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亚纳海空战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在美军攻占马绍尔群岛之际,尼米兹即决定绕过日军坚固设防的加罗林群岛,直接向马里亚纳群岛开刀。以夺取西太平洋的海空控制权,切断日本本岛与南太平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下一步向帛琉、菲律宾、台湾和小笠原群岛进攻打开通路,并为对日本本土实施远程轰炸创造条件。
1944年3月11日清晨,美海军司令金上将和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来到白宫,请求罗斯福总统批准立即向马里亚纳进军的作战计划。罗斯福在椭圆形办公室里接见了他们。这一天,罗斯福的身体看起来不大好,面色憔悴,双手颤抖,但他仍然是满脸笑容,充满必胜的信心。他坐在轮椅上,很仔细地听着部下的报告,并当即批准了两位将军的作战部署。同时又指出,即将打响的马里亚纳群岛之战,很可能是太平洋战争最后的一次大海空战,必须抓住这一战机,彻底打垮敌人。最后议定,此次马里亚纳作战的主攻方向是塞班岛、关岛和提尼安岛。
商定完作战计划之后,罗斯福又用手中长长的指示杆指点着墙上那幅太平洋海图。只见他手中的指示杆从琉黄列岛起,经塞班岛、关岛向东,一直点到雅皮岛附近为止。罗斯福两眼坚定而冷峻地注视着海图,就像一位严谨的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一样,对尼米兹将军问道:“请问将军,你知道这一带是什么地方吗?”
“报告总统阁下,这一带长约2000公里,海水深度约8000余米,最深处1.1万多米,是已知的太平洋最深处。总统阁下,您所指的这一条弧线被称作马里亚纳海沟,也称作西太平洋大海沟。”
尼米兹海军上将出于一种职业的本能和丰富的海洋知识,对罗斯福的提问对答如流。
“哈哈,切斯特,你真不愧是美国海军的统帅!”罗斯福眨动着绿色的眼睛,高兴地说,转而又严肃地叮咛道:“我以盟军最高统帅的名义命令你,并请你向麦克阿瑟将军转达,你的舰队在麦克阿瑟将军配合下,必须在马里亚纳海域给日本联合舰队开掘一个最后的坟场。”
“是,总统阁下!”
当天中午,他们在总统办公室里共进午餐。饭后,尼米兹将军立即飞回太平洋,带着美国总统的命令冲锋陷阵去了。
尼米兹将军到达珍珠港后,马上亲自组织制定了代号为“征粮者战役”的马里亚纳作战计划,并将D日定在6月15日。
为保证“征粮者战役”的顺利进行,尼米兹将军在战前积极进行了各项战役准备。在马绍尔群岛扩建和新建的海空军基地,集中了尽可能多的兵力:登陆兵力12万多人,支援作战的舰只640余艘,其中仅米切尔海军中将的第58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就有各型舰只90余艘,轻重航空母舰15艘,作战飞机956架。这样,再加上第7航空队的岸基飞机620架,就有将近1600架作战飞机。
1944年6月6日清晨,几乎和盟军在欧洲开始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登陆战——诺曼底登陆战发起的同一时刻,在中太平洋上,尼米兹将军麾下气势不凡的第5舰队,以米切尔中将庞大的第58特混舰队为开路先锋,从马绍尔群岛出航了。紧接着,500余艘各型舰船,载运着4个半加强师,总计12万余人及大量作战武器,也从四面八方浩浩荡荡地杀向马里亚纳。
就这样,日美双方共有近3000架飞机、21艘航空母舰及近千艘各型战舰,一起劈波斩浪,杀气腾腾地向马里亚纳海域汇集而来,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航空母舰大战就要爆发了。
1944年6月12日至14日,为保证登陆部队顺利上岸,美军第58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在关岛以东170海里的海面上,出动了208架“恶妇”式战斗机和240架舰载轰炸机,对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关岛等日军基地和机场进行了猛烈的轰炸,使日军岸基航空兵遭到了沉重打击。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仅飞机就损失500余架,一下子就使第61航空战队的战力损失过半,这就为美军下一步的登陆和海战减轻了很大的压力。
6月15日清晨,就在丰田副武海军大将下达发动“阿”号作战令的同时,美海军陆战队指挥官史密斯中将指挥两个师共计2万余人,于8时30分开始了对塞班岛的大举登陆,与守岛日军展开了殊死拼杀。
此时,正在指挥日军第一机动舰队向马里亚纳进击的小泽治三郎中将,闻此消息更是心急如焚,赶紧命令舰队全速前进。
小泽舰队正向马里亚纳开来的消息,正是美国人盼望已久的。因为美国太平洋舰队早就想同日军航空母舰舰队一决雌雄,想不到这一次它们竟然倾巢出动了。
真是冤家路窄,当年参加偷袭珍珠港的“翔鹤”号和“瑞鹤”号航空母舰也随小泽出动了,它们企图再展当年的辉煌。但是,小泽的第1机动舰队只有各型舰载机400余架,而其主要对手米切尔的第58特混舰队共有各型飞机900多架。小泽的兵力明显处在劣势,但小泽认为形势比较有利。小泽预计,战斗将会在关岛附近海域日军岸基飞机的作战半径之内、美军飞机的作战半径以外的海域展开。这就是说,他可以攻击美国人的航空母舰,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舰队处在美机的攻击距离之外。另外,还有一点对他有利的是,他不用像美军那样去保护登陆的滩头阵地。
这次的战阵布局与两年前的中途岛海空战非常相似,只是在角色上打了个颠倒。中途岛是日军入侵,美国人严阵以待;而马里亚纳则是美国人进攻,日本人防守。两次唯一的相同之处则都是以日本人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