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对矿床的控制作用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控岩、控矿构造的基本格架
位于祁雨沟南约30 km处的马超营断裂,是一条发育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深大断裂,其长达200 km、宽数十至数百米,走向NWW,在剖面上呈北倾的犁形,它长期控制着本区的构造、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胡受奚等,1998)。此外,洛宁山前断裂位于矿区西北25 km处,其长大于80 km,走向NE,是洛宁凹陷与熊耳山断隆区的分界线,花山岩体即产于该断裂带东侧,而且长轴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显示该断裂对花山岩体的形成的一定的控制作用。
2.矿区构造与成岩成矿作用
除上述区域性深大断裂以外,在矿区还发育有一系列次级的NE及NW向断裂构造。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陶村-马元断裂,呈NE走向,局部地段出现发育黄铁矿化;大公峪-枯桩杈断裂,呈NEE走向,局部见有黄铁矿化。但目前这两条NE向断裂均还未发现有金矿体,应属控矿断裂。
除上述两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外,矿区还发育一系列更次级的NE向断裂,据目前已有的资料,长度大于50 m的断裂均不同程度地充填有石英脉,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还构成金矿体,其中规模较大的断裂有F120、F115、F118、F116、F39、F41等。这些断裂按走向进一步可分为NEE、NE和NNE向三组,以NE向规模最大。总的来看这些断裂控矿具有以下特征。
1)单一倾向性,已发现的含矿断裂均倾向NW,且倾角一般较陡(50°~60°)。
2)等间距性,不同方向的在一定程度上均表现出等间距分布的特征,其中以NNE向断裂表现得最为明显,如F41、F42、F43、F707,其间距一般为200~300 m。
3)复合性,前已述及,NE向断裂常沿NNE向及NEE向裂隙形成追踪张性断裂,这种复合性对成矿较为有利。
4)多期次活动性,上述断裂具多次活动特征,其中在白垩纪中期充填有多期次的石英脉,而后,部分断裂又充填有花岗斑岩脉等。
矿区较发育的另一组断裂系统即为NW向构造,这组构造在重力异常图及磁异常图中表现的较为明显,但在地表其发育程度较NE向构造差,一般呈成带、断续分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王沟-祁雨沟、安沟-黄水庵断裂带,这些断裂内常充填有各种脉岩,如正长斑岩脉、斑状花岗岩脉等。此外,本区的祁雨沟、黄水庵、三人场角砾岩带也分布在这些NW向断裂带上,显示NW向构造为控制角砾岩体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样,NW向构造也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其中,在晚侏罗世沿NW向构造形成了三人场、黄水庵两个角砾岩带,在早白垩世形成了NW向的祁雨沟角砾岩带。
3.角砾岩体内部构造与成矿作用
对J4号角砾岩体的研究表明,岩体有自身独特的构造应力系统,其中发育有一组缓倾角和一组陡倾角的裂隙系统,前者主要为含矿裂隙系统,后者则主要为流体运移的通道。在矿体浅部裂隙系统较为宽大,形成了脉状金矿床,而在深部以密集网脉状裂隙为主,从而形成了叠加于胶结物矿化之上的网脉状金矿体。另外,角砾岩体内部的裂隙系统也按一定间距分布,从而造成了角砾岩体内部矿体在垂向上的不连续性,即形成了J4号角砾岩体内460~520m之间的无矿区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