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号称“最热夏天”,热到什么程度?
前言
唐朝诗人王毂曾在《苦热行》一诗中云:“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以此来形容炎热的天气,就像坐在火热的熔炉一般。如今,每每到了夏天,基本家家户户都要开空调、喝冰水,降温解暑。那么古时候的天气最热的时候又是什么情况呢?实际上,乾隆八年那一年就特别热,号称“最热夏天”,究竟有多热呢?让我们看看他发的圣旨就明白了。
炎热的乾隆八年
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年,这一年,乾隆皇帝突然颁布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的意思大致是说自从进入5月以来,烈日炎炎,接连大旱,气温比以往都要高,百姓生活困难,乾隆久久不能释怀,日思夜想,怀疑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是不是没有办好政务的缘故。他颁布这道诏书时候,恰巧就是这一年最热的时候。这道诏书颇有罪己诏的意味,已经形象地表示出了当时天气已经非常炎热的事实。
“谕、京师自五月杪以来。天气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岁。明细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惕。莫释于怀。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
关于这一年天气到底有多热,历史上也有过记载。据说在这一年里,仅仅12天时间内,北京城附近就有11400多人脱水死亡。这个数字也仅只统计了北京城附近,而其他地方被热死的人可就难以统计了。虽然这个数字摆在那里,但是里面掺了多少水分就不得而知,人们也不知道真实数据,只是死亡的人数肯定要比这个要多得多。这么严重的问题不及时解决,当地父母官的乌纱帽可能也多半保不住。
根据中国气象局研究组研究显示,乾隆八年的夏天平均温度应该是高于40度的,地表温度更是接近于65度。这个温度很好理解,平日里如果室内27度,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风扇了,如果超过30度空调也早早打开了。到了夏天,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不开空调的,如果日均温度达到40度以上,那种如同蒸炉般的闷热早就让人难以忍受了。
不同的避暑方式
就连养尊处优的乾隆皇帝都抱怨天气炎热,那民间的百姓生活可能更加痛苦,比较显著的就是农事生产了。这么高的温度会导致地表水分流失,庄稼长不好,直接影响了农事收成,恐怕不少百姓这一年又要为生计发愁。而且古时候肯定不会有空调,一般人家也买不起冰块,在酷热的环境下不仅无法避暑还要劳作,人们多半会对这样的天气抱怨连连。
冰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养尊处优的皇亲贵族,唐代诗人高骈就写过: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人家那过得可是相当舒适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享受堪比黄金的冰块。根据史书记载,为了满足皇室使用,北京周边至少有10座专门用于储存冰块的地方,这些冰窖在冬天里存满冰块,以备炎热夏天的不时之需。到了夏天,冰块取出,储存于盒子中,再在盒子中放上一些水果。贵族们可以一边享受冰块带来的清凉,一边享受冰镇的水果,旁边还有众多仆役轻摇蒲扇,徐徐凉风好不惬意。
富贵人家用的布料也比普通百姓好得多,绫罗绸缎、轻纱绸幔,这些总是不缺的。不仅穿在身上轻盈无比,走起路来随风飘荡,也可带来阵阵凉风。相比之下普通老百姓只能扎起裤脚,穿着粗布麻衣辛苦干活。对比之下,富人和老百姓的生活实在是云泥之别。
乾隆八年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极端的天气呢?难道是那一年发生了较大的地球气候灾害,比如火山喷发之类吗?气象学家并没有在史书中找到类似的记载,也就是说这次炎热气候的原因找了许久一直没有找到答案。或许是偶尔的天气变化,或许是其他不明原因,总之这一年的天气格外炎热,不过后来乾隆没有再接着颁发罪己诏之类的文书下来。夏天过去以后气温慢慢降下来,接下来的日子里气温也没有这样热了。
结语
反观现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相较于以前有了很多避暑方式。虽然工人们也少不了要在烈日炎炎下辛苦地工作,但被热死热伤的却是十分稀少了,这主要还是归功于强大的科技技术,让人们能够有了多种方法避暑。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应运而生出来了很多麻烦,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极端天气不断发生,也令整体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我国南方的气候变化越来越大,不仅在夏天炎热不宜,到了冬天也是阴雨绵绵,甚至开始下起了雪花。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重视环境,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从你我做起,共同营造更好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山亭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