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就有收获

 我来答
清宁时光17
2022-07-11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00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0万
展开全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只要愿意,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学习就是一件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的事情。作为老师‘’我们每天的工作对象是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看见学生学习,有时也不乏在抱怨学生“不学习”,作为学生天经地义的任务就是学习,成为所有人的共同认知。然而,对于成年人呢?对于我们做老师的呢?

      对于我们,学习应是一种生活日常。如果读书、学习成为一件像吃饭、睡觉一样日常的事情,一样能坚持下来的事情,才真正走进了学习状态。近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的论坛、报告转为了线上,也更加开放,这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免去了舟车劳顿,放开了各种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只要想学,就有的可学。”又回到生活日常,天下美食,享用不尽。

      昨天和今天,520,521, 赶在这样一个说出“爱”的子里,对于“三名”培养工程的老师来说又是一场学习的盛宴。因为是线上培训,学校里设了分会场,相当于给爱学习的老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这样的培训,选择的主题是贴地气的,紧贴我们的教育生活的,所以得到这样的学习机会是很宝贵,很幸运的。这也许是当下非常时期之于教育仅有的益处吧。之于我,深感得到如此高规格、专业化的学习资源很幸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吴欣歆教授带来自的主题讲座《教师阅读能力提升:路径与策略》带老师们走进了阅读的园地。阅读,我们不陌生,印象里,好像捧起一本书就是在阅读。至于阅读的路径和策略,我了解得甚少。印象中最深的有关阅读策略是去年聆听李政涛教授的讲座,李教授讲到自己的读书经历:系列阅读。读一个人的一系列专著。把一个人的所有著作都搜集到,一本一本地读透。当时听到这一策略有一种恍悟的感觉:原来学术界的专业阅读要这样来读。以前从来都是凭“遇见”而读,遇见了哪本或是被推荐到读哪本就拿过来读,对于作者的其他著书很少涉及。吴教授的讲座中结合大量阅读案例讲解阅读策略,对于学习者,我最大的感受是听得很懂、很真实。阅读不同于用闲读,无论是阅读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书,施以阅读策略和方法,读后才会有收获,才可以get到信息。同一本书要重读重新,常读常新。吴教授讲中到最近她在读童书,《十岁那年》、《时间商店》,重读《柳林风声》,有人会质疑成年人再读童书有意义吗,重读有重读的收获。读童书,寻找儿童视角下的童年感受,对于教小学生的我们来说有助于了解学生,与学生的感受产生共鸣。正像吴教授所说,童书不是只有儿童才读。我们成年人读童书,在回忆童年中找回那份天真淳朴的感觉,对于和儿童打交道的我们是有益、有趣的。

      零零散散地想着、写着,其实内心最想说的是:学,就有所获。这两天的学习,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感受上的,收获颇丰。对于阅读、科研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也重新刷新了“学习”的概念:把学习当日常是一种境界,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