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为何当场哭到吐血?
李鸿章在去世前,一度准备夺了清朝的江山,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当时,慈禧由于不满列强试图把光绪扶起来,把她赶下台的举动。同时,又听信了义和团可以“刀枪不入”的谎言。因此,毅然支持义和团和洋人作战。同时,她下令全国各地的抚督们,要积极配合义和团,与洋人对抗。
但是,东南沿海一代的抚督们,由于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也是不相信义和团能战胜洋人,因此很多人都拒绝执行慈禧的命令。这些人中,以李鸿章、张之洞、盛怀宣等人为代表。李鸿章本来一直在朝廷为官,是朝廷中的首席重臣。不过,由于他一手创建的北洋军,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人轻轻松松给摧毁得干干净净。李鸿章受到惩罚,被调去担任两广总督。
李鸿章之前对清朝忠心耿耿,但这件事,他的心中肯定是不满的,毕竟在他看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虽然有责任,但是主要责任并不在他,是朝廷没有给他足够的军费。而且当时慈溪太后为了办生日,还挪用了本该属于北洋舰队的费用。所以这一次慈禧发布的命令,他多有抵触。当然了,也是因为他本人觉得靠义和团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李鸿章与张之洞、盛怀轩等人发起了一个“东南互保”运动。这个“东南互保”,其实已经是一种军阀割据的表现,是把各自管辖的地盘,当成是自己的地盘了。想要保住的,也是个人的利益。不仅如此,后来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慌慌张张西逃的时候。张之洞当时还和很多人讨论说,如果慈禧逃到西安去以后,被八国联军给打死了,那么就奉李鸿章为大总统,让他出来主持政局。
这个话,虽然说是张之洞等人讨论的,但李鸿章本人肯定是知道的。因为历史上并没有他反对这种说法的记载。毕竟这在古代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他不赶紧站出来反对,显然就是一种默认。再说了,当时光绪皇帝还活着,列强当时只是针对慈禧,并没有针对光绪。列强就算把慈禧太后给杀掉,也是会把光绪给保存下来的。所以李鸿章当大总统这件事,除了想改朝换代之外,没有其他解释。
既然李鸿章有大逆不道之心,这样的人就应该是逆臣,那是应该诛九族的。为什么李鸿章去世以后?慈禧太后不但没有诛他的九族,反而认为他是当朝不可或缺的大功臣,是“再造玄黄”呢?而且慈禧听说他离世的一瞬间,竟然当场就泪崩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可能会说,慈禧这样做,其实是一种笼络人心的表现。
因为当时全国各地的抚督,包括朝廷大臣,很多都已经分崩离析,大家都不再听慈禧的招呼。慈禧正好利用李鸿章去世这个机会。表达她对大臣们的关爱,对他们的恩宠。这样她就能够重新获得各地抚督,以及朝中大臣的支持了。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慈禧是一个很懂得玩政治权术的人,她利用这个机会玩一把政治权术,再正常不过。不过我认为,慈禧当时的做法,应该是一种真情流露。她当时确确实实认为李鸿章对她来说太重要了。
李鸿章当时确实默认了要当大总统,但那是在朝廷分崩离析的情况下,总得要有一个人站出来主持政局。光绪当时是没有那样的威望的,而且光绪生死未卜,李鸿章出来,可以稳定人心。再说了,当慈禧电告李鸿章赶紧进京,和洋人谈判的时候,李鸿章并没有推辞。这说明李鸿章对大清其实还是比较忠心的。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纯臣”,而不是“逆臣”。
如果打击这样的大臣,一定会让全国各地离散得更快。那样一来,大清王朝可能真正要灭亡了。李鸿章存在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他是慈禧的一个减震器。晚清的时候矛盾非常的多,尤其是和外国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发生,不断地摩擦。但是每次都是李鸿章通过和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把腐朽破败的清王朝,暂时保存了下来。
更重要的是,把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保存了下来。因为条约是李鸿章签的,而且是慈禧全权委托他签的。所以大家虽然有不满,都会不满李鸿章,怪罪慈禧的就不多了。这样慈禧就缓解了压力,自己的权位就得到了保存。李鸿章去世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给慈禧太后当这种减震器了。可以说慈禧太后的危机是真的来了。因此,她才会真情流露地表达悲伤。(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