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人物有没有名字是两个字的人?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著名小说,其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作者罗贯中在书中刻画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至今仍为后人所熟知和喜爱。读者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可能会发现,书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单个字,那么,有没有两个字的人呢?
《模态樱三国演义》是立足于正史所编写的,所以其中的人物大多也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三国人物都是单字名呢?其实,这和著名的篡位之臣、两汉之间新朝的建立者王莽有关。
元寿二年(前1),汉哀帝去世,大权在握的王莽选定了年仅九岁的汉元帝之孙刘箕子继位,但王莽认为刘箕子的名字不妥旦丛,于是将之改为刘衎。王莽认为“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复名即双字名,而王莽认为秦朝以前用双字名的人很少,便索性禁止双字名了。
在西汉时期,使用双字名的比秦朝之前多了不少,比较著名的有“封狼居胥”的名将霍去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以及缔造“昭宣中兴”的汉宣帝刘弗陵等等,经过王莽这么一禁止,不仅仅是当时,连东汉、魏晋时期都很少有双字名的人物了,直到东晋,才陆续出现王羲之、顾恺之,乃至南北朝时的陈庆之、祖冲之等双字名。
据《前汉书》记载:“时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闭卖。单于从之。”也就是说,他不但在中原推广单字名,还派遣使者到匈奴,建议单于在匈奴也推广。当时匈奴势力微小,于是单于上书称臣,并把自己的名字“囊知牙斯”改为了单字的“知”以示对王莽的尊重。
刘备曾经受国舅董承之托,领受了密谋诛杀曹操、兴复汉室的“衣带诏”。而一同计划此事的人中,就有名叫王子服的大臣。不过,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可见,王子服的原名其实是王服,王子服一名应当是罗贯中的谬误。
和王子服类似的,还有在张绣降而复叛中杀死典韦的胡车儿,此处的“胡”应当是代表少数民族出身的用语,车儿则是少数民族名的音译。在吕蒙袭杀关羽的过程中,向东吴投降的傅士仁,在史书中也是“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可见傅是罗贯中添加的,他本名就叫士仁。
而《三国演义》中没有记载错误,在史书中仍是两字名的人物,则有蜀汉大臣郭攸之、东汉太傅马日磾、在刘备刚起兵时给予资助的商人张世平等等。毕竟在东汉建立后,单字名只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