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解析是什么?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当时的先锋作家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小说洋溢着作者对民国时期的想像,想像它的奢靡,也想像它的罪恶。影片也是充满了想像力,去想像一个女大学生瞬间成为人妇后的凶狠,去想像一个男人不亮相也一样能威慑四方。
为了实现这种想像力,张艺谋将原作中的江南楼阁,移到了山西大院。从某方面而言,也间接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于是南方的湿冷换作了北方的凛冽,而绵里藏针也就有了太多次刺刀上膛的架势。
由于空间和人物非常集中,较为符合三一律,其实也特别适合改编成舞台剧。张艺谋后将其改编成芭蕾舞剧。
《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影像美学上,付诸听觉的,其实更为丰富,并具有别样的韵致。贯穿影片的是京剧的锣鼓点,只是与何赛飞出演的昔日的名旦并没有构成因果关系。
全片的声场并不抢耳,但表意性却韵味十足,如麻将声所带来的细碎和无聊、经由笛声传达的悠远淡雅、女高音呤咏的空寂,当然予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声紧似一声,让人毛发倒竖的低声喊唱。
而人物对白的声场处理,先听上去以为是舞台化过强,但一直嗡嗡作响的回音,实际还是极为电影化的,颇富才情地营造出陈家大院既封闭又空旷的氛围。
这些内部环境声和外部声响的合奏,使得影片在主客观情势上的转换极为自如,显现出张艺谋用心却不着力的视听能力。最特异的人声,是由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老师马精武所带来的,但在全片中并没有亮相。只是通过声音,去塑造这个人物的旧家长作风。
扩展资料:
幕后制作
1990年,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发表在刊物《收获》上。张艺谋在他人的介绍下读了苏童的这部作品后,萌生了要把它拍摄成电影的灵感。于是张艺谋给苏童打电话,要求买版权。
1991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并且更名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将原作小说中氤氲着雾气的江南背景更改为凄艳壮烈的陕西院落。为了符合影像化呈现,张艺谋在影片中自创了点灯、封灯等一系列关于灯的仪式,这个情景在小说中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