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都认为曹植失宠是因为写下了《铜雀台赋》,你们觉得是这样的吗?
至于《登台赋》,不仅不是曹植失宠的开端,恰恰相反,正是此诗赢得了曹操的青睐,让曹植离世子之位又进了一大步。此诗的精华在于“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乃是拍马屁的千古典范之一,全诗以豪迈的气势、骈俪的文体、华美的辞藻,夸赞曹操南征北战的功绩,又引用各种祥瑞,送上祝福,将曹操捧得飘飘欲仙,如坠云端。
诗赋中有一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在我们熟知的桥段里,诸葛亮正是用这句话刺激到了周瑜,才促使孙刘达成联盟。然而可惜的是,这两句诗是《三国演义》中的改编,诗赋原文是“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不用费事读完,这俩字我也不认识)”与二乔毫无关系。
既然如此,曹植真正失宠的原因是什么呢?
关于细节,众说纷纭,史学家和阴谋论者演绎出很多精彩的版本,我们无须辨别真伪,因为结果都是相同的。究其本质,原因就相对比较统一:性格决定命运。
曹植的文风超凡洒脱,衬托出放浪的不羁性格,因此为人就有些狂傲自负。这样的人,有时是圣人,有时是魔鬼,如果赋予他生杀大权,那么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若是位安乐太子倒也无妨,然而此时的曹魏,创业过半,北有边患,南有强敌,需要开疆扩土、选仕治乱、养兵安民,哪一样都容不得肆意妄为。
因此,当他的不羁超过了曹操的忍受范围,即便再有才华和文采,也不能冒险将国事托付给他。
才高八斗世人赞
“才高八斗”这则成语,正是出自后世对曹植的评价。南宋著名诗人谢灵运曾经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这句话不仅不被反驳,还从中提炼出一则流传甚广的成语,足见曹植在古代文学圈中的地位。
曹植的文学造诣究竟有没有达到如此夸张的地步,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即有的记载来看,他从十岁开始就已经展现出惊人的文学天赋,连曹操都对他的文章惊叹不已,从此对他另眼相看。
其实曹操的选嗣之路颇有些坎坷,原本第一顺位继承人是曹昂,应该是曹操最满意的一位,十几岁就带在身边东征西讨,二十岁就举孝廉,继续发展下去,搞不好都能提前接班,然而天不遂人愿,曹昂二十出头就战死沙场;随后神童曹冲横空出世,聪颖仁厚,一度又燃起了曹操的希望,奈何天妒英才,还未成年就离奇去世了;按理说,排也该排到当时的嫡长子曹丕了,然而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曹操偏偏就是不喜欢这个儿子,尹禾曾经研究过一段时间曹操、曹丕和曹植的诗作,从中看出了些许端倪:曹操诗风豪迈,气势如虹;曹植诗风狂傲,吞天土地;曹丕则诗风幽婉,时常展露一些婆婆妈妈的情怀。诗风最能体现人的性格,我想一个经天纬地的老子,是绝对不会喜欢自怨自艾的儿子的。
正因如此,曹植才顺利进入了曹操的视野,在曹操的数次问询中又都能应答自如、出口成文,也逐渐赢得了一些大臣的拥护。
在曹植18岁那年,铜雀台落成,曹操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也就是我们说的《铜雀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隔年,曹操就带着曹植一起出征。又过了两年,曹操出征,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
这几乎就是在暗示曹植,好好努力,我要以国事相托。因此,以丁仪、杨修为首的一干重臣都投到了曹植门下,与曹丕集团展开了激烈的嗣位之争。
而此时,距离赤壁之战失败已经过去了三四年之久,曹植不仅没被“怨恨”,反而声望逐渐达到巅峰。
嗜酒如命断前程
上面所说,是他“圣人”的一面,为他赢得曹操的青睐和众人的拥趸。然而他也有很明显的弱点,便是过于随性。
有人说这其中有曹丕的挑唆,但是老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有些弱点足以致命。曹植因为嗜酒,三番五次耽误正事,还狂妄的不遵守曹操的禁令,如此不分轻重缓急,逐渐让曹操失去了耐心,能力不行可以培养,性格狂傲可就难以更改了。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这此时曹丕已经确立了世子之位,曹操这样的安排,分明是想再给曹植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然而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曹操彻底失望了,从此便再也不重用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