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要怎么写?
展开全部
下面是一篇范文哈!
我是那个“残次品”
若请来“童话大王”郑渊洁,就不用再写作业——19年前,12岁的郑正与校长打了这个赌,并获得兑现。如今,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郑正成了一家著名游戏网站的高级顾问,并准备创业。回忆往事,这个曾经的问题男孩说,幸好,在工业化的教育流水线上——
郑正31岁了,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接受采访。
第一次发生在去年6月,采访单位是《男人装》,他以苹果产品的狂热收藏者形象出现。文章附了一张由他创意的照片:8台他曾使用过的苹果电脑放在办公桌上,身后摞着高过头顶的产品包装盒,郑正坐在中间咧嘴笑,脑袋上还顶着一个苹果——是真的苹果,富士。
“就一个热爱生活的IT男呗。”他又咧着嘴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
眼前的郑正,黑帽衫,蓝仔裤,白球鞋,操一口京腔,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北京青年形象。
翻看他的履历,一种不同才开始显现:小学,退学;初中,退学;高中,退学。
从小,没人夸过他是好孩子。
1岁时,他往煮粥的锅里偷偷撒尿;在幼儿园,他躲到门后面,把门“朝园长脸上推”;上了小学,他在老师的粉笔盒里放毛毛虫,拔同学的自行车气门芯,还用超大倍数的放大镜烧蚂蚁,引起一场火灾。
然而,最让大人们头疼的,是他敢公然拒绝写作业。他曾发明过一种由冰棒棍、橡皮筋组成的“作业器”,可以用来夹着6支笔在横格本上完成抄写,后来,“作业器”在班里普及了,他却不想再用了。
“第一,就是懒,第二,会的东西,为什么还要重复?”忆起往事,郑正一脸严肃。
“有你没我!”数学老师曾指着郑正的鼻子说。
他被禁止参加春游,因为会影响“集体纪律”。他被罚站,一开始只在他捣乱的时候,后来,老师直接修改了上课的开场白:“起立,郑正你出去,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
在转入五一小学之前,郑正曾在两所小学读书,都以被劝退告终。为了随时“和老师谈话”,他的母亲甚至从北京四中辞职,调到他上过的第二所小学做英语老师,但郑正还是失学了,因为,班主任的心脏病复发了。
真正扩大化的冲突发生在1991年,郑正刚转入五一小学,还不到两个月。
一天,校长在班会上演讲:“不写作业就不会有好成绩,没有好成绩以后就没出息。”
“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没出息,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有出息。”郑正连手都没举。
“这话谁说的?”校长问。
“郑渊洁说的。”郑正把手按在正在偷看的《童话大王》上。
“郑渊洁说的?那你把他请来啊。”校长抬高声调,“你把他请来,他要是真这么说,我就免你作业!”
郑正没吱声,但刚一放学,他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
结果,这个母亲先去找了校长。“若能找来郑渊洁,则执行一个约定。”她说,”郑正哪门考试能上90分,他就可以不写哪门作业。”
这听起来像个奇怪的约定,但在老师们看来,这话从郑正母亲嘴里说出来,“一点都不怪”。
她从不打骂儿子。郑正不想上学的时候,她甚至不会发怒,而是带上小提琴,陪郑正到公园的大树下拉琴。然后用轮流撕花瓣的形式决定是否去上学,“谁撕到了最后一瓣听谁的”,“谁也不许耍赖”。
有一次,她带郑正去爬山,途中看到一棵从岩石缝中长出的小树。
“郑正,帮妈妈添个词,树什么岩,岩上葱葱。”母亲问他。
“破?行吗?”郑正想了一会,战战兢兢地回答。
“树破岩,岩上葱葱。儿子你太棒了!”母亲抱起郑正,转了好几圈。
那时,郑正刚被老师勒令退了学。
为了帮儿子,这位母亲托朋友找到当时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的崔永元,又通过他间接联系上郑渊洁。
深秋的一天,郑正突然被老师叫到校门口,他一度有点害怕,“以前都是轰到班门口就完了”。
结果,他看见了郑渊洁。
“不行不行,有点断片儿,有点短路。”回忆起往事,郑正使劲捶着脑袋,死活想不出用什么词语形容当时的心情。
“同学们,我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但是……”
崔永元回忆,郑渊洁刚一张嘴,坐在他旁边的校长“就有点儿坐不住了”,“脸色越来越白”。
郑渊洁也还记得,进行到20分钟的时候,崔永元便拿着小纸条上台和他耳语,“校长说郑老师工作很辛苦,要不今天就到这儿吧。”
“为什么啊?”
“他说辛辛苦苦教育了几十年,都让郑老师这20分钟给毁了。”
崔永元捂着嘴,又压低声音补了一句:“不过,你看底下的孩子们这么乐呵,你就撒开了来吧。”
崔永元记得,整场演讲中,孩子们不停地笑,不停地鼓掌。
从那以后,直到小学毕业,郑正果真再没有写过作业。
1993年,由于工作原因,母亲要移民到美国。在机场,她与刚上初中的郑正击掌立约:照顾好自己,6年后来美国读大学。
郑正彻底变成了“差学生”。
他从不作弊,遇到考试,只是规规矩矩地在试卷里填上郑正两个字,然后交卷,得一个6分的卷面分。他不怕老师要求家长签字,甚至他的全班同学都不怕,因为郑正学会了模仿每一个家长的笔迹。
1995年,郑正上高一,他经常逃学,打工赚钱,然后花自己赚来的钱上网。
而那一年,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同年,他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个人主页。
在第一拨儿上网的发烧友里,郑正曾遇见一个叫郑华的男孩儿,他的个人主页全是关于《童话大王》的东西,他俩便成了好友。后来郑正才知道,郑华是假名,郑亚旗是真名,不愿用真名的原因是,他是郑渊洁的儿子。
1999年,郑正通过了托福考试,赴美国求学。
不过,第一次拿到大学课程表的时候,他就被母亲“鄙视”了一把。
“妈,这儿上的课怎么都是让我自己选啊?”
“是。”
“那就是说,我想上什么课就可以随便选什么课了?”
“对啊。”
“那我可真的想上什么课,就选什么课了啊?”
“你选啊!”
在美国,除了互联网知识,他还选择了美术、摄影、演讲等多门课程,他甚至和伙伴一起,参与过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糖制作,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中国,师傅会领着你进门修行。在这里,师傅只负责为你敞开很多扇门。”郑正说。
毕业回国后,他曾就职于搜狐网,入职不到一年,便被猎头挖走,现在是一家著名网络游戏公司的高级顾问。
2005年,在郑亚旗的牵线下,郑正又见到了崔永元和郑渊洁。这次见面,留下了一张合影,一边是崔永元,一边是郑渊洁,郑正站在中间,略显紧张地看着镜头。这一年,他26岁。
近日,郑渊洁在微博上回忆与郑正的这段往事,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令很多人好奇的是,这个曾经的问题男孩,如今长成了怎样的青年?
“他从不打断别人说话,非常有修养。”郑渊洁说。
“我见的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不少,没3分钟就撑不住劲儿了。”崔永元幽默依然,“但这孩子绝对是一谦谦君子啊。”
发小儿曲正对郑正的评价是“依旧能搞”。30岁生日,郑正撰文一篇,第一句就是:“青春就是手纸啊,用着用着就没了。”
好友李林则觉得他“外邪内正”。“911”的时候,郑正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到现场献血。
同事八百称他为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他进这个圈儿早,什么都懂!”
“他有冲劲儿,正准备创业,相信他能成功。”著名的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在微博上说。
当记者直接把问题抛给郑正本人的时候,他则直言:“在工业化的教育流水线上,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残次品,但我庆幸,我是那个残次品。”
而郑正的母亲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她只是告诉记者,儿子一年级的时候,她曾在书店看到过一本书,叫《窗前的小豆豆》,里面的主人公因为淘气而被勒令退学,但最终,巴学园的小林校长收留了她,并愿意和她做朋友,后来,小豆豆成了一名善良的作家。
“在现实中,我找不到小林校长,只能自己去做那个小林校长。”这位骄傲的母亲说,“我永远以我的儿子为荣。”
在3个小时的电话采访中,这位旅居美国的母亲用了很长时间回忆童年的郑正。
郑正喜欢蓝色,喜欢各种赛车玩具,喜欢拉着妈妈一起看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
郑正喜欢“做值日”,他甚至为了抢着扫地而跟别的小朋友“打了起来”。
郑正还喜欢小动物,看到一只流浪猫被两个大孩子“用绳子吊在树上”,他居然不顾一切地“冲过去”。
郑正只是不喜欢把手背在后面,不喜欢写作业。
其实,他同样不喜欢辍学。被轰回家的时候,他常会杵着腮帮,怔怔地听着隔壁校园传出的广播体操音乐;他还曾偷偷跑回学校,扒着门缝,望着小伙伴们上课的样子。
电话中,这位母亲兴奋地回忆“打赌”的故事,她还记得,郑渊洁演讲后,郑正居然主动写了一篇回忆作文,乐呵呵地交到自己手中。
“郑正说他最后悔的事,就是自己没能进入礼堂听演讲。”记者说,试图询问她当时的心情。
“他没有告诉过我啊,他没有听到演讲?”电话那头,这个60岁的母亲,突然哭了。
原来她从来都不知道,19年前,当礼堂里的欢呼声把“屋顶都掀起来”的时候,他的儿子,却被老师要求站在屋外的寒风中。这个12岁的男孩,一手抹着自己流下的鼻涕,一手紧紧地攥着那本《童话大王》。
我是那个“残次品”
若请来“童话大王”郑渊洁,就不用再写作业——19年前,12岁的郑正与校长打了这个赌,并获得兑现。如今,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郑正成了一家著名游戏网站的高级顾问,并准备创业。回忆往事,这个曾经的问题男孩说,幸好,在工业化的教育流水线上——
郑正31岁了,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接受采访。
第一次发生在去年6月,采访单位是《男人装》,他以苹果产品的狂热收藏者形象出现。文章附了一张由他创意的照片:8台他曾使用过的苹果电脑放在办公桌上,身后摞着高过头顶的产品包装盒,郑正坐在中间咧嘴笑,脑袋上还顶着一个苹果——是真的苹果,富士。
“就一个热爱生活的IT男呗。”他又咧着嘴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
眼前的郑正,黑帽衫,蓝仔裤,白球鞋,操一口京腔,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北京青年形象。
翻看他的履历,一种不同才开始显现:小学,退学;初中,退学;高中,退学。
从小,没人夸过他是好孩子。
1岁时,他往煮粥的锅里偷偷撒尿;在幼儿园,他躲到门后面,把门“朝园长脸上推”;上了小学,他在老师的粉笔盒里放毛毛虫,拔同学的自行车气门芯,还用超大倍数的放大镜烧蚂蚁,引起一场火灾。
然而,最让大人们头疼的,是他敢公然拒绝写作业。他曾发明过一种由冰棒棍、橡皮筋组成的“作业器”,可以用来夹着6支笔在横格本上完成抄写,后来,“作业器”在班里普及了,他却不想再用了。
“第一,就是懒,第二,会的东西,为什么还要重复?”忆起往事,郑正一脸严肃。
“有你没我!”数学老师曾指着郑正的鼻子说。
他被禁止参加春游,因为会影响“集体纪律”。他被罚站,一开始只在他捣乱的时候,后来,老师直接修改了上课的开场白:“起立,郑正你出去,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
在转入五一小学之前,郑正曾在两所小学读书,都以被劝退告终。为了随时“和老师谈话”,他的母亲甚至从北京四中辞职,调到他上过的第二所小学做英语老师,但郑正还是失学了,因为,班主任的心脏病复发了。
真正扩大化的冲突发生在1991年,郑正刚转入五一小学,还不到两个月。
一天,校长在班会上演讲:“不写作业就不会有好成绩,没有好成绩以后就没出息。”
“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没出息,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有出息。”郑正连手都没举。
“这话谁说的?”校长问。
“郑渊洁说的。”郑正把手按在正在偷看的《童话大王》上。
“郑渊洁说的?那你把他请来啊。”校长抬高声调,“你把他请来,他要是真这么说,我就免你作业!”
郑正没吱声,但刚一放学,他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
结果,这个母亲先去找了校长。“若能找来郑渊洁,则执行一个约定。”她说,”郑正哪门考试能上90分,他就可以不写哪门作业。”
这听起来像个奇怪的约定,但在老师们看来,这话从郑正母亲嘴里说出来,“一点都不怪”。
她从不打骂儿子。郑正不想上学的时候,她甚至不会发怒,而是带上小提琴,陪郑正到公园的大树下拉琴。然后用轮流撕花瓣的形式决定是否去上学,“谁撕到了最后一瓣听谁的”,“谁也不许耍赖”。
有一次,她带郑正去爬山,途中看到一棵从岩石缝中长出的小树。
“郑正,帮妈妈添个词,树什么岩,岩上葱葱。”母亲问他。
“破?行吗?”郑正想了一会,战战兢兢地回答。
“树破岩,岩上葱葱。儿子你太棒了!”母亲抱起郑正,转了好几圈。
那时,郑正刚被老师勒令退了学。
为了帮儿子,这位母亲托朋友找到当时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的崔永元,又通过他间接联系上郑渊洁。
深秋的一天,郑正突然被老师叫到校门口,他一度有点害怕,“以前都是轰到班门口就完了”。
结果,他看见了郑渊洁。
“不行不行,有点断片儿,有点短路。”回忆起往事,郑正使劲捶着脑袋,死活想不出用什么词语形容当时的心情。
“同学们,我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但是……”
崔永元回忆,郑渊洁刚一张嘴,坐在他旁边的校长“就有点儿坐不住了”,“脸色越来越白”。
郑渊洁也还记得,进行到20分钟的时候,崔永元便拿着小纸条上台和他耳语,“校长说郑老师工作很辛苦,要不今天就到这儿吧。”
“为什么啊?”
“他说辛辛苦苦教育了几十年,都让郑老师这20分钟给毁了。”
崔永元捂着嘴,又压低声音补了一句:“不过,你看底下的孩子们这么乐呵,你就撒开了来吧。”
崔永元记得,整场演讲中,孩子们不停地笑,不停地鼓掌。
从那以后,直到小学毕业,郑正果真再没有写过作业。
1993年,由于工作原因,母亲要移民到美国。在机场,她与刚上初中的郑正击掌立约:照顾好自己,6年后来美国读大学。
郑正彻底变成了“差学生”。
他从不作弊,遇到考试,只是规规矩矩地在试卷里填上郑正两个字,然后交卷,得一个6分的卷面分。他不怕老师要求家长签字,甚至他的全班同学都不怕,因为郑正学会了模仿每一个家长的笔迹。
1995年,郑正上高一,他经常逃学,打工赚钱,然后花自己赚来的钱上网。
而那一年,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同年,他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个人主页。
在第一拨儿上网的发烧友里,郑正曾遇见一个叫郑华的男孩儿,他的个人主页全是关于《童话大王》的东西,他俩便成了好友。后来郑正才知道,郑华是假名,郑亚旗是真名,不愿用真名的原因是,他是郑渊洁的儿子。
1999年,郑正通过了托福考试,赴美国求学。
不过,第一次拿到大学课程表的时候,他就被母亲“鄙视”了一把。
“妈,这儿上的课怎么都是让我自己选啊?”
“是。”
“那就是说,我想上什么课就可以随便选什么课了?”
“对啊。”
“那我可真的想上什么课,就选什么课了啊?”
“你选啊!”
在美国,除了互联网知识,他还选择了美术、摄影、演讲等多门课程,他甚至和伙伴一起,参与过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糖制作,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中国,师傅会领着你进门修行。在这里,师傅只负责为你敞开很多扇门。”郑正说。
毕业回国后,他曾就职于搜狐网,入职不到一年,便被猎头挖走,现在是一家著名网络游戏公司的高级顾问。
2005年,在郑亚旗的牵线下,郑正又见到了崔永元和郑渊洁。这次见面,留下了一张合影,一边是崔永元,一边是郑渊洁,郑正站在中间,略显紧张地看着镜头。这一年,他26岁。
近日,郑渊洁在微博上回忆与郑正的这段往事,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令很多人好奇的是,这个曾经的问题男孩,如今长成了怎样的青年?
“他从不打断别人说话,非常有修养。”郑渊洁说。
“我见的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不少,没3分钟就撑不住劲儿了。”崔永元幽默依然,“但这孩子绝对是一谦谦君子啊。”
发小儿曲正对郑正的评价是“依旧能搞”。30岁生日,郑正撰文一篇,第一句就是:“青春就是手纸啊,用着用着就没了。”
好友李林则觉得他“外邪内正”。“911”的时候,郑正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到现场献血。
同事八百称他为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他进这个圈儿早,什么都懂!”
“他有冲劲儿,正准备创业,相信他能成功。”著名的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在微博上说。
当记者直接把问题抛给郑正本人的时候,他则直言:“在工业化的教育流水线上,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残次品,但我庆幸,我是那个残次品。”
而郑正的母亲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她只是告诉记者,儿子一年级的时候,她曾在书店看到过一本书,叫《窗前的小豆豆》,里面的主人公因为淘气而被勒令退学,但最终,巴学园的小林校长收留了她,并愿意和她做朋友,后来,小豆豆成了一名善良的作家。
“在现实中,我找不到小林校长,只能自己去做那个小林校长。”这位骄傲的母亲说,“我永远以我的儿子为荣。”
在3个小时的电话采访中,这位旅居美国的母亲用了很长时间回忆童年的郑正。
郑正喜欢蓝色,喜欢各种赛车玩具,喜欢拉着妈妈一起看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
郑正喜欢“做值日”,他甚至为了抢着扫地而跟别的小朋友“打了起来”。
郑正还喜欢小动物,看到一只流浪猫被两个大孩子“用绳子吊在树上”,他居然不顾一切地“冲过去”。
郑正只是不喜欢把手背在后面,不喜欢写作业。
其实,他同样不喜欢辍学。被轰回家的时候,他常会杵着腮帮,怔怔地听着隔壁校园传出的广播体操音乐;他还曾偷偷跑回学校,扒着门缝,望着小伙伴们上课的样子。
电话中,这位母亲兴奋地回忆“打赌”的故事,她还记得,郑渊洁演讲后,郑正居然主动写了一篇回忆作文,乐呵呵地交到自己手中。
“郑正说他最后悔的事,就是自己没能进入礼堂听演讲。”记者说,试图询问她当时的心情。
“他没有告诉过我啊,他没有听到演讲?”电话那头,这个60岁的母亲,突然哭了。
原来她从来都不知道,19年前,当礼堂里的欢呼声把“屋顶都掀起来”的时候,他的儿子,却被老师要求站在屋外的寒风中。这个12岁的男孩,一手抹着自己流下的鼻涕,一手紧紧地攥着那本《童话大王》。
展开全部
人物专访属于记叙文范围,是一种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近几年来,报刊
上经常刊登这类文章,很受读者的喜爱,不但记者写,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也常把
写人物专访作为社会实践和练笔的机会。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呢?
第一,在确定专访对象时,必须熟悉访问对象的大体经历和主要成就。这样,交
谈时也就有了话题,便于提出问题,写作时也有助于文章的充实。例如,有一篇
题为《漳州飞来的小鸟——记八次叩响获奖大门的胡晓梦》的专访,作者在采访
之前,仔细了解了胡晓梦同学是如何攀登文学殿堂的(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八次
叩响获奖大门),并且认真阅读了胡晓梦的作品,于是,作者满怀澡情地写道:
“果然不负众望。晓梦用她的一双纯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光怪陆离的大千世
界,用她的全副的心灵去感知生活,从江上那来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间拴
着绳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独,以深切的同情写成了散文诗般的《白帆之歌》:从‘
花市’的热闹景象中,发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优美的文笔写成了《买花》;
从热闹的家宴中,发现冯科长的贪婪无耻,写了《客人》给以无情的鞭挞和揭露
;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发现那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封建积
习,至今还吞噬着可怜的农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写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
《小河,小河》,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段文字,不仅使这篇专
访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也使读者对晓梦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第二,要善于发掘专访对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独特的兴趣爱好,以便从多方
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例如,山西省平陆县西街中学初一学生
程若明发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荣获科技发明三等奖,被人们誉为“
小小发明家”。《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追踪他的发
明之路,从程若明同学决心为山区的老师减轻负担(一位老师要在同一间教室里
,给两三个年级上课。一块黑板常常不够用,老师擦了写,写了擦,又累又不卫
生),到他从书上及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建楼房是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增加
居住面积,书上的话顾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勾画出访问对象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点。前些时候,
《中国青年报》“人物剪影”专栏里有一篇《文坛一怪》的文章,文中写道: “
他四十多岁了,高了兴就一个人在屋里又唱又跳,从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来;
和朋友聊天,没有正形儿,常说出比小学生还幼稚的话,问出莫名其妙的问题来
;在老学者们座上,他又俨然是个“小老夫子”,说话文诌诌;早饭吃什么,他
记不住,常把帽子、车钥匙丢落,却能在诗歌讨论会上,不用讲稿侃侃而谈,大
背《论语》、《人间词话》、佛经、苏珊·朗格和科林伍德的美学——甚至某页
第几段都说出来,令听者目瞪口呆。”
文字不多,却活脱脱地勾画出当代文坛“怪人”——深通中国古典文、史、哲,
能书、能画、能篆刻、能谱曲,熟悉戏曲的中年作家钱世明的形象。凡是熟悉这
位“文坛怪人”的朋友门,读了这段文字,都说:“像极了!”
又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的李劲同学荣获我国青少年程序设计一等奖,将应美
国的苹果电脑公司的邀请赴美参观访问,按常理,写人物专访应该着重写李劲同
学在程序设计方面的成就,然而,《中学生报》的中学生记者却从少年科学家谈
语文这个角度进行了专访,重点突出,构思独特,善于取舍。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物专访,内容一定要真实,引述采访对象对某一问题的看
法,必须是原意,作者不能随意改动或发挥,无根据的拔高和添枝加叶是不允许
的。所以,在专访时,要细心倾听,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材料,时间、地点、
人物,作品和数字等要当场问清楚并记下来,以免张冠李戴。文章写完以后,最
好送采访对象过目,听取本人意见,以免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参考
上经常刊登这类文章,很受读者的喜爱,不但记者写,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也常把
写人物专访作为社会实践和练笔的机会。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呢?
第一,在确定专访对象时,必须熟悉访问对象的大体经历和主要成就。这样,交
谈时也就有了话题,便于提出问题,写作时也有助于文章的充实。例如,有一篇
题为《漳州飞来的小鸟——记八次叩响获奖大门的胡晓梦》的专访,作者在采访
之前,仔细了解了胡晓梦同学是如何攀登文学殿堂的(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八次
叩响获奖大门),并且认真阅读了胡晓梦的作品,于是,作者满怀澡情地写道:
“果然不负众望。晓梦用她的一双纯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光怪陆离的大千世
界,用她的全副的心灵去感知生活,从江上那来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间拴
着绳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独,以深切的同情写成了散文诗般的《白帆之歌》:从‘
花市’的热闹景象中,发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优美的文笔写成了《买花》;
从热闹的家宴中,发现冯科长的贪婪无耻,写了《客人》给以无情的鞭挞和揭露
;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发现那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封建积
习,至今还吞噬着可怜的农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写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
《小河,小河》,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段文字,不仅使这篇专
访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也使读者对晓梦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第二,要善于发掘专访对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独特的兴趣爱好,以便从多方
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例如,山西省平陆县西街中学初一学生
程若明发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荣获科技发明三等奖,被人们誉为“
小小发明家”。《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追踪他的发
明之路,从程若明同学决心为山区的老师减轻负担(一位老师要在同一间教室里
,给两三个年级上课。一块黑板常常不够用,老师擦了写,写了擦,又累又不卫
生),到他从书上及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建楼房是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增加
居住面积,书上的话顾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勾画出访问对象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点。前些时候,
《中国青年报》“人物剪影”专栏里有一篇《文坛一怪》的文章,文中写道: “
他四十多岁了,高了兴就一个人在屋里又唱又跳,从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来;
和朋友聊天,没有正形儿,常说出比小学生还幼稚的话,问出莫名其妙的问题来
;在老学者们座上,他又俨然是个“小老夫子”,说话文诌诌;早饭吃什么,他
记不住,常把帽子、车钥匙丢落,却能在诗歌讨论会上,不用讲稿侃侃而谈,大
背《论语》、《人间词话》、佛经、苏珊·朗格和科林伍德的美学——甚至某页
第几段都说出来,令听者目瞪口呆。”
文字不多,却活脱脱地勾画出当代文坛“怪人”——深通中国古典文、史、哲,
能书、能画、能篆刻、能谱曲,熟悉戏曲的中年作家钱世明的形象。凡是熟悉这
位“文坛怪人”的朋友门,读了这段文字,都说:“像极了!”
又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的李劲同学荣获我国青少年程序设计一等奖,将应美
国的苹果电脑公司的邀请赴美参观访问,按常理,写人物专访应该着重写李劲同
学在程序设计方面的成就,然而,《中学生报》的中学生记者却从少年科学家谈
语文这个角度进行了专访,重点突出,构思独特,善于取舍。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物专访,内容一定要真实,引述采访对象对某一问题的看
法,必须是原意,作者不能随意改动或发挥,无根据的拔高和添枝加叶是不允许
的。所以,在专访时,要细心倾听,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材料,时间、地点、
人物,作品和数字等要当场问清楚并记下来,以免张冠李戴。文章写完以后,最
好送采访对象过目,听取本人意见,以免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参考
参考资料: http://wenku.baidu.com/view/d4fe46d233d4b14e85246873.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4-11
展开全部
首先确定好要采访的人物;确定了采访对象后,最好先熟悉一下对方的情况,有助于更好地找到采访的切入点。接下来你就要考虑采访的方式了:⑴现场当面采访是首选,这种方式直观,可以拍摄照片,可以录音、摄像等,有助于采访稿件地出色完成。注意录音要经过当事人的同意⑵如果见面不是十分方便的话,也可以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⑶网络语音视频采访也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选择了方式,就要提前准备好采访工具。采访完毕整理资料加以润色写成文章。文章一定要尊重事实,不能捏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式教育 我似乎已经是一件成品了 ……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