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为什么不失“伟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隋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在中古时期的一个重大发展。隋朝,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是一个十分短暂的朝代。从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起,到公元618年隋朝灭亡止,前后仅有37年的历史。尽管如此,短暂的隋王朝却也有它的兴盛时期。在隋文帝杨坚统治的23年中,国家由衰转盛,政治稳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由隋国公晋封隋王,“位在诸侯王之上”的杨坚,经过一番“禅让”之后,便正式做了皇帝,国号隋,改元开皇,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他为隋文帝。从此, 隋文帝便以汉人天子取代了长期统治中国北方的胡人政权。
杨坚取代北周以后,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因萧琮入朝,逐灭后梁。梁宗室萧岩、萧辙奔陈。于是隋文帝便以陈纳萧岩为借口,发动对陈的战争,宣布了陈后主20条罪状。开皇八年十月,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于是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出信州,刘仁恩出江陵,王世积出靳春,韩擒虎出庐江,贺若弼出吴州,燕云出东海,合总管九十,兵五十余万,都受杨广节制。隋文帝亲自到定州(今河南潢川)誓师,以示必胜。
开皇九年正月,贺若弼自广陵渡江,攻下京口(今江苏镇江)。韩擒虎自横江渡采石,进拔姑孰(今安徽当涂)。贺、韩两军东西夹攻建康。陈将萧摩诃被俘,任忠出降。隋军直入朱雀门,城内文武百官纷纷逃散,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嫔躲到枯井中,为隋军所获。杨素与刘仁思率水军下三峡,大破陈将吕忠肃,乘胜至汉口,与杨俊相会。时建康已破,杨广命陈后主以手书招降上江诸将及岭南女首岭洗氏,于是南方全都平定。
隋文帝的这一巨大胜利,使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获得了统一。
隋文帝杨坚开创的隋王朝虽为短命王朝,但它的诞生,却 宣告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自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失败和董卓之乱以后,“天下丧乱,四海不一”, “战争相寻”, “书轨不同,生人涂炭”。其间虽有西晋的统一,但也不过只有40余年的时间。接着又是长期的南北大分裂。为了争夺地盘和人口,各个割据政权间战争频繁,造成社会矛盾异常激化,阶级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
称帝以后,杨坚更是集中精力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他有力地 打击了割据势力和世家豪族势力,巩固中央集权,造成了安定的局面。
自东汉以来,特别是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豪族地主势力恶性发展,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垄断了仕途,控制了国家政权,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门第自高,讲究谱牒、郡望的世族门阀地主阶层,成为社会上的特殊势力。但是,这些世家豪族地主,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又总是不希望中央过分强大和过分集权,他们实际上是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隋文帝杨坚要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就必须同世家豪族势力做斗争。这种斗争是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的。
隋文帝正式废除了北周按《周礼》建立的六官官僚机构,把宰相之职一分为三,避免了宰相专权,便于皇帝直接驾驭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其中,“尚书省……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等六曹事”(开皇三年,改都官为刑部、改度支为户部)。每曹设尚书一人,六曹尚书分掌全国政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政府较之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完备,从而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种制度,也大体为以后各朝代所沿袭。
隋文帝把官吏的任命大权收归中央。
一方面,由吏部总握地方官吏的选擢用舍。“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
这实际上是 废除了官吏的“终身制”, 从而有利于防止官吏的过度腐朽和官僚化,对于吏治的清明和政权效能的提高,都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选举制度做了重大的改革。
隋文帝废除了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度,代之而起的是 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
开皇三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还有词科也在这时出现了,如韦云超“开皇,明经举”,杜正玄“开皇末,举秀才”,房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可见,明经、秀才、进士诸科都在开皇时设立了。这就为科举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从而打破了世家豪族垄断官吏选举的局面,把官吏选举权收归了中央。
隋文帝还特别注意精简政权机构。
自南北朝以来,“豪家大族,鸠率乡部,托迹勤王,规自署置。或外家公主,女谒内成,昧利纳财,启立州郡”,结果便出现了“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隋文帝杨坚实行“精兵简政”,不仅“罢郡,以州统县”,正式废除地方郡一级机构,而且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合并了一些州、县。这就克服了过去那种“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资费日多”的弊病。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开支,也提高了行政效能,更重要的是使一些“世袭刺史”“世袭县令”丧失了昔日的特权,从而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的世家豪族势力。
隋的统一才使均田制推行到全国, 调整了封建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分配了一部分荒地和国家公有土地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使其附着在土地上,使他们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有所保障。
这不仅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的作用,而且还吸引了一部分荫庇于士族地主名下的农民,转到国家手中。
在均田制基础上还推行租庸调制, 其主导思想是轻徭薄赋,使人民负担比南北朝时期大为减轻。与此同时,隋文帝在其他方面也相应做出一些有利于生产的规定,先后弛山泽之禁、罢东京之役、除入市之税、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
正因为隋文帝时期的政策得力,有效地调整了国、民关系,减少了服徭天数,缩短了服役年限,并规定纳庸代役,才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生活安定,积极性提高,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隋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都被后来的唐宋等王朝继承下来,并不断完善。其他的如开凿运河、仓储和仓运制度、度量衡和货币的划一制度等,也都给唐朝及后世以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 隋虽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其为后代遗惠无穷,这不能不归功于隋文帝的统一大业和远见卓识。
宋朝李刚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他“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说:“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史短促,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由隋国公晋封隋王,“位在诸侯王之上”的杨坚,经过一番“禅让”之后,便正式做了皇帝,国号隋,改元开皇,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他为隋文帝。从此, 隋文帝便以汉人天子取代了长期统治中国北方的胡人政权。
杨坚取代北周以后,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因萧琮入朝,逐灭后梁。梁宗室萧岩、萧辙奔陈。于是隋文帝便以陈纳萧岩为借口,发动对陈的战争,宣布了陈后主20条罪状。开皇八年十月,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于是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出信州,刘仁恩出江陵,王世积出靳春,韩擒虎出庐江,贺若弼出吴州,燕云出东海,合总管九十,兵五十余万,都受杨广节制。隋文帝亲自到定州(今河南潢川)誓师,以示必胜。
开皇九年正月,贺若弼自广陵渡江,攻下京口(今江苏镇江)。韩擒虎自横江渡采石,进拔姑孰(今安徽当涂)。贺、韩两军东西夹攻建康。陈将萧摩诃被俘,任忠出降。隋军直入朱雀门,城内文武百官纷纷逃散,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嫔躲到枯井中,为隋军所获。杨素与刘仁思率水军下三峡,大破陈将吕忠肃,乘胜至汉口,与杨俊相会。时建康已破,杨广命陈后主以手书招降上江诸将及岭南女首岭洗氏,于是南方全都平定。
隋文帝的这一巨大胜利,使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获得了统一。
隋文帝杨坚开创的隋王朝虽为短命王朝,但它的诞生,却 宣告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自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失败和董卓之乱以后,“天下丧乱,四海不一”, “战争相寻”, “书轨不同,生人涂炭”。其间虽有西晋的统一,但也不过只有40余年的时间。接着又是长期的南北大分裂。为了争夺地盘和人口,各个割据政权间战争频繁,造成社会矛盾异常激化,阶级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
称帝以后,杨坚更是集中精力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他有力地 打击了割据势力和世家豪族势力,巩固中央集权,造成了安定的局面。
自东汉以来,特别是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豪族地主势力恶性发展,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垄断了仕途,控制了国家政权,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门第自高,讲究谱牒、郡望的世族门阀地主阶层,成为社会上的特殊势力。但是,这些世家豪族地主,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又总是不希望中央过分强大和过分集权,他们实际上是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隋文帝杨坚要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就必须同世家豪族势力做斗争。这种斗争是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的。
隋文帝正式废除了北周按《周礼》建立的六官官僚机构,把宰相之职一分为三,避免了宰相专权,便于皇帝直接驾驭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其中,“尚书省……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等六曹事”(开皇三年,改都官为刑部、改度支为户部)。每曹设尚书一人,六曹尚书分掌全国政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政府较之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完备,从而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种制度,也大体为以后各朝代所沿袭。
隋文帝把官吏的任命大权收归中央。
一方面,由吏部总握地方官吏的选擢用舍。“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
这实际上是 废除了官吏的“终身制”, 从而有利于防止官吏的过度腐朽和官僚化,对于吏治的清明和政权效能的提高,都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选举制度做了重大的改革。
隋文帝废除了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度,代之而起的是 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
开皇三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还有词科也在这时出现了,如韦云超“开皇,明经举”,杜正玄“开皇末,举秀才”,房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可见,明经、秀才、进士诸科都在开皇时设立了。这就为科举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从而打破了世家豪族垄断官吏选举的局面,把官吏选举权收归了中央。
隋文帝还特别注意精简政权机构。
自南北朝以来,“豪家大族,鸠率乡部,托迹勤王,规自署置。或外家公主,女谒内成,昧利纳财,启立州郡”,结果便出现了“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隋文帝杨坚实行“精兵简政”,不仅“罢郡,以州统县”,正式废除地方郡一级机构,而且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合并了一些州、县。这就克服了过去那种“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资费日多”的弊病。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开支,也提高了行政效能,更重要的是使一些“世袭刺史”“世袭县令”丧失了昔日的特权,从而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的世家豪族势力。
隋的统一才使均田制推行到全国, 调整了封建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分配了一部分荒地和国家公有土地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使其附着在土地上,使他们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有所保障。
这不仅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的作用,而且还吸引了一部分荫庇于士族地主名下的农民,转到国家手中。
在均田制基础上还推行租庸调制, 其主导思想是轻徭薄赋,使人民负担比南北朝时期大为减轻。与此同时,隋文帝在其他方面也相应做出一些有利于生产的规定,先后弛山泽之禁、罢东京之役、除入市之税、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
正因为隋文帝时期的政策得力,有效地调整了国、民关系,减少了服徭天数,缩短了服役年限,并规定纳庸代役,才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生活安定,积极性提高,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隋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都被后来的唐宋等王朝继承下来,并不断完善。其他的如开凿运河、仓储和仓运制度、度量衡和货币的划一制度等,也都给唐朝及后世以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 隋虽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其为后代遗惠无穷,这不能不归功于隋文帝的统一大业和远见卓识。
宋朝李刚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他“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说:“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史短促,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