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戏曲情缘之小谈散文

 我来答
海猎o
2022-05-12 · TA获得超过989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1万
展开全部
暑假,若能在荷花院里,柳树荫下闲坐,听上一段戏曲,那对于我来说真是一大享受,但可惜这样的时光已离我远去。因为现在做记者,只有周六休息,除了工作还要学习,已没了年少时的闲情。说来,我也不老,刚过双十年华而已,但很多时候语气却莫名有了沧桑。而听戏,在众多年轻人眼里,这是老人才该有的消遣方式。我之所以爱上戏曲,也恰和老人有着深切的联系。之所以牵起这些悠悠情思,乃因前两日里编审了午夜阿姨的一篇《新五女拜寿》,《五女拜寿》是越剧著名剧目之一,越剧恰是我最爱的剧种之一,除越剧外,我还深爱昆曲和黄梅。

我和戏曲结缘不得不提我的爷爷,我们家都是湖南人,所以花鼓戏(湖南地方代表性戏曲剧种之一)名段家人基本都能哼几句。而爷爷对花鼓戏更是着了魔般喜爱,没事就放花鼓戏光碟,还把音量调得特大,我猜隔壁村也能听见。爷爷曾经能动的时候(现在身体不行了,行动不便),每逢乡里赶场那天他必会去集市买上一堆花鼓戏光碟,回来就播放,以致如今家里的花鼓戏光碟都堆放了好几大箱子。所以对于花鼓戏,我是自小耳濡目染,我甚至可以听着花鼓大筒(花鼓戏伴奏乐器之一,形似二胡)一响,看着字幕一出,就能唱出来,且不跑调。什么木马调、打锣腔、比古调、西湖调等等,我都能唱得似模似样,以致一个人在家会偷偷拿着妈妈的衣服穿在身上(那时我人小,妈妈的衣服穿我身上自然就有些像宽袍大袖的戏服了),甩甩袖子,走走台步。但自从上高中开始,听戏看戏已经很少了。

我想我性格本身确实有些刻板,但我自己其实并不是就喜欢刻板的东西的人,而戏曲是程式化的东西,我却喜欢了。几乎不论哪个地方的戏曲,总有着很多的相同或相通的程式,什么动作表达什么情感、什么人物做什么动作、穿什么衣服都基本已成定式。比如昆曲里扇扇子:媒扇肩、武扇腰、文扇胸、僧扇手心道扇袖,而其他地方戏曲中也有一样的,当然这其中有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昆曲是戏曲之鼻祖,很多地方戏曲都吸收了昆曲的某些特点。但我只想说明一点,总体来说,戏曲是逃不出条条框框的。角色逃不出生、旦、净、末、丑的划定,演员逃不出表演形式,戏词逃不出曲调规格,什么调填什么样的词,就像元曲,你总不能把越调填得欢天喜地!可我还是不小心陷在了这些条条框框里。

说来有趣,我一个湘妹子最喜欢的不是本地的花鼓戏,却是昆曲、越剧和黄梅。其实这算是我的心理作祟,我觉得花鼓戏十分“土”,扮相没有越剧清爽自然,戏词没有昆曲典雅,唱腔没有黄梅清新婉转。我喜欢的戏曲是伴奏不嘈杂、扮相着装美、曲调婉转多情、戏词典雅至少不土气的。所以京剧虽是国粹却不是我的最爱,因为锣鼓喧天很吵人,但戏词唱腔我爱;豫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不是我的最爱,因为着装浓艳,唱腔高低起伏过大。至于其他评剧、湘剧、河南梆子什么的我也都有不爱的理由。而花鼓戏,我固执地认为它有着所有让我讨厌的戏曲特点,比如大锣大鼓,咚咚锵嘈杂无比;扮相土而假,特别是那粗铁丝圈着的大胡子;戏词缺乏文学的典雅之气,缺乏语言美感;另外唱腔上面比较夸张,特别是一些表达悲伤之情的调子,听着受不了。我这并不是贬低我们的本土文化,而是相对于我喜欢的剧种而言它确实如此。昆曲是百戏之祖,历史最为悠久,已传承600余年,似乎也因此注定了它的古雅和高贵,花鼓戏自然无法与之相比。昆曲不论看或者听,都是难得的享受,不过大概还是南方女子爱它一些,粗犷的汉子可能并不喜欢它,因为它处处洋溢着江南的柔情婉约的味道,即便《桃花扇》那样有着去国之悲的戏曲,它同样唱得缠绵哀婉,且昆曲的抒情性是任何剧种都不及的。加上昆曲的伴奏乐器基本全是江南丝竹,比如笙箫、笛、琵琶、三弦等等,总之这些乐器是不会像锣鼓那样大气的。我只能说我也许还是太过小女子气,但我也不得不自诩优雅,就如同我喜欢看穿旗袍的'女人,虽然步子迈不得太大,但是那种端庄优雅是确实存在的。而黄梅和越剧有一点和昆曲是极相似的,就是抒情性。我是个十分感性的人,想想,爱这些也是理所当然了。

关于昆曲,我最喜欢的演员是张继青,虽然她年轻时貌不惊人,如今又已迟暮,算不得貌美的演员,但我觉得当下的那些美女明星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她如今七十多的高龄了,但还能把昆曲唱得婉转多情,不得不叹服她在技艺方面的才能。很多观众都曾感叹说:“看了她的表演,才知道昆曲之美”,“听了她的唱,再听不得别人的了”。我也有同感,张继青唱的《牡丹亭·皂罗袍》那一段儿如今都还是我手机的来电铃声。听她唱,我不用看表演,就能想起她的如水身段,甚至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因为那种精彩绝伦早已刻在心里。我想她的表演应该是看过的人都叹服的,不然她也不会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更不会被誉为世界第一流女演员之一,而且她还在肯尼迪艺术中心获得了“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她的昆曲漂洋过海,唱到了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等国家,所到之处,观者不论国度,无一不赞叹昆曲之美。一个艺术家,她的技艺肯定是超群的,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她的人格也应该是高贵的。张继青在我眼里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她很谦和,年少时,没想过成名,根据她自己的说法,唱戏不过是解决吃饭问题的一个方式,但似乎她就是为艺术而生,她对昆曲有着比常人高的悟性。可是如此,她也从不炫耀自己的天赋,也并不认为自己有天赋。她是一步步踏踏实实地学,勤勤恳恳地练出来的,她没有正式拜过师,却得到了许多名师的指导,这也许算运气,但我却觉得这是她付出的热情和汗水的回报,上天总还是眷顾踏实勤劳的人,不然何以有“天道酬勤”之说?她不炫耀天赋,同样成名后也从不炫耀技巧,这也是她的表演艺术特点之一,她只是拿捏准确,张弛有度,很好地表演出人物内心,戏剧评论家冯牧就评价她说:“我还没有看到有哪一个演员把人物性格表演得像她这样既清楚,又含蓄、蕴藉;既丰富,又单纯;既非常严谨,把昆曲许多高难度的程式运用得十分准确,又非常自由。”2003年张继青应白先勇先生的邀请答应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指导。剧中女主角饰演者沈丰英正式拜张继青为师,张继青倾囊相授,并对沈丰英说:“演员对自己的不足要敢于认识,这样才能提高。”这就是张继青的难得之处。因为现实中很多人一旦有了点成就就会自满,能始终谦和自持的人是非常难得的。

另外,说到黄梅戏,得提到一个演员——马兰,她也恰是我喜欢的黄梅戏演员之一。说来还是有点意思的,因为我最开始知道马兰这个名字是因为余秋雨,余秋雨是个作家、学者,我对他的了解多一点,我知道他的妻子叫马兰。而我看的第一部黄梅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姑姑买的光碟,姑姑知道爷爷爱看戏,所以买了这出经典戏剧剧目的光盘,但姑姑是当做花鼓戏光碟买回来的,回来一播放爷爷说这个不对,我才看了光盘盒上的介绍,三个很大的字“黄梅戏”,当时我们笑姑姑不识字,姑姑还强辩说哪里写了是“黄梅戏”,拿过去一看发现还真买错了。就这样误打误撞,我认识了黄梅戏,听着唱腔什么的感觉都不错,还特意看了下演员,赫然写着“马兰饰祝英台”,我当时就好奇呀,这个马兰就是我知道的那个马兰吗?余秋雨的妻子原来是个黄梅戏演员,怎么感觉差了那么远呢,因为一个搞学问,一个搞艺术。我还记得梁山伯扮演者叫黄新德。就从那开始我喜欢上了黄梅,还特意让爷爷买了许多黄梅戏光碟,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演员是韩再芬,她也吸引了我,因为她很美,看着舒服,主要是她主演的以黄梅电视剧居多,所以装扮什么的不会像传统的那样浓妆艳抹,而且她的嗓子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她唱的就是好听。但马兰这个名字我一直没忘记,我一直等着求证的机会,我很想知道这个演黄梅戏的演员是不是就是余秋雨的妻子。这还是过了很久后,上高中了,我才学会上网,网上一查马兰,哎哟喂,那可真不是盖的,马兰可不同于一般的戏曲演员,这是个艺术兼学术于一身的人呀,而且她还真是余秋雨的妻子!说实话,我从前总有个偏见,我认为唱戏的多半没什么学问。我对做学问和有学问的人天生有着崇拜心理,之前我觉得马兰和余秋雨不搭的原因就在于马兰是戏曲演员,但这一查,我觉得两人挺好,两个人都是有成就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我后来还得知马兰荣获了“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这是多么不容易和了不起呀。

而韩再芬反倒让我忘了去了解,因为我想应该没有比马兰更牛的黄梅戏演员了。事实后来有意或无意了解到的消息让我发现,韩再芬也是很不错的演员,虽然以奖项论,她比不上马兰,但足以让我喜欢和佩服。最近两年,我有时候会逛逛百度贴吧,发现韩再芬吧里有些人说她人品不好什么的,但我从未上心,我觉得一个人人品的好坏是需要你近距离地去了解的,不是仅凭道听途说,网上那些发言人有谁是真的和韩再芬相处过的吗?我这不是刻意去为韩辩解什么,我对她的偏爱也只是艺术方面的,对于她的人品我一无所知。但从一些资料上我了解到一点,她是个很亲民的人,她不论自己有多红,她从来没抛弃过小老百姓,哪个村里旮旯要她演出她都会去,而且她自己很愿意给小老百姓演出。还有一件事,我不记得是去年还是前年了,我当时看电视换台,好像是换到了一个交通频道,那个新闻主持人突然提及韩再芬的名字我就听了下去,原来是在讨论韩再芬说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的事情,主持人对此发表意见说:“韩再芬不就是个唱黄梅戏的吗?!”主持人的语气让我听着很别扭,别人唱戏的怎么了?别人唱得好,唱得有文化内涵,还能为黄梅戏做出一些改革,你能吗?你做个新闻主持还是交通频道的,普通话都说不很标准!我当时心里就嘀咕了一番。后来特意去查了这个事情,原来是韩再芬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觉得不注重思想内涵。我觉得她说得很在理呀,赵本山早年的小品有些还有点意义,但后来很多都是纯粹搞笑甚至低俗!你说那个《卖拐》是要告诉人啥呀?他和小沈阳的小品更是接近纯娱乐。我不是去批评什么,因为人是需要快乐,我觉得为了一乐看看本山叔和小沈阳的小品也不错,但是人的喜好是不一样的啊,韩再芬喜欢有内涵的东西错了吗?她说实话错了吗?没有啊!说实话,本山大叔和小沈阳的小品也不是我最爱的,它越来越偏离真正的小品这种艺术形式了,相比我喜欢以前的如巩汉林和赵丽蓉演的,蔡明和郭达演的那些。水运宪曾借用外国人的话说现在是娱乐至死的年代,这是值得每个人警醒的,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当然你爱低俗、肤浅的东西那是你的自由,但是你怎么能因为自己喜欢肤浅责怪别人喜欢高雅呢?从这两件事来看,我倒觉得韩再芬是真艺术家,我喜欢这样的艺术家,虽然可能有点清高了,有点不讨某些人喜欢了,但这就是真实,敢说敢做,并且自己做得好。说得不好听,她就是有本儿这么说这么做!

说到越剧,能说的真有一箩筐。越剧的流派是很多的,若要从流派来讲那真是讲上一天一夜也行。但幸好,我对越剧没有特别爱的流派,只有特别喜欢的人。越剧里有个说法,“十生九尹”,这意思是说十个小生有九个是尹派的,可见尹派影响之大。我喜欢的越剧演员有这么几个:王君安、茅威涛、方雪雯、单仰萍、何赛飞。王君安是我最喜欢的,她就是尹派优秀传人之一,同样茅威涛也是尹派优秀传人,而且茅威涛的成就相对而论要高于王君安,不过我喜欢和欣赏一个人真不是从她的成就和所属行列而论的,比如这其中方雪雯也是演小生的,但她是范派传人。茅威涛应该说在越剧界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她的唱腔也是最富有特色的,一方面她在传承尹派的特色,但又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有所发展,她的唱腔被称为“茅腔”。也因为她有自己特色的东西,曾被指为“不像尹派”,但茅威涛能坚持,所以终被人认可,这一点我很欣赏和佩服。茅威涛有今天的成就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她作为一个尹派小生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五朵金花”之一遭遇过很多质疑和批评,她曾被指为忘恩负义之人和“戏霸”,所幸的是事实后来都一一澄清,她也终于获得自己该有的殊荣。她甚至很坦诚,她追求的不仅仅是她自己特色“茅腔”,而是希望有一天被称为“茅派”。至于王君安,我觉得她是一个相对平和的人,我之所以喜欢她,是因为她的嗓音,我喜欢那种清越柔婉而又自然朴实的感觉,她没有刻意的味道。而她的扮相也相当俊俏,比如她在《沙漠王子》中的扮相就十分俊美,用花痴的话说叫做白马王子。而喜欢方雪雯一方面因为她的嗓音,另一方面还得归功范派,因为我十分喜欢她的拖腔,拖腔是继承了范派历来的丰富,特别是那转音特别动人。听一听方雪雯唱的《十八相送》就知道,唱得婉转多姿,一句“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归”那个“归”字是一大亮点,平常人要去学,还真难唱出那味儿。所以对于越剧我不喜欢单以派别去论,还是要看一些个人特色的东西。

但是再怎么爱,现在真的很缺乏时间和合适的场合去听一场戏或是看一场戏,毕竟身边的人都不喜欢,“依依呀呀”的声音也许只会使别人厌烦吧。所以似乎戏剧于我这个年龄层的人来说只适合独享,因为他们大多都还是偏爱偶像剧和流行音乐。所以突然很想回到那个老房子里,陪爷爷再看上一场、听上一段戏,即便我知道他现在老眼昏花,听力也不好了,但年少时的记忆还在,情还在,那段时光的味道还在。而戏剧是种艺术,我始终相信一个女人喜欢并了解的艺术形式越多,她就越有内涵和魅力,至少她的生活不会低俗和乏味,也不至精神贫乏,所以我十分感激爷爷,也许没有爷爷,我很可能不会爱上这种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