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军明明可以和德军夹击苏联,为何还要去招惹美军?
是的,在二战初期德军凭借其强大的钢铁洪流横扫整个欧洲,直逼莫斯科城下,倘若此时的日军能联合德军对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进行东西两线夹击,那么日德双方就可以一举吃掉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从而完成其法西斯轴心国三分天下的妄想。
但事实上,日德双方根本没有能力去夹击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尤其是日本,在战略方针上,日本更是将“北上”战略改成了“南下”,转而向东南亚以及太西太平洋区域发动了战争。最终避免了跟苏联在远东地区的纠缠,却被强大的美国海军扼杀在了太平洋海域。
至于能不能说,日军在南下政策中能不能不去招惹美军,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管是在南下还是北进的军事战略中,日本与苏联和美国都有一场硬仗要打。因为日军北上,会侵犯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而日军南下前去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海域则会阻碍以英国、美国为首等欧美国家在亚洲的利益。
日德夹击苏联?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1940年12月,经过数个月的草拟之后,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方案终于被拟定出来,在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便向着苏联进军。1941年七月,当时的德军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起进攻,分别是中央军团、北方集团军与南方集团军,三个集团军群都突飞猛进,在三个方向上迅速向苏联方面推进了300-600公里。
但是此时的希特勒认为基辅对集团军的北翼构成了威胁,所以务必得由南方军团歼灭,但实际上南方军团兵力不足,大部分军队都集中在陆军元帅博克的中央军团中。若要保证德军的石油供应,以战养战,是先集中所有力量占领基辅,还是继续攻占莫斯科?
为此,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关于这个问题而争论的喋喋不休,以博克和古德里安等前线的德军将领们都认为此时应该集中所有火力,一举拿下莫斯科。但是希特勒此时却认为,要首先夺下乌克兰,毕竟乌克兰在当时的苏联曾有着“粮仓”的称号,与此同时,乌克兰境内的自然资源丰富,产出的石油和煤炭等自然资源都可以为德国的持久战争提供保障。最终,在希特勒与德军将领们经过一个月的讨论与争执中,最终决定将中央集团军撤到西南地区,集中火力夺下基辅。
而在苏联的指挥部里,斯大林也不情愿将乌克兰这块宝地拱手相让给德国人,他也没有听取朱可夫的建议,将苏联西南方面军撤回以避锋芒。而此时的朱可夫也因顶撞了斯大林而被撤职,最终苏德双方都将博弈的地点选择在了乌克兰的基辅,这也即将是一场苏德双方硬碰硬的对决。
在这场会战中,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生力军用于会战,但最终基辅会战由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等部被歼灭而告终,德军也在这场战争中重创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在基辅会战德军重创苏联军队之后,希特勒决定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夷为平地的时候正是1941年的7月,此时苏联正处于夏季,冬天还尚未临近。但是在德军进攻列宁格勒的时候,希特勒也遇到了他的克星——朱可夫。紧接着由于1941年莫斯科的冬天要比往常早来了一个月,此时的气温低的早已把德军坦克油箱里的燃料、润滑油全部冻结了,更何况此时的德国士兵并没有抵御俄国严寒的冬衣,最终希特勒开始向拿破仑那样,开始重蹈法国的覆辙。
德军的进展在1941年12月初达到极限,前锋部队已经推进至莫斯科市郊,甚至见到了克里姆林宫的螺旋状尖塔。然而此时斯大林手上仍然拥有数十万从西伯利亚前来支援的部队,并且这些部队都拥有良好的冬季装备和补给。紧接着,美国又于1941年12月向轴心国宣战,从德军开始进攻列宁格勒开始,短短几个月之内,战场形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此时的德国军事生产能力就根本无法应对长期的对外战争。
再看看日军早前与苏联的交锋作战,就足以明白日本为何最终要采取“南下”而不是“北上”的进攻策略。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之内,苏联与日本就曾在当时的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罕发生了大规模的交战,而双方各自也并没有以正面身份来进行对决,反倒是各自代表“伪满洲国”及“蒙古国”交战。战争的最后结果是苏联以惨重的代价获得胜利,此战之后苏、日双方在1940年6月9日分别正式缔结协议。
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以压倒性的优势碾压了日军,苏军在8月20日总攻时投入坦克524辆,装甲车385辆,压制火炮542门,飞机500架。在整个诺门罕战役中,苏军对于日军来说,拥有着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3比1的兵力优势。而对于日军来说,在苏联红军的装甲部队与大炮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武器与战场资源方面的差距悬殊,最终致使日军在7月弹药耗尽后,自行撤退了。
虽然德日双方是轴心国,但是两个国家想要从东西两线同时夹击苏联,实在是难上加难。苏日的诺门罕战役也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嚣张气焰,最终日本政府被迫将“北上”侵苏的战略决策改为了“南下”东南亚与太平洋。
日军战略决策的改变使得苏联也避免了同时面对德日双方的两线作战,最终苏联将部署在远东地区的二十个亚洲师调往欧洲,用来抵御德军的进攻,从而扭转了欧洲战场的局势,原本希特勒不败的神话也就此被粉碎,迎着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步伐,自1942年1月8日开始,苏联红军便在全国范围内转入了全线总进攻。
对于日本政府来说,执行“南下”的战略决策就必定会影响到英美等国在东南亚以及太平洋之间的利益,所以日本不招惹美国在二战中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除非日军改变战略决策,集中所有陆海两军的兵力再继续入侵苏联。
1941年7月,在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南部地区之后,在美国总统罗斯福领导下的美国政府开始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一举切断了日本原材料的供给线。此时的日本政府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选择,要不就是答应美国的要求,从亚洲大陆撤兵,迫使美国解除禁运。
要么就是去占领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以用来开辟新的补给线,但是此举肯定会挑起日本与这些国家的武装冲突。最终,日本政府在两种决策中选择了后者,而这一决定,就已经代表了日本不同意美国政府提出的要求,那么两国之间的战争也是避免不了的。更何况,对于日本这样资源匮乏的岛国来说,没有了资源也就没有了对外长期战争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