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和尚东渡究竟有多艰难?鉴真和尚一生有什么成就?

 我来答
臻留球09
高粉答主

2020-10-04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8万
展开全部

玄奘取经的故事,深入人心。虽然没有《西游记》中,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的艰辛。却也是历经风霜,才能学到大乘佛法,带回大唐,福泽后人。而在同时期,还有另一位传播佛法的高僧,和玄奘的区别是,一个是将外来佛法引进,一个是将本土佛法带出。这位同时代的高僧,叫做鉴真。本着佛学文化传播的宗旨,二人虽然是一个引进,一个带出。但都是弘扬佛法,从佛教的角度来看,都是功德无量的善事。而历史上有名的“鉴真东渡”,就是这位高僧的事迹。课本上的刻画,只是将鉴真描绘成一位佛学渊源的高僧。对于鉴真东渡的过程,却乏善可陈,只用艰难二字带过。但是真实历史上的鉴真东渡,其过程的艰难难以想象,如果你熟知这段历史,就会理解为何鉴真在日本佛教的地位,如此之高了。今天,我们就从鉴真东渡的艰难,浅谈一下鉴真在日本佛教,地位尊崇的原因。


鉴真东渡的时代背景

鉴真是唐朝著名的高僧,出生于武则天当政期间。鉴真能成长成一代高僧,除了对佛法理解深厚,聪明过人的天资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生活环境。唐朝时期由于佛法引渡中土,形成了巨大的宗教信仰。在唐朝当时,佛学适合儒家、道家三足鼎立的。而佛学的日益昌盛,也是由于佛学一经传播,便吸引了无数的佛教徒前来学习,礼佛,形成了万人空巷的景象。历史上鉴真的父亲,就是一个十分崇尚佛法的佛教徒。而鉴真耳濡目染,从小就展现了对佛学感兴趣的一面。

在鉴真14岁的时候,便主动出家修佛,得到父亲的同意,是大云寺智满禅师给他受的戒。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曾经记载过这段历史:

“其父先就扬州大云寺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大和上年十四,随父入寺见佛像感动心因请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

这是鉴真初入佛门的开始。在18岁的时候,鉴真又被受菩萨戒。在公元708年的时候,鉴真又在长安受了具足戒。从这个时候开始,鉴真才真正有资格去传授佛法。


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鉴真的佛法精深,名气已经很大。在同一时期,唐朝还有一件大事发生,正是因为这件大事,才有了鉴真东渡的事情。在公元742年的时候,日本的遣唐使再一次来到了唐朝,学习先进的历史文化。算起来,这次来到唐朝,是日本第十次派遣唐使了。这次来的目的,与之前大有不同。当日的日本处于奈良时代,在那一时期的日本佛教虽然兴起,发展得却并不顺利。

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传播的佛学皆是僧侣之间代代相传的,并未有过真正文字记录的佛学典藏,因为佛法真实性难以界定;二来是因为当时政权动荡,而当和尚可以免除赋税,这一政策的开辟,就令很多别有用心之人,自己给自己受戒当和尚。因为他们并无真正的学佛之心,所以在当时的日本佛教,佛学传播受到了阻塞,关于礼佛的过程也都十分繁乱,没有具体的章程。为了改善当时的这一局面,日本当时的统治者才决定,派遣第10次遣唐使,不仅是来学习先进的文化,更要将唐朝有名的佛学大家,请到日本来传播佛学。而这次的遣唐使中,除了大使藤原清河外,还有另外两名日本僧侣,一个是荣睿,一个是普照。就是这两个人,和鉴真之间的谈话,才令鉴真产生想要东渡传播佛法的想法。


鉴真东渡的过程有多艰辛?

鉴真当时已经高达55岁的高龄,这个岁数在古代,已经算是高寿。原本可以颐养天年的鉴真,却因为日本僧侣荣睿和普照的谈话,打破了这一平静。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

“荣睿乃向大明寺顶礼和上足下具论心..(鉴真)和上乃命门人讲授戒律、人师法主者命赴客心同向日本万代传灯”。

经过这次谈话,鉴真感受到了荣睿与普照的诚心,也感受到当日日本对于先进佛法的渴求。鉴真决定东渡,不仅经过了很多思想斗争,更是受到了弟子们的拒绝。一来路途实在太过遥远,而且危险万分,日本遣唐使一共派了19次,却只有13次是真正到达了唐朝,可见其路途艰难万分,随时要准备丧命。

二来是弟子们并不愿意,当时鉴真和弟子之间,有过一次谈话,询问谁愿意一同前去,弟子们大多沉默不语,只有弟子祥彦说了一句实话:

“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这句话,算是道出了东渡的艰辛,最后经过商榷,鉴真本着将真正的佛法,传播深远的责任,带着二十多个弟子,决定东渡。这是鉴真东渡的开始。而真正开始东渡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开始的犹豫,要比真正的风浪,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鉴真一共经过了6次东渡,其过程的坚艰难险阻,来自各个方面,下面我们来详谈一下。


鉴真东渡,一共经过了六次,第一次就出师不利。在公元742年,鉴真及其弟子和日本僧侣,决定第一次东渡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随他们出行的僧侣中,有一个叫做如海的高丽僧人,同行的僧人认为他的品行不端,没有资格前去日本传播佛学。结果这个叫做如海的高丽僧人,不知出于怎样的目的,以“与海盗勾结”的理由竟然将众人报官。虽然后来调查清楚后,将众人释放,却被官府以海上危险的理由,禁止他们东渡。所以,第一次东渡宣告失败。

在次年的十二月,鉴真和众人,开始了第二次东渡。这次没有人举报,却遇到了更大的海上灾难,船只被破坏,众人只能姜船只修补好,等待第三次东渡。第三次东渡,是唐朝的天宝年间,当时的政权十分动荡,而鉴真这一行人,又一次以里通外敌之名,被阻止东渡传播佛学。经此巨变,日本的僧侣荣睿与普照众志成城,随行的人,却大声怯意,最后留下的弟子也所剩无几。第四次东渡失败的原因,也与他的弟子们有关。虽然史料上说,是他的弟子们担心鉴真的安危,上书朝廷阻止他们东渡,但是其中是否有弟子的胆怯,这个我们很难确定。


第五次东渡,再次因为航海的灾难而不得不停止。这一停就是数年,而当时日本派来的僧侣荣睿已经离世,连请鉴真东渡的人,都相继离世,鉴真东渡则再一次被停止。直到日本再次派人来询问,鉴真是否还可以东渡。没想到,经过连番巨变的鉴真,竟仍然坚持要东渡传播佛法,感动了众人,当时的鉴真不仅年事已高,双眼也因为疾病失了明。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他却坚持要东渡传播佛学。天道酬勤,在第六次东渡的时候,鉴真终于抵达日本,开始了多年讲解佛学的经历。


鉴真在日本佛教的地位及贡献

鉴真历经艰难险阻,在公元753年终于抵达日本,并在756年的时候,被当时的日本统治者封为“大僧都”,并下旨:

“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

这一旨令的颁布,有两点重大的改革。一是将日本佛学,如何当和尚有了明确的界定办法。前面提到的,奈良时代因为当僧侣可以逃过赋税,导致大批人“自己给自己受戒”,成为和尚,结果令日本佛学一度处于停滞的情况。鉴真的到来,更加坚定了统治者处理这一现象的决心。自颁布指令之日开始,在日本佛教想要成为僧侣,在不可以像以前那样,随便就当和尚,而是要和唐朝传来办法,一定要经过多层受戒。在唐朝想要成为僧侣,必须要有“三师七戒”,也就是说,想要成为和尚,必须有三位高僧在场证明,受七大戒律,这时才有资格正式成为僧侣。从鉴真东渡开始,日本佛学界也以此为根据,是否能成为和尚。这一巨大改变,无疑是将日本佛学的紊乱,大幅度变得规矩起来。可以说,是鉴真东渡,带动了当时的日本佛学发展。


而另一方面,是平衡了当时日本奈良时代的贵族势力。当时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自己给自己受戒”当和尚的人,不只是因为可以逃过赋税。而是当时的贵族抓住了这一机会,希望利用佛教的漏洞,将大批佛学伳聚集起来,除了可以大肆敛财,深层程度来讲,是将当时珍贵的佛学掌握在少批贵族手里,这与吕不韦的奇货可居如出一辙。而这种现象,无疑是影响了当时的日本统治者的权力,却又没办法改变这一行为,才又了派遣唐使招聘唐朝的佛学大师,前来传播真正的佛法。从表面来看,是丰富了日本的佛学,深层意义,就是平衡了当时的贵族势力,加强了统治者的中央集权。

而鉴真的地位,因此受到了当时日本佛教的极大尊崇。被封为“大僧都”,意思就是“戒律之祖”的意思,从此成为和尚,必须要受到鉴真等弟子的受戒方可。鉴真晚年在日本传播佛法,因为双目失明,对日本佛经的校准,竟然全要靠鉴真惊人的记忆力。除此之外,鉴真还带去了四十多本唐朝的佛经,这些佛经在日本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除了传播佛学,鉴真在饮食、建筑等方面,也曾作出过很多贡献。比如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

“鉴真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每于“讲授之间,造立寺舍,……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

鉴真东渡,在日本佛教、建筑、饮食等方面,都有其不俗的贡献,所以他在日本的地位尊崇,也就可以理解了。


鉴真东渡,对其当时的日本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我们抛开其尊崇的地位不讲,连着6次东渡,期间多少艰难险阻,恐怕玄奘取经的艰辛,也大抵别无二致。除了向佛之心,这种坚定的意志,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佛教中人,若非有如此意念,也没办法将佛学弘扬开来。鉴真的存在,无疑是佛学的一大楷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