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未月是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
农历六月为未月。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又称十二支。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月。
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12个时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现在的23~1时,丑时为1~3时,等等,称为十二时辰。
地支纪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等等。地支与十天干顺序相配,组成甲子、乙丑……癸亥,以六十为周期用以纪日、纪年。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扩展资料:
干支纪月是由十二辰纪月发展而来。在古代早以十二辰纪月,即为月建。在以钟表盘面理解日月五星的运行时,我们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会时的辰位。
古代历法选冬至日且日月相会日(月朔日)为对应于“子”刻度,月针绕行一周约27天多,但此时作为太阳视运动的年针已前行了约一个刻度,月针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赶上太阳进行日月相会,
这时就相会于“丑”刻度,这样日月相会日就会逐步发生在十二刻度中,以此确定月建。不同朝代年岁开始的月建地支不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这个是夏历。
而商历是正月建丑,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丑,三月建寅。秦历是年开始于建亥,但仍称十月。至汉武帝改历,才复用夏正,就是正月建寅为岁首(武则天改过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
干支纪月自官方到民间一直有使用。
以敦煌出土的北宋《雍熙三年(986)丙午岁具注历日》(伯3403)为例,各月起始点的定义,并非历法中的朔日,而指的是各月节气,此故,二月就定义成从惊蛰(二月节)至清明(三月节)前一日,余类推。
敦煌具注历以节气为各月之始的规矩,或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但从现存各汉简残历中,均可见到以朔日作为各月月建起点的情形。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又称十二支。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月。
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12个时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现在的23~1时,丑时为1~3时,等等,称为十二时辰。
地支纪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等等。地支与十天干顺序相配,组成甲子、乙丑……癸亥,以六十为周期用以纪日、纪年。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扩展资料:
干支纪月是由十二辰纪月发展而来。在古代早以十二辰纪月,即为月建。在以钟表盘面理解日月五星的运行时,我们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会时的辰位。
古代历法选冬至日且日月相会日(月朔日)为对应于“子”刻度,月针绕行一周约27天多,但此时作为太阳视运动的年针已前行了约一个刻度,月针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赶上太阳进行日月相会,
这时就相会于“丑”刻度,这样日月相会日就会逐步发生在十二刻度中,以此确定月建。不同朝代年岁开始的月建地支不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这个是夏历。
而商历是正月建丑,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丑,三月建寅。秦历是年开始于建亥,但仍称十月。至汉武帝改历,才复用夏正,就是正月建寅为岁首(武则天改过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
干支纪月自官方到民间一直有使用。
以敦煌出土的北宋《雍熙三年(986)丙午岁具注历日》(伯3403)为例,各月起始点的定义,并非历法中的朔日,而指的是各月节气,此故,二月就定义成从惊蛰(二月节)至清明(三月节)前一日,余类推。
敦煌具注历以节气为各月之始的规矩,或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但从现存各汉简残历中,均可见到以朔日作为各月月建起点的情形。
展开全部
这个应该也就是指的六月份,而且是农历的六月份,因为有12地支,这12地支就是分别用来标记一年的12个月,而这个未月就是指的农历六月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