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大多是悲伤的形式,你知道为什么吗?
让我们先看一下鲁迅先生给喜剧和悲剧下的定义: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则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喜剧的极致便是悲剧。喜剧让别人笑,悲剧让他人哭。文学揭露了人性的善恶美丑,人生的悲欢离合,很多想阐释的无所谓是一个又一个悲剧。从孟姜女哭长城、封建主义的压迫到近代百年战乱之苦,悲剧作品从来都是占据了主要地位。文学讲究有感而发,诸如种种的底层悲苦,常常让作家切身体验,心有所感,对现实进行艺术提炼。
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几乎都是悲剧作品。《红楼梦》以曹雪芹自己为原型,把自家的悲惨身世搬到了纸上,红楼里的宝玉、黛玉几乎个个的命运多舛,结局惨淡。虽说宝玉最后看淡世事,出家求仙去了,看似有了一个好结局,可这不也说明了人间的悲苦吗?《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谁又能想到这分来分去,合来合去,最后苦的只能是天下的黎明百姓。一部三国,诉说的也是大悲剧。
《水浒传》更是彻彻底底的悲剧作品,想当年,四十九天罡,八十一地煞齐聚梁山,喝酒吃肉好不快活,可结局呢?竟是大多惨死。《西游记》里的各种腾云驾雾、大闹天宫看似美好, 隐藏在背后的是道教、佛教互相的你争我夺,悟空竟也只能委曲求全,学会人情世故,这不是悲剧又是什么呢?
出现那么多悲剧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悲剧几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底色。屈原投江、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仿佛骨子里,中国的文学就染上了悲伤的色彩。但是,无可争议的是,所有的悲剧作品其初衷,都是为了让现实改变,变得更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