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真实存在过的奇特甚至怪异的兵器?
我说的答案不一定全,但一定很有趣。以下来自相声《兵器谱》贯口: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镰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带楞的,带刃儿的,带戎绳的,带锁链儿的,带倒齿勾的,带娥眉刺儿的;刀有单刀、朴刀、鬼头刀、长柄短刃刀、青龙偃月刀、崩童户撒刀、三尖两刃刀、子午鸳鸯刀、金川士可刀、曲刃凸背刀、鱼鳞紫金刀、腰刀、掉刀、驴耳刀、屈刀、戟刀、眉尖刀、御林大刀、行刑刀、黑旗大刀、山头刀、牙柄腰刀、鳝鱼头刀、吉良环柄刀、狮子环长刀、龙环柄刀、龙雀大环刀、太平刀、掩月刀、斩马刀、钩镰刀、峨嵋刀、鹿角刀、直背刀、回族刀、山头刀、云头刀、雁翎刀、凤翅刀、双手刀、七星刀、九环刀、万口刀、千牛刀、柳叶刀、定我刀、朝天刀、开阵刀、划阵刀、单钩刀、双钩刀、双锋刀、牛角刀、象环大刀、斜朗刀。
隆重安利一个非常奇特的兵器。不止是造型,重要是名称。 这种兵器就叫:我。我。我。 重要的兵器说三遍。 我们知道,“戈”“战”“戟”这些从“戈”的字都和兵器有关,那么“我”字是否也有关系呢? 甲骨文中的“我”字。字形和“戉(钺)”字非常相似,但是刃部能看出有几个齿。 商代金文中的“我”,就更加偏象形,明显是把带锯齿的工具了。 别说,还真有点像。《说文解字》还保留了“我”左半部的一个引申义:“一曰古杀字”。
无巧不成书,1975年陕西扶风庄白村一西周墓葬,还真出土了一件三个齿的青铜兵器。该器长24.2cm,重312克。我”从兵器引申为“我方”,则可能和战士广泛持“我”有关。可见这还是一件非常古老的兵器,不过在春秋时代就已经见不到了。所以“我”字也越来越变形,从今字也看不出本义了。
在古典小说和传统评话中,常说武艺高强的人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八般武艺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这是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18种冷兵器。对于每个习武者来说,能够熟练掌握这十八般兵器,就意味着达到了极高的武术境界。而对于中国漫长的冷兵器发展史来说,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我国武术流派众多,许多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拳种器械等武术传承,如果加上这些武术流派的各种奇门兵器和各式暗器,其总数恐不下数百种。
举几个例子,武术器械之一,短棍式兵械。由棒棍演化而来的武术双器械,以坚木制成,长约1.5米。圆柱形,一端粗、一端细。粗端为把,直径约5厘米;细端为梢,直径约3厘米。形似筷子。粗端有似马鼻子的小孔以穿穗。演练时,两手各持一械,握粗端。技法有:刺、劈、杵、截、扫、抖等。 此外,还有“羊角橛”、“拦门橛”,形制同上,略短,全长约1米,是在全长三分之二多点之处的木棒上装有一牛角或羊角或金属尖,另一端系一牛皮索套而成,增加了橛梢的硬度和戳击强度。一般两手各持一橛演练,称为“双橛”。近代习练者多在梢端或羊角与棍之连接处钻一小孔,系以红缨或彩穗。练习时,将牛皮索套在手腕上,再握紧棒端。
橛的主要套路有“拦马橛”和“拦门撅”等。“拦马橛”属拦手门,全套34式。主要动作有:反劈橛,双橛推舟,霸王举鼎等。基本技法有:劈、扫、托、推、拔、刺等。特点为:橛法多变,劈提连环。主要流行于江南、江北一带。“拦门撅”属通备拳传统双器械套路,共6趟46式。主要技法有:劈、挂、擂、砸、击、刺、格、架、绞、扫、提、拿等。主要动作有:开门炮、迎门劈砸、上惊下取、金鸡啄食、猛虎拧尾、醒狮出洞、折取金枪等。特点为:猛劈硬挂,连招叠用,上下翻转,动中求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