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什么流域的洪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三皇五帝时期。个人认为大禹治理的洪水应该是黄河的水,然后“引黄入淮”,所以他的工作范围应该是在黄淮流域。
夏朝建立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070年,也就是距今大概4000年前。从夏商周的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来看,夏商周的建国范围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
所谓的中原地区就是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区。在这片区域有两条大河。一条是母亲河——黄河,一条是淮河。
黄河的发源地是青藏高原,大致可分为发源段,上中下游。发源段的水并不大,上游经过宁夏、甘肃、内蒙古的水量也不是太大,再加上气候、河道落差和河道特点,上游地区不会有太多水。而黄河水患最严重的就是中游和下游。所谓的中游就是从内蒙古开始、经陕西到河南郑州,下游就是郑州到入海。
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海拔都高,流速快,而且土地质地松软,便带来了很多泥沙。到中游突然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再加上水量集中,问题就来了。虽然4000年前,植被覆盖应该更好,不至于有太大的水土流失,但水量的聚集应该是不可避免的。
也就是说,大禹要治理的水,可能很大一部分就是被黄河带来的。
另外,在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有一个禹会村。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
《山海经》、《史记》里都记载。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
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
就是说,大禹治水应该就是在现在的蚌埠市附近。而蚌埠市是淮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三皇五帝时期,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大禹治水的传说中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过今禹会区境内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
也就是说,现在的蚌埠市附近。是大禹治水的地区之一。而在这个地方和涂山氏结婚生子,可以说这片区域是大禹治水后阶段重要的工作地点。
如此,我们就要从黄河的特点和大禹治水的传说来整理一下逻辑。大致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大禹是中原地区的人,继承父志,势要把洪水治好。他们生活的地方是黄河流域,黄河带来了大量的洪水。大禹的父亲采用的是堵的方式,要把洪水圈起来。我们知道,黄河从发源地和上游流淌下来,因为泥沙堆积,河道经常会被淤积平了,水无法入海,便会到处乱流,于是导致到处是汪洋泽国。
水越积越多,大禹父亲鲧(音同滚),堵肯定是不行的。轮到大禹治水的时候,经过实地考察,决定以疏导的方式来治水。经过考察,打算,引黄河水入淮再入海。于是凿龙门,引导洪水入淮,最终解除水患。在考察水情和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遇到了涂山氏,并结婚生子。
时间太过久远,也没有相关的史料证据,只能以此推测了。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