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法律分析:
一、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唆行为进行分析,比如教唆他人吸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他人犯罪,但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就以主犯论处;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则以从犯论处;教唆犯在个别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是胁从犯,应以胁从犯论处。因此,将教唆犯一概视为主犯或一概视为从犯的观点,有悖刑法规定。对此,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在被教唆的人只是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的情况下(以处罚犯罪预备为前提),教唆犯与被教唆者虽然成立共同犯罪,但对教唆犯不宜适用本规定,而应适用第29条第2款;否则与第29条第2款不协调:即在被教唆者根本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罪的情况下,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在被教唆者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的情况下,如果适用本规定认定为共同预备犯罪,则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显然不合情理。其二,在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教唆他人犯罪的情况下,即使被教唆者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也应适用上述规定,分清作用予以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九条 教唆犯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三百五十三条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衍生问题:
故意犯罪如何量刑?
将故意犯罪区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虽然是一种法定分类,但法律并未规定间接故意犯罪可以从轻处罚,因而只是一种酌定量刑情节。直接故意是希望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希望与放任,在意志程度上存在明显区别,希望的犯罪明显而坚决,放任的犯罪模糊而随意,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主观恶性的不同。但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观点,认为在恶劣程度上,不能认为直接故意的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必然大于间接故意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进而认为对直接故意犯罪的处罚必然重于间接故意犯罪。对此笔者认为应当根据间接故意犯罪的不同情况具体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3种情形:一是犯罪行为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结果的发生;二是行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但在行为过程中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三是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在上述几种情形中,只有第一种情形不宜认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小。
一、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唆行为进行分析,比如教唆他人吸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他人犯罪,但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就以主犯论处;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则以从犯论处;教唆犯在个别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是胁从犯,应以胁从犯论处。因此,将教唆犯一概视为主犯或一概视为从犯的观点,有悖刑法规定。对此,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在被教唆的人只是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的情况下(以处罚犯罪预备为前提),教唆犯与被教唆者虽然成立共同犯罪,但对教唆犯不宜适用本规定,而应适用第29条第2款;否则与第29条第2款不协调:即在被教唆者根本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罪的情况下,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在被教唆者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的情况下,如果适用本规定认定为共同预备犯罪,则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显然不合情理。其二,在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教唆他人犯罪的情况下,即使被教唆者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也应适用上述规定,分清作用予以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九条 教唆犯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三百五十三条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衍生问题:
故意犯罪如何量刑?
将故意犯罪区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虽然是一种法定分类,但法律并未规定间接故意犯罪可以从轻处罚,因而只是一种酌定量刑情节。直接故意是希望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希望与放任,在意志程度上存在明显区别,希望的犯罪明显而坚决,放任的犯罪模糊而随意,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主观恶性的不同。但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观点,认为在恶劣程度上,不能认为直接故意的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必然大于间接故意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进而认为对直接故意犯罪的处罚必然重于间接故意犯罪。对此笔者认为应当根据间接故意犯罪的不同情况具体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3种情形:一是犯罪行为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结果的发生;二是行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但在行为过程中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三是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在上述几种情形中,只有第一种情形不宜认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您可能需要的服务
百度律临官方认证律师咨询
平均3分钟响应
|
问题解决率99%
|
24小时在线
立即免费咨询律师
13754人正在获得一对一解答
上海旋风骑士2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哈尔滨冰雪奇缘1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福州梦中仙子3分钟前提交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