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网络谜踪》被称为“年度最佳悬疑片”?
因为《网络迷踪》是一部顺应信息网络时代衍生的新时代悬疑片。
《网络迷踪》的画面只集中于电脑屏幕、监视器屏幕、电视屏幕、社交媒体屏幕上,却完完整整、层层剥茧地将一个扑朔迷离的少女失踪事件叙述清楚,附带电影质感的惊悚和悬疑。其实无独有偶,近些年有例如《鬼影实录》、《昆池岩》等同样将镜头同化于屏幕的伪纪录片,却仍旧没有逃脱大惊小怪的闹鬼事件,今年大火的《解除好友2:暗网》,则是将题材放于早就在外网炒热的“DEEP WEB”,利用雷打不动的同一电脑屏幕为平台,展现了一场惊悚的直播杀人盛宴。
而《网络迷踪》,与上述所有电影都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首次利用屏幕转换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相对传统而简洁的悬疑故事,它结局的反转虽然由于表现手法的限制而导致有存在逻辑漏洞,比如女警为何不注意将合照那么重要的证据删除等,但它仍旧利用出色的“新信息时代”手段,进行故事讲述和信息点的罗列。
比如FACEBOOK、FACETIME、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体,比如直播平台、比如地图定位、比如新闻网页、比如公益活动官网……这些满满的信息点罗列在没有旁白、没有解读的情况下,只通过镜头的缩放来传达主观情绪,引导观众在同样观看一个电脑屏幕时,得以获取电影试图传达的内容,这种不偏不移的信息输出效果是非常难达到的。
因为作为一部犯罪悬疑片,没看懂关键细节,就等于白看。
技术的硬核条件说完了,我们来聊聊它的情节。吴宇森曾经说过,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家庭观念是远不同于中国传统家庭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于“家”的理解。
中国人的“家”往往建立在嫡系血缘基础上,而美国人的“家”是建立在努力团结起来的基础上,电影中,小女孩的母亲意外丧生,父亲一直以来希望女儿能够继承母志,努力学琴,但是长久以来的精神压力导致小女孩几近面临崩溃,整个家庭也随着两人的同屋异梦而名存实亡。这种涉及到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电影在美国不计其数,比如去年奥斯卡大热门《三块广告牌》、经典血腥恐怖片《电锯惊魂》系列等等,而《网络迷踪》这部电影可以说非常讨巧地两次运用这样一种对“家”的情感价值输出,一次在男主和失踪女孩父女两身上,一次用在女警察和自己的儿子上,都是对自己家庭的“救赎”,这两次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迷踪》诚然是一部技术上努力突破,而在情感上保证和迎合欧美市场价值观的“讨巧”,但相对于如今的西方文化来说,这种烂俗的故事讲一万次也一样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