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4
鸭跖草,古名鼻斫草,又有碧蝉花、蓝姑草、碧竹子等别名,生于河岸、湖畔、溪流边湿地,房前屋后阴湿处也较常见,产于我国甘肃、四川以东大部分地区。鸭跖草茎叶似竹,花瓣3枚,1枚白色下弯,2枚蓝色上扬。鸭跖草开花时为辅助蜜源植物,花瓣汁液可作手工染料,全株也可入药,具清热解毒之效。
“鼻斫草”之花清晨开放,若经阳光曝晒,花瓣便会渐渐蜷曲萎蔫,变为皱缩的蓝色小球状。花败之后,只留下近半圆形的绿色“苞片”,古人称之“结角尖曲如鸟喙”。这鸟嘴一样的苞片,能够一直保留到果实成熟之后,李时珍称其中的种子“灰黑而皱,状如蚕屎”。虽形态不够美观雅致,种子的成熟之法,却蕴涵着天然智慧——每一枚苞片之中通常有两朵花开,结为两枚果实。通常一枚先熟,待种子纷纷掉落,相隔五七日,另一枚果子才迟迟成熟。倘使先熟的种子为虫鸟所食,后熟者或可避开风险。
这种野花因常生于潮湿之处,在溪边河畔水泽之地尤为多见,水边鸭鹅喜爱将这野花的鲜嫩茎叶当作食物,故而在民间此花又多被称为“鸭跖草”,直至如今,鸭跖草也是这种植物的中文正式名。
鸭跖草的两枚蓝色花瓣,因易被阳光摧残,故而尤为珍贵,民间巧匠趁天光初亮、露水未退时,将那些鲜嫩的花瓣采下,捣烂为汁液,可以当作蓝色颜料用于绘画,也可染制手工艺品。明朝时,鸭跖草染色的彩羊皮灯风靡一时。如今江南亦有艺人,以鸭跖草花的汁液制作淡蓝色亚麻布,别具风情。——因可用作染色,故而鸭跖草又有别名“蓝姑草”。
鸭跖草茎叶似竹,因而还有“碧竹子”、“竹叶菜”等别称。倘使被毒虫恶犬咬伤,将茎叶揉烂出汁,敷于伤处,可具解毒消肿之效。提取出的汁液也被古时医家用于治疗毒疮,无论咽喉肿痛还是痔疮,取鸭跖草幼苗汁液涂抹疮上,都颇有效。民间亦有将鸭跖草幼苗与红小豆煮水饮用之法,可去酷暑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