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文言文虚词》编排方式
1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之
代词
1、 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 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以
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动词 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于
①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②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③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④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⑤从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则
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②副词,那么
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则霸业可成《隆中对》
③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孟子二章》
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④连词,表转折,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⑤连词,只是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者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助词,的
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⑦语气词,不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之
代词
1、 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 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以
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动词 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于
①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②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③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④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⑤从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则
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②副词,那么
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则霸业可成《隆中对》
③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孟子二章》
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④连词,表转折,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⑤连词,只是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者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助词,的
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⑦语气词,不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展开全部
文言文虚词方法
【焉】(一) 兼词1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2 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二) 代词1 相当于“之”。①然力足以至焉 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2 哪里,怎么。①则将焉用彼相矣(哪里还用得上那辅助的人呢?)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未知生,焉知死 割鸡焉用牛刀(三) 语气词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②寡人无复与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于是予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食言实在没有想到,才落得如此下场。)(《诗经•氓》)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⑥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报任安书》)2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3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与】(一) 介词1 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君安与项伯有故 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②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氓》)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2 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 比,和……比较①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二) 连词1 和,跟,同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门宴》)②今由与求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④彼与彼年相若也 (《逍遥游》)⑤蜩与学鸠笑之曰 (《逍遥游》)⑥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⑦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赤壁赋》)(三)
【焉】(一) 兼词1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2 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二) 代词1 相当于“之”。①然力足以至焉 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2 哪里,怎么。①则将焉用彼相矣(哪里还用得上那辅助的人呢?)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未知生,焉知死 割鸡焉用牛刀(三) 语气词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②寡人无复与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于是予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食言实在没有想到,才落得如此下场。)(《诗经•氓》)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⑥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报任安书》)2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3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与】(一) 介词1 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君安与项伯有故 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②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氓》)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2 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 比,和……比较①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二) 连词1 和,跟,同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门宴》)②今由与求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④彼与彼年相若也 (《逍遥游》)⑤蜩与学鸠笑之曰 (《逍遥游》)⑥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⑦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赤壁赋》)(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古代汉语——重点文言文虚词(五)

汉硕学姐
你的专属汉硕考研规划师~18518279067可咨询
来自专栏汉硕学姐
二十八、于
1、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
2、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
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与,跟,同。例:①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②身长八尺,每自
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
4、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5、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7、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
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8、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9、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10、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
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于是]
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
里撞见。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二十九、哉
1、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
哉?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③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2、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
生焉②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
之为,何哉?4、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啊”。例:幸宁心哉!
三十、则
1、却,可是。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那么,就。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
卧。③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④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⑤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就是。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②不然,则其所疏远。
6、原来是。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7、只。例:不依公道则爱钞。
8、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9、原来已经。例: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②追之,及诸

汉硕学姐
你的专属汉硕考研规划师~18518279067可咨询
来自专栏汉硕学姐
二十八、于
1、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
2、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
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与,跟,同。例:①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②身长八尺,每自
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
4、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5、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7、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
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8、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9、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10、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
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于是]
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
里撞见。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二十九、哉
1、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
哉?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③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2、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
生焉②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
之为,何哉?4、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啊”。例:幸宁心哉!
三十、则
1、却,可是。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那么,就。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
卧。③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④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⑤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就是。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②不然,则其所疏远。
6、原来是。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7、只。例:不依公道则爱钞。
8、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9、原来已经。例: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②追之,及诸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