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考试妈妈对我进行批评,让我一直有焦虑感要怎么表达?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惑:我家孩子平时这么认学、这么用功,为什么每次考试分数都这么
低?
平时我监督他完成的作业都挺好的,在家模拟考试的时候分数也挺高的,学校老师也觉得他不
应该考这点分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读书是件“苦差事”。
十年寒窗,起早贪黑,还要面对巨大的考试、升学压力,就连成年人都可能发挥失常,更何况那些心智尚未健全的青少年。
考试分数的高低,不仅仅体现孩子的学习能力、努力程度,还有应试能力的高低,有一些孩子就是这样的:
平时很努力、付出的比同学还要多,一考试就紧张,手脚冰凉、手心冒汗、拿笔都嘚嘚瑟瑟,更别说答题的思路了。
应试能力的高低主要源于考前的焦虑,焦虑是如何引起的?
如何减轻孩子的焦虑感?
现在的考前焦虑,已经比多年前的有太多的复杂性了,学生焦虑,父母也很焦虑,什么样的方向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
考前焦虑的几个主要成因:
第一,担心最终考试的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不能符合父母的标准,让自己失望,也辜负父母的付出;
第二,父母、老师、社会将高考描述成一个人生的重大关卡,形成极大的压力,导致学生产生一旦考不过将会影响一生等夸大的结果;
第三,对未来的不确定,产生担忧,怕过不去,也不知道过不去之后要怎样继续生活;
第四,学生自我认知不足,还未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自我认知与预期认知产生巨大的差距。
家长们要注意了,以下5句话一定不能对考生说!
1、不要说“别紧张”
家长对孩子说“别紧张”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好,我叫不紧张”。
其实,考前紧张是很正常的反应,适度紧张还有利于能力的发挥。
2、不要说“考不好也没关系”
这种话会打击孩子的信心,让孩子没有自信。
如果孩子问你:“万一我考砸了怎么办?”家长该如何应对?
“一定要考好啊,不要辜负父母的期望!”
“考不好你对得起谁,回来削你!”
“考好考坏都没问题”……恐怕都不是标准答案。
3、不要问“复习好了吗”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这个时候问孩子“复习好了吗”,只会让孩子陷入好像还有知识点没有复习好的情绪之中。
4、不要说“学习有什么累的”
学生会在某个阶段有这种感觉:
一方面内心很焦急,一方面却又感到说不出的疲倦以至学习没效率。
但是很多家长会和孩子说“你能有多累?
你能有多累?”
5、给孩子打气:你是最棒的
“没给他压力,就是每次都鼓励他,给他加油啊。”
“你怎么鼓励的?”我继续问道。
“比如,我经常跟孩子说‘加油啊,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
最棒的,其实就是父母的一种高期待。
孩子会牢记这点,时间一长,自己消化不了,就会有恐惧、烦躁甚至叛逆心理出现。
父母期望越高,孩子压力越大,父母得到的失望也就越多。
潜意识思维的一个特点是“抠字眼”。
它会很“教条”地遵照语言文字的直接含义思维与行动。
你若在暗示中对它讲“我高兴死了”、“高兴坏了”,它可能会理解为你因为高兴而“死了”,“坏了”。
这含义就与你的原意完全相反了。
所以当父母对孩子说:不要紧张、不要焦虑、不要。。。
潜意识只收到了 紧张、焦虑、等后面的词汇。
按照主流文化,多数父母的理念,学习就应该在痛苦中进行,只有成绩好才配得上轻松快乐的生活。
成绩不好就是贪玩、耍小聪明,就该打。
那么怎么开导自己跟家长表达自己的焦虑呢?
考试的焦虑来自于想超过别人。
想证明自己要比别人强,在乎在别人眼中的感觉。
归根结底,来源于外界的眼光,焦虑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恐惧。
对某件事感到害怕,是因为这件事让大脑调动出了恐惧的情绪。
恐惧背后的需求是渴望被保护。
一部分人不恐惧并不是因为内心强大,而是不敢表达恐惧。
他们可能在潜意识里认为,就算我表达恐惧了,父母也不会重视我的感受,不会保护我,甚至会打骂我,说我不是个好孩子。
焦虑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平静的消极的自言自语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
没有一个神奇的词或短语能让你立刻重拾信心。一个口头禅有时可能有帮助,但当你的消极的自我说话削弱,这是不够的。
你需要的是经过一段时间反复对自己说的多种积极的信息,直到它们成为第二天性。
你越多地用你最好的形象填进你的意识之中,你的意识的沉淀物潜意识就越可能增添积极的力量。
对自己说话,永远需要谨慎。
“我是”这两个字是宇宙中最有力的两个字,因为无论什么跟在这两个字后面,天长日久后就会变成了你的状态。
你可以尝试冥想:“我是最好的,而且在所有的方面都比我自己想象的还要好。”可以摊开和父母去沟通,让父母也进行改变,双方去努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