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说不同的语言的时候会对思维方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就要接触外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外语课学的都是英语,也有一部分学的是其他外语。
对于学生来说,管他什么语,反正我很无语:说好普通话,走遍全天下,学外语干啥?
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会说:现在咱们和世界接轨啦!不学外语,怎么和老外交流啊!
这么老掉牙的理由,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上学时期的我们,总是有一种迷之自信,尾巴翘得老高,说:我以后肯定特别有钱,雇翻译就行了。
长大后才发现,英国话还没学会,笑话说得倒是挺6;翻译雇不起,平时不翻车就不错了……
好了,不开玩笑了。
其实,学外语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和老外交流。近些年来,国外的学者们发现,学外语还有一个好处,可能会让人终身受益:当你用第二语言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会变得更理性。
西班牙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科斯塔曾经做过三组实验,分别从“损失、收益和风险”“成因和效果”“伦理”三个方面,对受试者进行了实验。
损失、收益和风险
首先,他的团队给受试者一美元硬币。然后,他们和受试者商量,是否愿意赌一把。方式很简单:抛硬币。如果正面朝上,受试者要把一元硬币还回去;如果反面朝上,受试者还会得到1.5美元。
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高中数学题,受试者如果愿意赌一把,那么他的期望值将是1.25美元。如果放弃,那么手里只有1美元。
但是,当一部分受试者用母语来思考问题时,54%的人会出于感性的思考,不愿意冒风险失去已有的收获,这和大部分人是一样的。而另一部分人的外语还凑合,他们被要求用第二语言来思考。结果显示,这些人里71%都选择了赌一把。因为他们分析后感到:这个赌局总体上来说对自己是有利的。
成因和效果
接下来,科斯塔继续实验,将受试者们关进房间里。同时,科斯塔安排了工作人员,根据受试者的动作,来调节灯光。很快,受试者就发现,房间里的灯光是和自己的动作息息相关的。
有趣的是,当受试者用母语思考时,他们会有迷之自信,认为这些灯光是被自己所操控的;但对于用第二语言思考的人来说,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这可能只是个巧合而已。
伦理
科斯塔又做了伦理问题的测试。这个测试,是著名的电车问题的改编版。说的是一辆电车轨道上,有五个人被绑在上面,很可能被电车压死。这个时候,你有一个机会救他们,那就是在上面的桥上把眼前一个人推到轨道上,逼停电车,但这个人会死掉。
当受试者用母语思考时,和我们普通人想的一样:这是谋杀,绝对不可取。而对于那些用第二语言思考的人来说,一命换五命,怎么看都是合理的。
显然,这个问题不只是伦理问题,看起来和第一个实验有点类似,都是计算收益的问题。
其他实验
除了上述实验外,科斯塔也做了其他几个实验,其核心其实也都是“损失、收益和风险”系列的问题,我们这里就不赘述了。而结果,也和上面的一样,用母语思考的人更加感性,另外一批人更理性。
那么,这究竟是巧合还是二者之间确实有关联呢?
换句话说,感性和本能是相关的,理性和后天的学习以及人类的克制是挂钩的。
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也是有一些指导意义的。如果我们遇到两难的问题需要思考的时候,如果选择用第二语言来分析,可能会避免很多感性冲动所带来的损失;而理性的判断,则会在总体上带来一些收益效果。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马云。众所周知,马云的英语是非常棒的,和外国人交流完全没有障碍,游刃有余。我有的时候也会思考,在决策的时候,马云是否也会用英语来思考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