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天是几点?
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 或 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
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二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古代时间计算
古代的时间并不是现在的24小时计时法,而是12个时辰,也就是十二地支,分别对应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时辰则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且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晚上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为一段,首尾共有五个连接点,统称为五更。一般讲晚上戌初一刻称为一更、亥时二刻为二更,子时整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 或 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
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二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扩展资料: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三更又被称为子时,指的是一天23点到第二天1点这段时间。古代的时间为12时辰,也就是十二地支,分别对应十二生肖,而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晚上有四十刻,首尾共有五个节点,统称为五更。
从很早开始就有三更半夜这样的成语,这里三更又被称为子时,是古代表示时间的名词,指的是一天23点到第二天1点之间的这段时间,除了三更之外,还有一更、二更、四更等等。
古代的时间
并不是现在的24小时计时法,而是12个时辰,也就是十二地支,分别对应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时辰则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且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晚上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为一段,首尾共有五个连接点,统称为五更。一般讲晚上戌初一刻称为一更、亥时二刻为二更,子时整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三更半夜”究竟是几点钟呢?
三更天,是中国古代计时方法中的一个时段名称,对应于现代的计时体系,三更天指的是夜晚的23:00至凌晨1:00这个时间段。
中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具体划分如下:
一更为19:00至21:00,称为“戌时”。
二更为21:00至23:00,称为“亥时”。
三更为23:00至次日1:00,称为“子时”。
四更为1:00至3:00,称为“丑时”。
五更为3:00至5:00,称为“寅时”。
因此,当人们说“三更天”时,指的是深夜23:00到凌晨1:00这个时段,这个时间点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民间故事中常被描述为夜深人静、鬼魅出没的时刻,富有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