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但康熙却很怕胤禔夺权?

 我来答
阿秋体坛
2021-02-03 · TA获得超过50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148
展开全部

帝王家骨肉相残的悲剧,从来没有断绝过。即便英明如唐太宗这样君王都是依靠玄武门之变,弑杀兄弟而上位的。

在权力足够大的诱惑面前,别说是兄弟手足之情,即使父子之间也没有半点情分可讲。

康熙皇帝作为一代圣主,膝下儿孙人数众多,必然不得不提防儿孙之间相互攻击或是架空自己。不过,明朝的朱元璋对太子却十分放心,这又是为何呢?



出身决定价值追求

历代穷苦出身的开国天子都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就是过去骨子里的思想观念会延续到自己的施政治理策略上。汉高祖刘邦也是如此,他十分信赖自己的长子汉惠帝刘盈。

这些穷苦农民出身的开国帝王,过惯普通人家的日子,脑海里已经深深的打烙上"养儿防老"的思想。皇室贵族的家族是以皇室宗亲为组织原则,普通老百姓则是以本家一亩三分地的自家人为核心。

所以,朱元璋从骨子里没有摆脱封建小农思想的束缚,认为父辈的基业传给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家有长子,国有大臣”,长子是一家的顶梁柱。



而康熙皇帝完全不同,他本身含着金钥匙出生皇家,即使坐不上天子的宝座,亦不失做个富贵王爷。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必然会淡化对家庭内部骨肉亲情的依赖。

康熙登上皇帝宝座本身就是通过皇室权力斗争得来的。早些年,其父亲登基之时就暴露出皇室之间为争夺权力,上演惊心动魄的一幕,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其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



所以,个人出身决定以后的经历,故而塑造出不同的性格是朱元璋和康熙面对儿子态度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儿子的表现能否让身为皇帝的父亲放心,是个关键因素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真可谓是历史上难得的大孝子。

史书记载: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标打小生性宽厚,待人接物平和亲近,很少与人争执,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弟弟们,十分照顾有加。

生活中,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人若是有什么过错,太子朱标总是能够亲自向父皇和母后说和,使得众弟弟们对这么皇兄十分钦佩。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建国称帝之前,南征北战,戎马生涯,太子朱标一直跟随父亲朱元璋走南闯北。父子俩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慢慢地培养出深厚的感情。

加上朱元璋早年父母双亡,过着要饭乞讨的生活,直到结婚后拥有自己的孩子,算是自己在世上最亲的人。特别是长子朱标,陪伴自己的时间最长,也是最经得起考验的儿子,所以才会对朱标表现出一万个放心。

康熙皇帝在这一点上,绝对没有明太祖朱元璋过的轻松。

康熙儿子众多,省心的几乎没有。康熙的儿子整天想的是怎么承继大宝,都知道无法撼动父皇的权力,就极尽所能大搞特搞兄弟相残,想办法搞掉自己的兄弟。也就有了后来"九子夺嫡"的历史闹剧。



以"老大爱新觉罗·胤禔、老二爱新觉罗·胤礽、老三爱新觉罗·胤祉、老四爱新觉罗·胤禛、老八爱新觉罗·胤禩、老九爱新觉罗.胤禟、老十爱新觉罗·胤䄉、十三皇子爱新觉罗·胤祥、十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禵"最为代表性的九个儿子之间为了争夺储君的位置,彼此之间相互结党营私,搞一些蝇营狗苟的卑鄙行为。九个皇子为了能当上太子的位置,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每个人的如意小算盘打的叮当响,除了给康熙皇帝"上眼药",就是打兄弟们的小报告,对此康熙皇帝深恶痛绝。

试想一下,抛去皇帝身份不说,就是作为一个父亲面对如此一帮逆子,又怎么能放心?

最后,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顺治皇帝的《归山诗》中这样一句: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顺治皇帝为什么会对皇家有如此深得感慨?一方面是自己潜心修行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厌倦皇家宗室因为权力而淡薄亲情。

所以,帝王有帝王的忧愁,农夫有农夫的欢乐。

以上是笔者对同为皇帝的朱元璋和康熙对待皇子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内在的一些看法,既有身为父亲个人出身经历的原因,也有作为儿子日常表现的因素,是双方共同综合的结果。

奔放且精致灬便当4
2021-02-02 · TA获得超过55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同为太子,朱元璋与康熙皇帝对太子的态度的确不一样,这之中决定性的因素很多,但是核心却是关于皇权的“约定”。

大清起于原始民主特色的八旗制度,和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汉族帝国制度相比,落实不是一点半点。为什么一个落后的民族最终战胜了老牌汉族帝国呢?这其实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秦国当时在诸侯国之中其实也是最落后的,但是落后却有一点好处,就是人心齐,思想和政治基础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这样有利于统一思想,劲往一处使,发展速度快。满清之初就是这样,故而能够战胜大明。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基本上将八旗制度完全稀释,形成了所谓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康熙皇帝的时候,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数多达两千余人,实际上意味着皇权独尊的格局已经产生。满清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朝。在康熙皇帝平三藩的时候,鉴于当时的情势,康熙立孝诚仁皇后难产生下的儿子胤礽为皇太子,这是大清第一个皇太子,也是最后一个。

但是随后几十年,却发生了让康熙皇帝焦头烂额的九子夺嫡,皇帝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储位,搅得朝局动荡不堪。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皆因康熙无力顾及政事,荒而怠政。

但是反观大明朱元璋建国后,洪武元年,即册立朱标为太子,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死,朱元璋与朱标的关系一直很好。朱元璋24个儿子,没有像康熙皇帝晚年一样,发生皇子争夺储位的情况。

为什么朱元璋与康熙皇帝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主要还是因为制度上的约束。汉族王朝几千年对于皇位继承人已经形成了严格的约定俗成制度,要么“兄终弟及”,要么“嫡长子制度”,而“嫡长子制度”是皇位继承人的主要制度。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长子,属于嫡长子,由他继承皇位,符合千年来的制度规范,朝臣认可,民众拥护,这就是嫡长子制度的好处。嫡长子被册封后,其他皇子一般是不得参政议政的,你可以舒舒服服当王爷,可以供皇帝差遣,但是绝不可能去掀翻嫡长子的地位。当然,明朝也有例外,比如朱棣,但朱棣也是千年一个,所以不具备代表性。

满清也有满清的优秀传统,虽然他落后,但是历代君主都比较重视对皇子的磨练,这就对皇位继承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皇帝储君不会陷入无能无德的境地,要是嫡长子无才无德,那就是国家不幸,民族和人民不幸了。所以,满清的皇帝们让皇子充分参与政务,在政治磨练中比高下,从中选择德能兼备者为帝,对于国家而言,是十分可取的。故,当有人建议康熙皇帝在两废两立胤礽之后按照汉族帝国王朝的嫡长子制度册立太子的时候,康熙皇帝没有采纳。

朱标生于元末战乱时期,朱元璋为吴王的时候册封世子,加之朱元璋对他的教育严格,所以,朱标本人才能不凡,朱元璋当皇帝后,对他十分信任和放心,很多朝事皆先报太子然后才报朱元璋,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认可度之高。而其他皇子,根据《皇明祖训》的要求,则远戍边疆,没有特殊情况或者圣旨诏令,皇子不得入京,而且,皇子入京也不得蜂拥而至,必须按照排期单个依次觐见。这些规定,都是保障储君之权不受侵扰,以利于国之稳定。

但是康熙皇帝要坚持满清优秀传统,皇子们就必须参与政治,一旦皇子们参与政治,形成党派,就会侵犯储君之权,甚至皇权,造成你争我夺的混乱局面,比如康熙年间的大千岁党、太子党、八爷党和四爷党,就是坚持这种优秀传统的结果。皇子参与政治,分抢储君之权和皇权,使得康熙皇帝打打不得,杀杀不得,晚年就耗费在这种皇子们的相互争夺之中。

另外一点我觉得在于儒家的“忠孝”之义。汉族帝国王朝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取得了空前的思想统一,儒家是为后来历代王朝行政的思想基础。“忠”是指对皇帝,对天子,“孝”则是对父母,一个没有“忠孝”之义的人是不可能当皇帝的,这是正统的观念(尽管这有些骗人,李世民还逼宫李渊呢),也是奉行千年的基本理念。恰好朱元璋和朱标父子在落实儒家正统理念上搞得很好,而满清建国不过几十年,尽管前清几个帝王也讲究忠孝,但是和洗礼了几千年的汉族帝国相比,那是很难深入骨髓的。

故而康熙帝的儿子胤礽虽已为储君却还要谋求提前登位,作出“不忠不孝”之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游戏七号
游戏玩家

2020-11-20 · 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
知道答主
回答量:2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9万
展开全部

纵观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的历史,可以看得出对于统治者而言,他们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如何将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而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有不同的办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自己的继承人都抱着很深的想法。

而题主的问题就跟继承者有关,就是为何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太子朱标很放心,但是作为清朝皇帝的康熙却很怕太子胤禔夺权呢?我认为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两位皇子的性格。

通过元末起义坐稳天下的朱元璋,为了能够让太子朱标接受教育,请来了当世大儒宋濂、李善长教授儒家经典,武略方面更是请来了自己的兄弟徐达、常遇春作为朱标的老师,所以长期接受儒家教育的朱标性格是十分温厚的,对待自己的兄弟也是十分照顾,连后来篡夺了侄子皇位的朱棣也对这位大哥十分赞誉,这种温厚性格的皇子朱元璋自然很放心了,而且朱标的能力也不差。

反观胤禔这位皇子,在史记中就有所记载,胤禔性格十分的暴躁,尤其是在对待兄弟的情况上,跟朱标完全是一个东一个西,兄弟犯错了,胤禔不仅不去找康熙调节问题,反而是极力的煽风点火,迫切的希望借助一切的方法除去自己的手足,性格如此暴躁,对于兄弟更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你说康熙怎么敢去轻易的相信胤禔呢?

第二个原因:两位皇帝之间的差距。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从小就出身于贫寒,中途更是因灾变曾一度剃发出家,可以说他的人生经历比起康熙可要丰富的太多,如此成长经历下的朱元璋对于后代虽然抱有希望,但是他也知道后代已经很难超越自己了,所以对于继承人的态度虽然重视但并不会要求过高,只需要将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守住就可以了。

而康熙作为守成之君,对于继承人的态度是很复杂的,即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能够比自己更加优秀,又希望继承人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极致,而且因为列祖列宗的存在,康熙又不能够随意的安排太子,要按照组训来,这种情况下胤禔这第五个儿子就真的很难入康熙之眼了,毕竟就连他第一个儿子,正宗的太子胤礽也是被康熙废除了数次,这里也说明康熙其实对于太子的能力要求很高,毕竟他也不想清朝没落。

说到底会惧怕儿子夺权还是自己没啥本事,朱元璋这种开国皇帝完全就不会想这种事情,康熙怕胤禔夺权的根本原因还不是对自身并没有那么自信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高峰拍摄VLOG
2021-02-03 · TA获得超过48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
采纳率:92%
帮助的人:5079
展开全部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关系,不要说康熙父子比不上,放眼整个封建王朝,也是帝王父子能比得上的。

为什么康熙怕儿子篡位怕得要命,对儿子太子百般防范,最后父子反目成仇,而朱元璋却能充分信任自己的儿子,父慈子孝呢?下面来分一下

康熙的皇位是继承来的,而朱元璋的皇位是白手起家打下来的。

权力的来源不同,带给人的自信当然也是不同。朱元璋的皇位,是他从一个乞丐开始,白手起家,一手一脚打下来的,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他一手提拔和使用。所以他对自己的权力有绝对无比的自信,他认为没有任何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力,包括朱标,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而康熙的权力是继承来的,康熙最开始能够登上皇位,靠的不是能力,而是自己生过天花。这就给他的权力自信带来先天的不足。

同时,康熙的能力远远比不上朱元璋。朱元璋白手起家,具有强大无比的组织力,掌控力,在识人用人治国理政方面,有着强大的能力。没有任何人有他这样的能力。康熙虽然也是一个明君,但是和朱元璋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所以朱元璋根本不用担心儿子威胁自己的地位,康熙却战战兢兢,自己生病时,太子在寝宫外面探头探脑看一下,都惊惧不安,以为太子谋害自己。

朱元璋和康熙出身不同,对自己儿女的感情不同

越是帝王家,亲情越是淡薄。反倒是普通人家,亲情反而更加浓厚。

朱元璋出身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和父母兄弟长大,父母慈爱,兄弟友爱。当皇帝是成年以后的事,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个农民,也是个慈爱的老父亲。他对自己的子女,不是从皇帝的角度出发,而是一个老农民看自己的儿子。

所以不仅仅是对太子朱标,对其他儿子,他也是溺爱的不得了。朱元璋的儿子有几个很不成器,欺男霸女,祸害地方但是朱元璋都没有处置他们。

而康熙一出生就是在帝王家,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其实感情很淡薄。人生的感情,一开始就被权力扭曲了。康熙也宠爱自己的太子,但是这种宠爱,是在维护自己最高权力的前提下。一旦太子有一点威胁的苗头,立刻废掉,毫不留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优质答主

2021-02-03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4
采纳率:96%
帮助的人:2.5万
展开全部

只要提到九子夺嫡,瞬间大家就会想到康熙,然后又不会想到康熙的众多儿子们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从头闹到尾,而朱元璋的儿子们却相当的省心,一个太子朱标无人不服。为何朱元璋的儿子让人放心,而康熙的儿子却让人不省心呢?

从表面上来看两位天子,不论是朱元璋还是康熙,都属于一代名君的范畴,但是他们之间却还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朱元璋的天下基本上就是他一手打下来的,可以说整个大明王朝,朱元璋说一不二,没有任何人敢于违逆他。

要知道死在朱元璋手中的大明臣子可以说数不胜数,这些大臣每天上朝都是提心吊胆,大家都担心自己上了朝之后,没有命再活着走下来。

可是担心又有什么用呢?朱元璋手中握着大明王朝的唯一权势,根本就没有谁敢跟朱元璋当对头。

因为所有不服从朱元璋命令的人,基本上都让大明的天子朱元璋给砍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问你怕不怕。


不要说朝中的大臣们了,就连朱元璋的儿子们也怕的不行,虽说自己都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但是古代的帝王家里可没有什么亲情。

当然了朱元璋肯定不会对自己的儿子下黑手,不过自己的儿子们每天看着朱元璋对这些朝中大臣亮屠刀,所以说大家都很安生。

说实话也不是朱元璋的儿子们安生,只能说他们的身边没有人蛊惑他们闹事。


其实古代的太子或亲王们想要谋反,都是因为自己的身边有一群人在支持自己,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所以这些太子或者亲王们就以为自己有了实力,就敢跟天子叫板。

但是在朱元璋这里不存在的,以朱元璋的个性,但凡知道谁蛊惑自己的儿子,根本就不会让他们活到第二天的早上,那些臭名昭著的锦衣卫可不是吃干饭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朱元璋的儿子们就不知道还有夺权这么一说,再加上太子朱标又深得人心,这个太子之位才会如此稳定。

哪怕太子朱标死后,也没有任何的藩王们要来京城夺一下权,实在是被朱元璋的杀心给吓怕了,生怕朱元璋当场来个虎毒食子,或许自己的大好人生也就到头了。

再说了朱元璋其实对自己的儿子们相当好,每一个儿子都是一个藩王,并且有自己的专属藩地,在自己的地盘里相当于土皇帝一般。


除了造反这种事不能干之外,这些藩王们就跟真正的皇帝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地盘的大小不一样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除了名头上不一样之外,其余的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自己本身就相当于天子,为什么还要想尽办法去夺权吗?是自己的权力不香吗?

而康熙时期却完全不一样,我们都知道康熙八岁登基,到十几岁的时候,从鳌拜手中夺过大权,于是就开始了自己一辈子的争斗。

表面上看起来康熙是大清的天子,实际上康熙一直在巩固皇权的道路上前进着。

没办法,不论是鳌拜,还是三藩,又或者说自己的大后方,一直就没有安定过。

说白了康熙放纵自己的儿子们夺权太子之位,其实是为了给自己找借口清除朝中派系。

正因为康熙自己是从辅政大臣的手中接过了皇权,才更加明白朝堂之上的这些人都喜欢聚堆,大明朝为什么会灭亡,不就是因为东林党的聚堆问题吗?


可是康熙的手中又没有像锦衣卫这样的属下,或者说大清没办法再搞锦衣卫这样的机构,于是康熙就不太清楚朝中的大臣们谁跟谁是一波的。

万一这些大臣们在私底下压抑太久了,或许会全部把炮火对准天子,为了让自己的大清可以长治久安,只能想办法清除这些所谓的派系。

这些派系在私底下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康熙不是很明白,于是就自己的儿子们之间的相互争夺,很好的引发了这些大臣们之间的争斗。

然后康熙坐在天子之位上,看起来这些朝臣们争来斗去,然后自己再想办法搞平衡,既可以让这些人把矛盾全部发泄出来,又可以让自己很好的分辩哪些人野心太重。

于是借着所谓的派系,把这些不太听话,并且野心十足的家伙们全部铲除,每过一段时间康熙就引导自己的儿子们相互争斗一番,然后借着矛盾点,清除一批有野心的大臣。

虽说这个方法不太好,但谁让大清一直是个外族,还要统治天下间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汉人,都是为了搞平衡。

除此之外,大清为了不会重走明朝的老路,所以就定下了这样的规矩,除了太子之外,其余的皇子们只能在京城里当摆设,而且还会随着爵位的传承,一点一滴的让自己从大清的上层一步步降到最低,成为普通平民百姓一般的存在。

也就是说在皇宫里你还是一个皇子,可只要自己没有当上太子,将来的日子就很难过,再加上后宫当中的各种争斗,自己的亲生儿子没有当上太子,自己或许连个养老的地方都没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皇子们为什么不争,反正失败了最坏的打算,也不过是留在京城养老罢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低的吗?

说白了就是大清的制度让这些皇子们没有了后退之路,哪怕他们不想争,但是自己身后的这些势力也要逼着他们来争一争,因为不争就意味着自己将来连一处安生立命的场所都没有。

所以康熙的儿子们才会想尽办法跟别的皇子争一争这个太子之位,因为自己不争,身后人也会逼着他们争斗。而朱元璋的儿子们就没有这方面的后顾之忧了,他们身边的人只要敢参与到太子的争斗当中,直接就让朱元璋全部捉起来砍了,根本就不会给你们说第二句话的机会,再加上皇子们的福利也很好,所以大家也就没有所谓的争斗之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