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部主要斑岩铜矿带综合找矿模型
2020-01-14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一、哈腊苏-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综合找矿模型
(一)地质找矿模型
大地构造: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碰撞结合部位东段南侧,形成于准噶尔微板块北缘古生代活动陆缘背景下的哈腊苏-卡拉先格尔中泥盆世弧裂谷环境。
赋岩容矿地层:铜矿化斑岩主要侵入于中泥盆统北塔山组中-下岩性段玄武岩中。
矿化斑岩:铜矿化主要发生在中泥盆世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斑岩中,脉状和岩枝状,断续延长约7km,宽50~150m。三叠纪花岗斑岩引起矿化—蚀变叠加。
控岩控矿构造:矿化受花岗闪长斑岩体控制,岩体分布受卡拉先格尔断裂带控制。
矿床特征:矿体主要产于斑岩体中,部分产于围岩中。呈不规则脉状、分枝脉状,沿走向及倾斜方向有膨缩、分支复合、尖灭再现变化;以原生矿石为主,氧化矿石很少;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为主,少量斑铜矿与辉钼矿,偶见钛磁铁矿、白钛矿;次生氧化矿物以孔雀石为主,次为蓝铜矿、褐铁矿、黄钾铁矾。脉石矿物主要为长石、石英、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绿帘石等;矿石结构主要是他形粒状结构、充填结构、共结结构、碎裂结构,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较少,构造以星散浸染状及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局部可见脉状构造;矿石中伴生有益元素为金、银、钼。
蚀变类型与分带:围岩蚀变主要有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黑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岩体中心向外依次为钾长石化+黑云母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后期有钾长石化、硅化叠加。
成矿流体:102~411℃,8DSMoW=-80‰~-89‰,δ18OH2o为2.08‰~3.88‰,成矿流体主体来自岩浆。
稳定同位素:矿石中硫化物206Pb/204Pb=18.052~19.362,207Pb/204Pb=15.501~15.606,208Pb/204Pb=37.813~39.355,δ34Sy-CDT=-6.5‰~1.1‰,成矿物质主体来自岩浆。
成矿时代:中泥盆世斑岩型成矿,三叠纪构造—岩浆—流体叠加
成矿作用:成矿金属和硫主体来自岩浆,成矿流体主体来自岩浆分异;中泥盆世斑岩成矿,三叠纪构造—流体—矿化叠加;中温—低温成矿,应为复合斑岩型铜(金钼)矿床。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地球物理:区域上位于吉木乃-二台布格重力高异常区北部边缘宽缓的梯度带上,该梯度带与深大断裂有关(图3-49);处于阿尔泰-二台正磁异常区北部的过渡带上,局部磁异常发育,该磁场区向西延伸到乔夏哈拉一带,与火山岩及岩浆活动有关(图3-49)。正常围岩(碳质层除外)具有高阻、低极化特征(≤2%),矿化体均具有高极化特征(≥5%);钻孔岩矿石大部分无磁性或微弱磁性;激发极化法高极化、相对高阻一低阻是判断本区呈浸染状分布的硫化物矿体的重要找矿标志;勘查实践表明高极化、低阻往往与碳质地层分布有关。
物探异常:常规激发极化法和双频激发极化法获得的异常一致,并有效反映了与含矿地质体的分布。采用AB=1500m、MN=40m、供电周期8s、延时100ms的技术条件;该区极化率背景小于2%,以3%为异常下限圈定4处异常,其中有3处异常极化率峰值大于8%,对应视电阻率为低阻,最小值小于200Ω·m,主要反映了含碳质层的分布(图3-50)。在斑岩铜矿分布区以3%圈定高极化异常长1000m,宽100~200m,且异常向东未封闭,极化率一般3%~5%,最高达6.5%;与之对应,视电阻率处于高阻(1000~1400Ω·m)与相对低阻(600Ω·m)的过渡带上,而北东部低阻(≤≤200Ω·m)、高极化反映了含碳地层分布。激电测深(图6-1)表明,AB/2在1.5~40m为低极化(1.5~2.5%),65m后极化率急剧升高,当AB/2达500m时,极化率为5%以上并保持稳定;高极化处于高阻-相对低阻的过渡带上,高极化异常尚未封闭,说明高极化体向下延伸较大。本区磁场变化较复杂,其中与含矿斑岩体和矿化体对应为背景磁场变化,而在基性火山岩中、二长花岗岩中出现明显的稳定磁异常。
区域地球化学:1∶20万化探是以Cu、Mo、Au、Ag为主、伴有Cd、Sn、Cr、Ni、Co、MnO等元素,Pb元素位于异常主体的东北部(图3-49)。异常形态总体为NWSE向,总面积96km2,主要位于卡拉先格尔断裂带的上盘。Cu、Au、Ag、Mo、Sn分布一致且规模大、浓集中心明显,而Cr、Ni、Co、MnO主要为高背景、异常分布相对零星。其中Cu异常面积68km2,最高值348×10-6,平均值105×10-6;Au异常面积28km2,最高值54.1×10-9,平均值13.2×10-9;Mo异常主要位于Cu异常的中心部位,最高含量4×10-6。矿区1∶5万化探,在矿区圈定明显的以Cu、Au、Ag、Mo、W、Zn、As、Sb、Sn、Cr、Ni、Co等多元素组合异常,面积10.7km2。其中Cu、Au、Ag、Mo、W相关性好、浓集中心明显、主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含量高,位于花岗闪长斑岩体上;Zn、As、Sb、Sn存在高背景或单点高异常,位于花岗闪长斑岩体上;Cr、Ni、Co异常及高背景位于上述异常西侧中泥盆统北塔山组中基性火山岩中;Pb无明显的异常显示(图6-2)。其中Cu异常面积6.8km2,平均值185×10-6,最高值3438×10-6;Au异常面积2.3km2,平均值35.6×10-9,最高值170×10-9;Mo异常面积1km2,最高含量14.1×10-6。
矿区地球化学:矿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具有明显的Cu、Mo、Au、Ag元素组合(图3-50)。其分带特点为Cu、Mo、Au为内带,Ag、Sb为中带,As、Bi、Pb、Zn、Sn、W为外带,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元素组合特征。Cu、Mo、Au异常主要位于含矿斑岩体上及下盘玄武岩中,三元素浓集中心一致,共生组合明显,主要分布在斑岩体中。控制异常长1000余m,宽300~600m,最高含量分别为3326×10-6、12.5×10-6、196×10-9。Ag、Sb元素主要分布在含矿斑岩体上及下盘玄武岩中,且浓集中心主要在下盘,在岩体中仅为高背景。其中Ag异常呈不规则环带状,具有四个浓集中心,走向长度与斑岩体基本相似但均分布在围岩中,最高含量为1266×10-6;Sb总体为低含量中的高背景,最高含量仅0.36×10-6。As、Bi、Pb、Zn主要在斑岩体外接触带呈高背景和局部异常分布,在岩体上一般呈低背景。在岩体上含量一般分别为Pb8~10×10-6,Zn40~80×10-6,As2~5×10-6,Bi0.2~0.3×10-6;在接触带上上述四元素浓集分布特征也不一致。
岩石测量结果显示在斑岩铜矿后期仍存在热液和矿化活动,要注意在岩体下盘Ag的富集现象。
(三)综合找矿模型
哈腊苏铜矿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碰撞结合部位东段南侧,玛因鄂博大断裂西南侧,形成于准噶尔微板块北缘古生代活动陆缘背景下的哈腊苏-卡拉先格尔中泥盆世弧裂谷环境,断裂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矿区主要出露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区内矿点、矿化发育,已发现铜(金)、铁、铅锌等多处矿点,是典型的矿化集中区。
图6-1 哈腊苏铜矿8号勘探线综合剖面图
图6-2 哈腊苏铜矿1∶5万化探剖析图
该区不同比例尺化探异常明显。其中区域化探Cu多元素高背景及异常带一方面反映了成矿带成矿地质环境及主要找矿靶区;1∶5万化探进一步划分了找矿靶区、明确了主要找矿矿种;大比例尺化探详细圈定了地层、岩体含量变化特征,对于圈定矿化体分布、研究分带特点、预测矿体剥蚀深度和隐伏矿体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区域物探反映矿区处于重力异常梯度带上和不同磁场的过渡带上,与深大断裂及不同地质环境过渡区密切相关。在岩体含矿性评价方面,大、中比例尺激发极化法具有独到的作用,中-高极化能有效反映硫化物分布,同时视电阻率参数可配合极化率参数区分碳质干扰、异常与硫化物分布是否有关。
遥感地质找矿利用除ETM6外的6个波段数据,通过图像增强处理获取的TM3/TM1、TM5/TM7比值图像和TM1、TM3、TM4、TM5主成分分析获取的第四主成分PC4-F以及TM1、TM4、TM5、TM7主成分分析获取的第四主成分PC4-H图像在遥感蚀变异常提取中具有良好效果。
根据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初步建立了哈腊苏-卡拉先格尔斑岩型铜矿的综合找矿模型(表6-1)。
二、松树沟-玉希莫勒盖斑岩铜矿带综合找矿模型
(一)地质找矿模型
大地构造: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南部边缘,伊犁微板块中的阿吾拉勒晚古生代裂谷系;北为博罗科努南缘断裂,南为那拉提-红柳河板块缝合带。
赋岩容矿地层: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中下段安山质火山岩,是陆缘岩浆弧挤压向引张构造转换地质环境中的产物。
矿化斑岩:侵入于大哈拉军山组的细粒闪长岩、闪长玢岩、英云闪长岩,Ⅰ型,规模小。
控岩控矿构造:主要为近EW向、NW向断裂构造,形成相对较早;晚期NNE向断裂活动,构造-流体叠加明显。
表6-1 哈腊苏-卡拉先格尔斑岩型铜矿综合找矿模型
矿床特征:矿体或呈带状产于斑岩体的边部(松树沟),或呈脉状产在大哈拉军山组中(玉西莫勒盖);矿石中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和少量斑铜矿、黝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等;细晶结构为主,浸染状构造(松树沟)和脉状构造(玉西莫勒盖);矿石建造为Cu-Au-Ag-Mo,原生硫化物矿石为主;
蚀变类型及分带:硅化、黑云母化、钾长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硅化显然是后期构造-流体作用的产物。
成矿作用:石炭—二叠纪细晶中—酸性岩体侵入大哈拉军山组,构造—岩浆—流体作用在岩体边部发生斑岩型矿化(松树沟),在地层中发生热液脉型矿化(玉西莫勒盖),可能会构成斑岩-矽卡岩-热液脉成矿系统。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地球物理:在区域中,处于西天山近EW向强正磁异常带东段,博罗科努负磁异常带与伊犁正磁场区的接壤部位,该部位与区域控矿构造及线状分布的中酸性岩体较吻合;伊犁磁场内沿巩乃斯河存在一个强大的磁力高异常带,峰值达+800nT,带内最老岩石为石炭系,其岩石磁性很弱,不会引起如此强度的磁异常,可能与深部磁性体有关。属于西天山异常区相对平缓的重力高异常区,重力梯度变化达2.67×105m/s2/km,反映了天山中央岩石圈断裂的西延位置。今后在该区找矿中应注意区域上正、负磁场梯度带上的普查找矿工作。
物探异常:ηS最大值5.5%~20%,正常场均为0.6%,对应ρS为120~350Ω·m的低阻值区,异常的展布方向基本与断裂构造和矿化蚀变带的展布方向一致。从物性参数特征(表3-4)可以看出:石英闪长岩、灰绿色安山岩、晶屑凝灰岩具有一定磁性,但不强,其次是火山角砾岩具有弱磁性,其他岩性几乎无磁性;黄铜(黄铁矿)矿激电特征为低阻—高极化,氧化铜矿则为中高阻—高极化特征,晶屑凝灰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具高阻—中极化特征,而碳质泥灰岩则具中阻—中极化特征;孔雀石、黄铜矿、黄铁矿其磁性无差异,孔雀石极化率变化范围3.65%~9.33%,平均值5.74%,电阻率变化范围781~1258Ω·m,平均值985Ω·m;黄铜矿、黄铁矿极化率变化范围3.85%~8.63%,平均值5.25%,电阻率变化范围88~235Ω·m,平均值120Ω·m。岩(矿)石物性特征见图3-52。
区域地球化学:位于阿吾拉勒Cu、Mo、Au、Pb、Zn、Ag、Fe综合异常上,为铜金多元素异常区,区内分布有蒙琼库尔Cu、Au、Mo、Pb、Zn、As、Sb、Cd综合异常一处。
矿区地球化学:1∶1万岩石、岩屑化探成矿元素及指示元素相对区域背景都有明显增高,离差反映成矿成晕能力较强,依次为Au、Cu、Zn、Pb(表6-2)。异常集中在闪长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呈带状NW向展布。
表6-2 玉希莫勒盖达坂铜(金)矿区元素背景值
(三)综合找矿模型
松树沟-玉希莫勒盖斑岩铜矿带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南部边缘,伊犁微板块中的阿吾拉勒晚古生代裂谷系,北为博罗科努南缘断裂,南为那拉提-红柳河板块缝合带;作为重要赋岩容矿地层的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安山质火山岩是陆缘岩浆弧挤压向引张构造转换地质环境中的产物;石炭—二叠纪细粒闪长岩、闪长玢岩、英云闪长岩侵入于大哈拉军山组,在岩体及附近围岩中发生浸染状和脉状不同产状的矿化。
区域化探异常明显,Cu、Au,Ag,Mo多元素高背景及异常带一方面反映了成矿带主要找矿靶区;1∶5万化探进一步划分了找矿靶区、明确了主要找矿矿种;大比例尺化探详细圈定了地层、岩体含量变化特征,对于圈定矿化体分布、研究分带特点、预测矿体剥蚀深度和隐伏矿体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区域物探反映矿区处于重力异常梯度带上和不同磁场的过渡带上,与深大断裂及不同地质环境过渡区密切相关。在岩体含矿性评价方面,大、中比例尺激发极化法具有良好的作用,中-高极化能有效反映硫化物分布。
有效的遥感地质找矿方法技术还在探索中。
根据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初步建立了松树沟-玉希莫勒盖斑岩铜矿带的综合找矿模型(表6-3)。
表6-3 松树沟-玉希莫勒盖斑岩铜矿综合找矿模型
三、土屋-赤湖斑岩铜矿带综合找矿模型
(一)地质找矿模型
大地构造: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Ⅱ)准噶尔微板块(Ⅱ1)觉罗塔格裂陷槽中段南缘,处在康古尔大断裂北侧、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的北部边缘影响带中。
赋岩容矿地层:上石炭统企鹅山组火山-沉积岩系中。该组下部为中细粒砂岩夹沉凝灰岩,中部为玄武岩、安山岩夹火山角砾岩,上部为细(粉)砂岩、含砾长石岩屑粗砂岩夹凝灰岩。地层已发生褶皱,形成近EW向似箱状背斜,并遭受韧性变形。
成矿斑岩体:成矿斑岩体是由早期闪长玢岩体和晚期斜长花岗斑岩体组成的复合岩体,呈近EW向长条状分布于似箱状背斜核部。岩体已卷入韧性变形,局部糜棱岩化并矿化。根据地层时代推断,岩体侵入时代应为华力西晚期(早二叠世)。
控岩控矿构造:含矿岩体产于似箱状背斜的核部,矿(化)带产于韧性剪切带边缘的弱变形域之中或旁侧。
矿床特征:矿体主要赋存于斑(玢)岩体内,少量分布于围岩中;呈似透镜状雁列分布,平、剖面均呈“多”字形排列组合;矿体走向NEE,向S陡倾斜,向W侧状,侧伏角较小。矿石类型为典型的细脉浸染状铜(钼)建造,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少量斑铜矿、铜蓝和辉铜矿;黄铁矿主要发育于矿体顶、底板,主矿体中基本无黄铁矿存在;脉石矿物以新生石英、绢云母为主,其次为绿泥石、长石和碳酸盐矿物。矿石中—细粒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闪长玢岩体内矿石与石英细脉共存的细脉浸染状、团块状构造,在斜长花岗斑岩体中,矿化则以浸染状为主。矿化可分三期四阶段,第一期矿化为岩浆晚期气成热液成矿期,形成遍布岩体的预矿化;第二期矿化为岩浆期后热液成矿期,是矿床主成矿期,又可进一步分为二个矿化阶段,第一阶段为韧性断裂控制的初矿化阶段,即石英—硫化物阶段,第二阶段为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工业矿化阶段,即硫化物—氧化物阶段;第三期矿化为次生氧化成矿期,矿床产生氧化淋滤及次生富集作用。
蚀变类型及分带:矿体蚀变类型齐全,分带明显,矿体及顶板蚀变强度大于底板。自中心向两侧可划分出强硅化带、黑云母带、石英—绢云母带、绢云母(泥化、石膏化)—青磐岩化带。黑云母带基本分布在主矿体内部。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温度120~350℃,成矿流体盐度9%~12%NaCl eq,成矿流体δD=-69~—44‰,δ18O=0.27‰~7.93‰,以岩浆流体为主,混有大气降水和变质水,硫化物δ34S=0.2‰~8.0‰,硫来自地球深部。
成矿作用:成矿过程与板块碰撞造山变形演化相伴随。造山褶皱和深断裂导致深源钙碱性花岗质岩浆上侵,其前峰(顶部)就位于背斜核部,形成含矿闪长玢岩—斜长花岗斑岩体。脉动式挤压造山继续进行,韧性断裂沟通深部同源残余含矿岩浆热液上涌,进入高渗透韧性变形带,发生流体循环和少量矿质沉淀。造山抬升,韧性挤压带转化为脆-韧性剪切带,矿液被“抽吸”到剪切带张性空间,随着温压剧降,矿质沉淀,形成铜矿体。成矿是在构造动荡环境下发生的,矿化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
矿床成因类型:浅成中温热液细脉浸染型(斑岩型)铜矿床。
成矿时代:推断为华力西晚期(早二叠世)。
控矿因素和矿化标志:控矿因素包括浅成闪长玢岩、斜长花岗斑岩复合岩体为成矿母岩,韧性、脆—韧性断裂是斑岩型铜矿床的导矿、储矿构造;矿化标志包括地表面型孔雀石化(及褐铁矿化),原生黄铜矿化(辉钼矿化)、黄铁矿化等,硅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泥化、石膏化)、青磐岩化蚀变组合。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区域地球物理:1∶20万布格重力异常总体呈近EW向展布,重力值由南向北增高(图3-43),中南部为近EW向展布的康古尔重力梯度带,梯度变化2×10-5m/s2/km。该梯度带在土屋、延东铜矿附近分为南北两枝,向东又合二为一。在土屋—延东一带,重力场出现局部膨大,在东部和西部分别形成局部重力高、重力低,土屋铜矿位于局部重力高中,而延东铜矿位于局部重力低南侧。1∶20万航磁异常总体走向近EW向,大致以康古尔断裂带为界,北部为雅尔帕克-平顶包高磁异常区,南部为秋格明塔什-高独包低负磁异常区,土屋、延东铜矿位于高磁异常带与低负背景磁场区的过渡带上(图3-43)。在土屋、延东铜矿附近叠加了局部高磁异常,总体反映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和侵入岩活动。
矿区(田)地球物理:1∶5万重力测量成果显示,延东铜矿位于一条带状重力高北翼;该局部重力异常带走向清晰,异常强度约300×10-8m/s2;该重力异常反映了铜矿床及含矿母岩的分布。1∶5万航磁成果(图3-44)显示,土屋、延东铜矿总体位于正磁背景场中。从1∶5万航磁资料分析,土屋、延东铜矿与岩浆侵入后期热液活动有关,因此,要注意岩体边部及构造带中微弱磁异常与矿化活动的关系。1∶5万激电测量以1%为异常下限圈定激电异常ηsmax=4%,激发极化法具有直接反映更深部矿体信息的作用。
矿床物探异常:正常地层和岩体具有相对高阻(≥100Ω·m)、低极化(ηs≤1.5%)特征,含矿斜长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具相对低阻、高极化特征;含碳地层为明显低阻、高极化,电阻率一般在50Ω·m以下,极化率大于5%。密度值从斜长花岗斑岩→碎屑岩→闪长玢岩(含矿或不含矿)→玄武岩逐渐增大,其中碎屑岩平均密度为2.66×103kg/m3,构成正常背景;斜长花岗斑岩(包括含矿斜长花岗斑岩)密度较低,与正常围岩有(-0.02~0.16)×103kg/m3的密度差;中基性火山岩、闪长玢岩(包括含矿闪长玢岩)密度较高,高出正常围岩(0.09~0.18)×103kg/m3。含矿的斜长花岗斑岩、闪长玢岩无磁—弱磁性,而闪长岩、基性火山岩具中—强磁性。
与斑岩铜矿相关的物探异常组合为高极化、相对中-低阻、弱重力高(含矿闪长玢岩)或重力低(含矿斜长花岗斑岩)、无磁—弱磁性。当矿体埋深较大(一般大于100m)时,极化异常降低。碳质地层干扰体表现为明显低阻、高极化、正常重力、无磁异常。闪长岩、基性火山岩一般具低极化、高阻、高重力、中—强磁性。土屋铜矿1∶2万高极化异常体的极化率异常为3~4%,最高5.4%,高极化率异常反映了土屋铜矿床的分布(图3-45)。延东铜矿圈定激电异常体极化率异常一般5~7%,最高8%(图3.47)。钻探结果证实,激电异常由矿体、矿化体引起;局部磁异常与闪长玢岩体有一定关系;而局部重力低反映了以斜长花岗斑岩为主的斑岩铜矿上以重力异常特征。
(三)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区域地球化学:1∶20万化探显示土屋、延东铜矿处于呈东西向展布的Cu、Mo、Ni、Co、Hg、Au、Fe2O3等元素的高背景带上(图3-43),该高背景带面积约1000km2,Cu背景值为30×10-6。在土屋—土屋东一带形成清晰的60km2以Cu为主的多元素局部组合异常;在延东铜矿区形成9km2以Cu为主的多元素的局部异常;此外在土屋、延东铜矿北西侧尚有一面积近200km2Cu、Ni、Cr等多元素组合异常。反映了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的复杂性和矿区(田)局部异常的难识别状况。
矿区(田)地球化学:在土屋、延东矿区1∶5万化探局部异常反映明显(图3-44),Cu为主要目标异常,Cu背景值为(30~40)×10-6,组合样铜极大值800×10-6。在土屋铜矿区圈定的铜异常面积约7km2,主要元素组合为Cu、Mo、Au、Ni、Ag、Zn、Cd等,异常区内包括土屋、土屋东矿床;在延东铜矿区圈定的铜异常面积约6km2,元素组合为Cu、Mo、Ag、W、Zn、Pb、Cd,异常呈椭圆状,走向近EW向。
矿区地球化学:1∶2万土壤化探结果表明,Cu与Au、Ag、Pb、Zn、W、Mo、As、Sb、Bi、Cd等元素具有共生组合关系,在不同矿床具有不同的相关关系,并处于高Mn(≥1000×10-6)的地球化学环境中;而Ni、Co元素与之无相关关系,主要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和脉岩有关。土屋、土屋东矿床的元素组合以Cu元素为主,具有Cu、Au、Mo、Ag、Bi为内带,零星的Zn、Sb、Cd、W、Pb、As等弱异常为中—外带(图6-3)的组合特征。经聚类分析,在0.25相关系数水平,上述元素分为Cu-Au-Bi;W-Zn;Pb-Mn及其他单元素组合。采用≥100×10-6为异常下限,圈出一条Cu异常带长3.5km,宽500~700m。该带具有两个浓集中心,与土屋、土屋东两个矿化带分布一致,异常极大值分别为4598×10-6(土屋)、2685×10-6(土屋东)。就上述两个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而言,土屋东铜矿床的Au、Mo、Bi、Cd等元素普遍高于土屋铜矿床。土屋、土屋东铜矿床Au极大值分别为50×10-9、≥50×10-9,Mo极大值分别为5×10-6、≥50×10-6。
图6-3 土屋铜矿土壤测量异常图
图6-4 延东铜矿土壤测量异常图
延东铜矿床异常元素组合极为复杂,以Cu、Au、Ag、W、Mo、Bi、Cd等为内带,Pb、Zn、As、Sb为内—中—外带(图6-4)。Cu异常长2000m,宽500m,异常极大值为2300×10-6,向西因侏罗系覆盖异常明显减弱。Au、Ag、Pb、Zn、W、Mo各元素最高含量分别为108×10-9、3600×10-9、123×10-6、586×10-6、5×10-6、12.8×10-6;而As、Sb主要位于矿化带南侧(上盘);M异常位于矿化带南外侧。
(四)综合找矿模型
土屋、延东铜矿位于康古尔深大断裂北侧,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之觉罗塔格裂陷槽中段南缘,矿区出露一套上石炭统中—基性火山岩及碎屑沉积岩,并有华里西晚期斜长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等浅成中酸性岩体出露。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是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区域化探Cu及多元素高背景及局部组合异常区一般反映了成矿带的分布,局部Cu多元素异常集中区反映了矿田的分布范围,而中、大比例尺化探Cu及多元素组合异常反映了矿床的分布。
区域重力异常梯度带、航磁异常高—低过渡带及由此划分的重、磁不同方向线型构造、环型构造的交汇部位反映了成矿的有利部位。中、大比例尺物探(尤其是激发极化法)对于探测矿床及矿体的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当斑岩铜矿体出露地表时,浅成中酸性斑岩体+面型孔雀石化(或Cu多元素组合异常)+激电异常的“三位一体”找矿模型在斑岩铜矿评价中极为有效;当矿体处于半—浅隐伏状态,激电异常+矿化蚀变斑岩体露头(或不出露)+Cu及多元素化探异常是半隐伏矿的找矿标志;当矿体处于中—深隐伏状态,地表没有含矿斑岩体出露,物探弱—高极化异常+重力低(或弱重力高)+无—弱磁异常组合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据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初步建立了土屋斑岩型铜矿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表6-4)。
表6-4 土屋斑岩型铜矿综合找矿模型
续表
2024-11-27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