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重新处理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地区的二维地震资料品质较差,野外采集主要分两批施工完成,1983~1985年由青海石油管理局完成了德令哈凹陷的地震资料采集,1997~1998年新区勘探事业部完成了霍布逊坳陷的地震资料采集,部分区域大剖面穿过了北部的德令哈坳陷,如C D97570等测线。这些资料在野外采集过程中,主要针对的是中新生代勘探目的层,因此浅层反射较清楚,但深层石炭系反射较差,追踪对比解释难度较大。
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优选了部分测线进行了重新处理,累计重新处理二维地震剖面16条678k m(表5-1、图5-11),其中完成的区域大剖面主要为C D97570(122k m)、891245(102k m)和D840031(94km);其余均为埃北构造和克鲁克构造的测线。
表5-1 德令哈地区重新处理剖面统计表
合计重新处理二维地震剖面16条678km。
图5-11 德令哈地区二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测线分布图
需要说明的是,重新处理剖面过程中,为了落实构造除了对埃北构造带的主测线和联络测线进行全部处理外,本书为了分析区域构造特征的需要,对北西向穿德令哈坳陷和霍布逊坳陷的剖面进行了精细处理,对认识该区的构造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主要应用了量化分析技术(包括叠前地震记录均方根振幅特征分析、叠前与叠后地震记录的时频分析、叠前振幅与频率特征量化分析的三维可视化、叠后地震特征属性分析)、复杂地区基础静校正技术(包括多方法对比择优静校正、初至波剩余静校正)、噪声模拟技术、叠前去噪技术等,通过资料处理,剖面质量明显提高。
较老资料相比,剖面质量具有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剖面的波组关系清晰,易于追踪对比(图5-12、图5-13);二是前中生界反射更加清晰,初步显示了石炭纪地层的反射特征,并揭示了潜山顶面的特征(图5-14);三是断裂和构造更加清晰,有利于圈闭的落实。
图5-12 D84065剖面新老处理剖面对比图
图5-13 D86057.5剖面新老处理剖面对比图
根据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二维地震资料对石炭纪地层反射特征,资料品质基本可划分为三类,Ⅰ类为石炭系顶界面(中生界底界面)反射较好、石炭系底界面反射好—较好,可进行追踪对比解释的剖面,约占15%,主要分布在霍参1井井区和诺木洪以西部分地区;Ⅱ类为石炭系顶界反射较好、底界反射较差,根据相交测线闭合可进行对比解释的剖面或剖面段,约占70%;Ⅲ类为石炭系顶界面反射较差、底界面无反射,完全依靠相交测线闭合进行解释的剖面或剖面段,约占15%,这类剖面主要分布在宗务隆山前和构造复杂区。柴达木盆地柴东地区的二维地震资料,由于施工时间较早(1985年采集处理的资料),由于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资料品质总体普遍较差,总体表现出早期采集的资料较差、晚期采集的资料品质较好,如C D98310测线等资料品质好,而D850045测线信噪比低;从平面分布特征表现为南部资料品质好于北部的特征,如柴东南部霍布逊坳陷资料较好,石炭系顶面和部分底面可较好地识别,北部德令哈坳陷资料差别较大,大部分资料石炭系顶、底界面反射不清,内幕为断续杂乱反射或几乎无任何反射,资料品质较差。
图5-14 重新处理的叠前深度偏移剖面揭示了古潜山特征
经过重新处理后,1983~1985年采集的资料品质具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剖面质量具有较明显的提高,表明了该区的二维地震资料具备重新处理的潜质,通过资料处理可以提高该区的研究成果认识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