障碍等后遗症,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并发症:发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肾衰竭等。
检查:血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眼底检测、尿常规检查、生化检查、便常规检查、生化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X线检查、B超、脑血管造影、MRI。
诊断: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行诊断。
饮食建议: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戒烟限酒。
治疗原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化痰通络。
治愈性:可调理,部分可治愈。重症患者可能致残或死亡。
病因:
1.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 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5.血液瘀滞 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蕴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的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的病机多以暴怒血蕴或气虚血瘀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典型症状: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诊断依据:
1.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2.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㖞斜,言语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
4.必要时可结合CT、MRI等影像学诊断的支持。
治疗方针:本病治疗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活血通络。
药物治疗: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方药: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主方:大秦艽汤加减。方药:秦艽、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茯苓、黄芩、石膏、生地。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治则:化痰通腑。主方:星蒌承气汤《验方》加减。方药: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如头晕重,可加钩藤、菊花、珍珠母。
4.气虚血瘀
治则:益气活血。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
5.阴虚风动
治则:滋阴熄风。主方:大定风珠加减。方药:鸡子黄、阿胶、地黄、麦冬、白芍、龟板、鳖甲、五味子、炙甘草。
日常护理:
1.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2.予患者以适宜的环境温度。避免转移患者从较高温度的环境突然至温度较低的环境,外出注意保暖。
饮食调理: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就诊科室:急诊科、中医科
临床症状: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舌歪斜等。
危害:中风患者会出现肢体行动不便,记忆力下降,认知障碍等后遗症,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并发症:发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肾衰竭等。
检查:血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眼底检测、尿常规检查、生化检查、便常规检查、生化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X线检查、B超、脑血管造影、MRI。
诊断: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行诊断。
饮食建议: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戒烟限酒。
治疗原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化痰通络。
治愈性:可调理,部分可治愈。重症患者可能致残或死亡。
病因:
1.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 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5.血液瘀滞 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蕴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的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的病机多以暴怒血蕴或气虚血瘀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典型症状: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诊断依据:
1.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2.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㖞斜,言语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
4.必要时可结合CT、MRI等影像学诊断的支持。
治疗方针:本病治疗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活血通络。
药物治疗: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方药: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主方:大秦艽汤加减。方药:秦艽、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茯苓、黄芩、石膏、生地。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治则:化痰通腑。主方:星蒌承气汤《验方》加减。方药: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如头晕重,可加钩藤、菊花、珍珠母。
4.气虚血瘀
治则:益气活血。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
5.阴虚风动
治则:滋阴熄风。主方:大定风珠加减。方药:鸡子黄、阿胶、地黄、麦冬、白芍、龟板、鳖甲、五味子、炙甘草。
日常护理:
1.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2.予患者以适宜的环境温度。避免转移患者从较高温度的环境突然至温度较低的环境,外出注意保暖。
饮食调理: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