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篇第一章

 我来答
粘致0gh
2022-07-23 · TA获得超过942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1.6万
展开全部
原文】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学”跟“习”。

那我们继续看第二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友”有很多种,包括泛泛之交或者是酒肉朋友,这两种都不是我们这边所承许的。那这边所承许的“有朋”是怎样的呢,他们彼此之间志同道合,同样重视身心性命之学,他们都是为了“道”而来,都有高远的目标跟一种抱负跟理想。那他们在学道的历程,都要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而且还要深入地体会,那这样的朋友相聚在一起的时候呢,哇!那真是相契和心意都能够相通,所以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话匣子一打开,就有如长河涌一样,那这样子的朋友呢,他们一聚在一起呢,那孔子说不亦乐乎。那这种乐呢跟前面的“说”也不太一样,它是两颗心、两个人共鸣后的一种快乐、一种震撼,也是一种惊喜。

好,那我们继续看第三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段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别人不知道我,或者是误会我,或者是甚至于诽谤我,因为我是一个追求内在心灵提升的人,我有我的理想、我的抱负,我不会因此而生气、而难受甚至于愤怒。这就是人不知而不愠。那这种学心法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只要学对了,他一定有这个现象,哪个现象呢?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依然毫不被动摇地继续往前,去追求我的理想跟我的抱负。那这样子的人,孔子说不就是一个君子吗,那君子以儒家的教育来讲,是一个跨越了读书人的框框,而能够胸怀天下苍生,并且能够志在成为圣贤的这条道路上的人,就叫做君子,所以他是跨上圣贤的一个阶梯。那孔子说只要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就算是走在君子的路上了。好,这是我们的第一章。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叫“学”呢?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直至听懂为止。什么叫“习”呢?就是把学来的内涵不断地去思惟观察。那什么叫“时”呢?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常常;一种就是一切时处。那要学习到什么程度才可呢?就是一切时处都不能离开这个“学”和“习”两个字。就象当年孔子在水边看到水溪溪流,他就有感而发地说“啊!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样子。所以,所有的外境还有外物都是来让我们学习的。那这里到底学些什么呢?在本章并没有提到,可是他却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说,你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学到的一个效果。那个效果是什么?孔子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它,叫做“不亦说乎”。不是很快乐吗?那意思当然就是很快乐了。那这个“说”字在初初学习的时候一定得不到这种快乐,甚至于还会认为学习真是一件苦差事。那一直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发自内心的感觉到快乐呢?那就是当我们的内心能够脚踏实地的把我们所学习的这些内涵能够如实地去做到,而且慢慢地学了“道”以后,我们内在的那种喜悦就会不断不断地被启发出来。这个时候就会像颜回一样,颜回面对很穷困的环境,他是一箪食、一瓢饮,可是他都没有抱怨,而别人怎样呢?不堪其忧,可是颜回不改其乐。就是这种学习心灵提升的,他的心灵已经是非常非常地能够跨过所有物质限制,而产生的内在真正的乐,这才是真正的乐。所以刚开始学的时候,我们要有耐心地去学习,而且要勤勤恳恳地学。那这一段呢就是标出了儒家思想的中心。中心思想是“学”跟“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