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钩沉》——谋第十(全)

 我来答
野半下独0y
2022-07-30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8万
展开全部
原文: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解文:谋必因事而起,得事之情,然后可以谋。

原文: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解文:在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分别确立上、中、下三种对策,对三种对策进行模拟推演以检验,以确定最终的决策。最终的对策事前经过预演推敲,因而实行起来没有阻碍,能顺利解决问题,故称其为奇计。奇计对客观环境及人心理的顺应,与古人循顺天道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原文: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解文:只有明确当事人的材质、能力和意图,才不会使得谋划脱离实际,因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必须先谋人然后再谋事,谋人是谋事的先导。

原文: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也。

解文:只有成为共同的受益人或共同的受害人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才能团结一致,情感上的同欲同恶并无实质影响,预计能实现相互增进才会团结,预计一方受益另一方徒劳甚或有害的情况下,双方必会疏远。因而对当事各方的利益进行分析后,就能判断彼此的关系走向,从而明确能够团结和需要排除的对象。

原文: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

解文:墙有缝隙,那必定松动崩塌;树多枝节,那就容易折毁,一个整体所形成的部分越多,越容易危害整体的生存。一个团体若无法形成利益共同体,那内部必定会出现分裂,出现不同的小团体,最终导致整个团体的垮塌。因而为追求计谋的成功,必须审慎分析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各方关系,要确保参与计谋的各方能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原文: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

解文: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中,会生成新的事端;为了处理该事端,就需要进行谋划;谋划的结果必定是制定相应的对策;有了对策还得对其进行评议是否妥当;议定对策后则准备游说献策的说辞;此后再依托说辞进献计谋;进献的过程中某些不相合的部分会被去除掉(此为退之意);进退之间,最终的计策就形成了,将敲定的计策作为行事的准则。

原文: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解文:任何事情只要发生就必将伴随产生应对办法;而事情的应对办法总是通过一定的流程而最终形成予以施行的“制”。

原文: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解文:谋事必须用人,此处言用人之法。仁、勇、智三者可用于危难困顿之时,成事者所必求也。愚、不肖、贪三者虽品性低劣,但可以根据情况加以使用。

原文: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解文:小可以为大、贫弱可以为富强、依附可以转为自主,关键是在于处于劣势时的积累,而其实质就是运用谋略,逐步集聚力量,转变形势。

原文: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

解文:表面上关系亲近而实质疏远,那在进谋的时候,就要适当的将本意予以掩藏,采用暗示的形式;表面关系疏远而实际亲近,那在进谋的时候,就可以直截了当地阐述。

原文: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

解文:在进谋的时侯,如果对方对计谋有所怀疑,那就要变通进说的言语;在对方已经逐步理解计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时,就要趁机给予肯定与拜服,增强其对计谋的认可度;在对方因受推崇而喜悦(说)时,就要排除把对方多余的想法,让此计谋在对方心中成为不二之选(要之以固结);对方对此计谋有明显的倾向性之时,就顺势让对方确定采纳。采纳后,对方或对计谋的某些部分表现出厌恶时,那就要帮其进行利害权衡,让对方放弃私心,坚持以成功为导向;或对方对计谋的某些安排表示担忧时,那就要及时将对方的不良情绪去除掉,树立其信心。

原文: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正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解文:进行策略性的接触并令对方感到恐惧;刻意制造悬殊的实力对比,抬高对方而令其松懈而妄动;暗中侦查对方,以证实对方的意图;刻意迎合对方的意图,引诱对方行动;给对方制造障碍,令其部署无法实施;制造假象用以迷惑对方,令其行动失去方向。这便是所谓的计谋。

原文: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

解文:为人谋事,仅有公事上的往来比不上有私交,有私交亦比不上两者有共同的利益(结)。因为没有共同的利益,谋事肯定被猜疑,计谋往往难以采用。

原文: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解文:正表示一般通行的方法,按照一般性的认识而制定的对策,譬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一般人都会想到的方法。研究事情的特殊性而直击要害和关键部位,就是出奇策,主要矛盾只要一解决,问题就迎刃而解,因而能最简单、快速、经济的解决问题。

原文: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解文:君主在意事情的成败,故为君主谋划,必须凸显计谋解决问题的效用,着重在于出奇计;人臣更在意自身的利益,因而为人臣谋划,必须突出计谋能帮助实现其私利。

原文: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解文:两者关系密切,所献之计谋却流于表面,那两者的关系就会疏远;两者关系疏远,所进的计谋却深刻无避讳,那进谋的人必将自陷于危难。

原文: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解文:计谋要适应人,而不是勉强人去适应计谋,计谋违背当事人的意愿,当事人必定不接受,勉强其接受,进谋游说的人必有危险。计谋服务于人,进谋的人也同样是服务于人,不可喧宾夺主,一味显示自己计谋的高深而极力想教会对方明白,那是在贬低对方,且违背了两者的主客关系,必将激怒对方,而起祸端。

原文: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

解文: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可轻待他人,恃才傲物终究没有好下场,因此成功献策还是得以良好的关系为基石。与人结交必要求顺从对方的好恶,有共同的爱好,能一下子拉近双方的关系,避开对方的忌讳,可避免关系紧张。良好的关系做铺垫,进计献策才容易成功。从建立关系入手到计谋得被采纳,这过程就是阴道而阳取。

原文: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解文:相反,如果打算抽身离开,那可以适当放纵自己的言行,改变顺从迁就当事人的惯例,令其不满,然后再乘机选择退出。

原文: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解文:人貌美丑不动于心,能主动摒弃对于美丑等事物外在的偏见,如此寄寓在内的心理认识才能真正符合天地之道。

原文: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解文:为谁出计谋,计谋中用到谁,对于谋者而言一定要谨慎选择,务必要保证对其有清楚准确的认识。择主与用人都不可轻易。

原文: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解文:以能掌控人为上,为人所掌控牵制为下,制人意味着能支配和掌控对方,见制于人意味着自身的安危掌握在了对方的手中。故计谋不可造成引狼入室的不利局面。

原文: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

解文:圣人智者行事务求隐秘,而愚人行事往往浅露,行事隐秘所遇的阻力必定小,所以用力不多而易于成功,行事外露则势必频频受困,如此事情必定变的困难,且容易失败。

原文: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解文:做丧亡的事情,不可能实现保存的目标;做危险的事情,不可能实现安全的目标,因其反道而为,势必不可行。因而在行事的过程中,务必要遵循规律,重视智慧。

原文: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解文:事物还未发生或尚为微小,故众人不能知不能见,然而圣人能明察此隐微之处,谋于事前,除患在先,此可谓是谋者的最高境界。

原文: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解文:智、能已用,见祸患已除于未形,则圣人不再另造事端,安静以养生;智、能已用,然祸患未除,则圣人必殚精竭虑为之谋,奔走以为人除害。

原文:故先王之道阴。

解文:先王治世,必除祸患于未形、于细微,不待恶著而施以刑罚,加以甲兵,故世人但知安乐,而不知先王之治也何如。

原文: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解文:圣人谋事于其隐微之时,行事亦必求隐匿。

原文: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解文:为人谋划,不应仅是忠信仁义,应该要有能力遵循自然人世的规律,依据客观环境,制定正确的计谋。

原文: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

解文:能明白中正的道理才能与之讲计谋,认识仅仅停留在忠信仁义上的话,是不能与之讲计谋的,因为这些认识本身就与计谋的思想抵触。

原文:由能得此,则可以榖远近之诱。

解文:榖应为彀(gou)之误,同俞棪所说。榖远近之诱,意为远近之诱皆入于彀中(弩射程所及的范围)。如果能以中正的思想为指导,那些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诱:诱发因素),无论浅显还是深藏都能够被获取和掌握。

(全文完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