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行善

 我来答
冰藕不知天下知4475
2022-07-03 · TA获得超过7488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121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42万
展开全部
毅成:人为什么要行善呢?

杨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有两种关于善的观点。一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善来自于人性修行,需要内在自觉,不必外求;二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人需要靠道德教育来提升自我。行善求善,我们教育一以贯之的都是这两种观点。我们的教育大多是强调行善的重要性,但对于为什么要行善却很少有深入的探究。行善逐渐说教化,慢慢地大多数人就被迫接受了这个“自然而然”的观点。

毅成:不光是中国,西方的传统社会也有这样的论述。康德将善对于人性的基本要求称为“绝对命令”,人类自觉、自愿处在善的位置,并且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像人们认为天空和行星的存在是很自然的一样。西方传统心理学认为道德属于自尊心问题,人的行善价值有多大,与他所处的地位和对社会的感受有关。

杨勇:我曾经看到一则报道: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马克·豪瑟尔做过一个关于道德选择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你是一个目击者,站在火车岔道处,一列无人驾驶失控的火车即将飞快驶过,而在列车前方不远处有五个正在作业的工人。第一种情况,如果你在岔道处右侧搬下道岔接口,就可以在最后一秒救下五条人命,但唯一的遗憾是,如果车身向右转弯,就一定会撞上铁道上的另一个工人,但是只会撞到一个人。第二种情况,你站在铁路轨道上的桥上,前面有一个壮汉,你可以用力将他推下去,他沉重的身体可以使火车停下来,五个人得救,但这个壮汉会死。你将如何选择?

有超过三十万人给出了答案,结果令人震惊的是,无论受访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出身以及所处地区是否相同,他们给出的答案几乎是相同的。六分之五的人选择搬开道岔,六分之一的人选择推下桥上的壮汉。虽然结果都是会导致一个人死,但是更多的人倾向于选择间接导致一个人死的行为。越是具体直接的行为,越是容易让人感到堕落,而越是抽象间接的行为,则越是让人觉得心安。类比灵长类动物,比如猕猴、狒狒、猩猩等,他们对待同伴也存在同样的社会行为。豪瑟尔相信道德规律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但这种规律不是以教育的形式传递下去的,而是通过基因固定下来的。

毅成:我不这样看,道德不见得是与生俱来的,行善也不是由基因决定的。上面的实验说了,仍然有六分之一的人选择推壮汉,选择这种直接粗暴的办法。

杨勇:这六分之一的人多数是反社会者(性格紊乱者),他们只用理解来判断当时的处境,他们的选择可能是由于大脑受到过损伤或者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种种不公待遇、较差的生活条件等等,而这些因素是后天形成的。

毅成:道德不过是人的一种情感判断罢了,行善是由于人出于感情的权衡。我们做出道德选择时往往是出于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是由一种叫“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控制的。当它作用时,就像真实发生的行为一样在大脑里引起相同的反应。当我们去帮助他人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喜悦感、成就感;如果得到别人的鼓励,我们就会继续行善;如果遭到批评辱骂,就很少有人会坚持继续做下去了。因而行善是一种情感上的奖励和权衡。

杨勇:奖励和权衡是教育所导致的,道德是复杂的无私主义。虽然目前无法指出具体是哪些基因主管着人的道德,但是它的底色应该是无私。就像灵长类动物会保护幼崽一样,是一种本性的行为,而不是一种理智考量后的结果。很多道德选择都是一种直觉,一种利他的无私行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