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
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
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对于职业的规划其实大部分的人都经历过迷茫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可以接触到很多不同的职业人物,每种职业的存在都是有特定意义的,以下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
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1
爱好=工作?
爱好绝不等同于工作。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点,这也是找工作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也不喜欢我的专业”——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抱怨,尤其是应届毕业生。
大家此刻带上语气感觉下这几个抱怨,是不是经常听到?
但是,你注意下,毕业五年后的人,就没这些问题了,你听过几个30岁开外的人还说自己不确定职业方向的?
很少,根据我们统计,只有婚后从大城市重回家乡、海龟回国、小富二代,这三类人才会在多年后有这种情况,不能说弯路走得多,只能说前面走得太顺没注意大方向。
这里,第一个问题就来了,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从自己的爱好入手去找工作。
大多数人会说“我不喜欢考公务员”“我喜欢做教师”“我不想做医生”“我想进大银行”“我对设计工作特别感兴趣”……
大家发现问题了没有?
本质不一样:工作是商品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是企业为了做生意赚钱而设置的岗位;爱好是你个人的兴趣。两者所依附的载体完全不同,目的更是背道而驰。
工作和爱好,完全是两码事。
然而,刚开始工作的人,第一句话不是告诉你TA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就是自问“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工作?”
爱好这个东西,实际上就是个小习惯,一个花了时间和精力并有了感情的短暂迷恋。
比方说,应届毕业生总是喜欢找专业相关工作,尽管他并不愿意从事自己的专业,这就更加重了未来工作方向上的迷茫。将工作往自己的专业上去死搬硬套,即使套不成能沾点边也好,这就是想让工作来满足自己对专业的爱好。
刚进入一个单位,要起英文名,一半以上的人会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中文名来音译出一个英文名,张薇叫“Wendy”李琳叫“Linda”陈乐凯直接叫“Kevin”......过一段时间又后悔自己当初太“俗”了,因为公司里面已经有了一“Wendy”俩“Linda”仨“Kevin”。其实,我们很多爱好并不彻底,也变化太快,更多的则是一时兴起。
很多女孩毕业后,说自己想做设计师,觉得自己充满创意,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还业余读了个万把块的培训班,最终还是靠关系去做了行政人事工作。
一开始以为人事行政专员的工作,主要就是招人,不断找人来面试。
结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会儿做前台一会儿负责琐事也就是“打杂”,一会儿帮新员工办门禁卡,接着组织各部门并根据领导的指示去联系外聘的导师,开员工培训班,连公司的矿泉水都要自己去买、搬、发,还不能贵。
不行,这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永无出头之日,突然想到了,会计工作不错,将来越老越吃香。对,开始找会计工作,但是投了简历没人睬,偶尔有一两个面试还碰了一鼻子灰,上岗证也没有,面试一问三不知。
对,采购工作不错,于是想方设法,将人事行政工作中买水买墨盒和A4纸的经历夸大,这不就是采购工作嘛!
终于,花了半年伪装简历,还真的找了份采购助理的工作,找了好几个人帮助圆谎,总算过了背景调查那一关,希望工作中别被发现纰漏,尽快入行。
上班几个月后才发现,这采购工作就是帮其他同事询价,整理报价,平时还是给部门订购文具和办公耗材,这又回到了当初人事行政工作的老路了,这可咋办啊?!看来采购也不是个好工作。
此时,已经毕业4年,刚结婚,下一步如何走,做什么工作呢?老公工作也不稳定,真是迷茫啊!
以上是个现实版本。
大家看到没有,个人喜欢的工作会不断变化,从特别喜欢变成讨厌不能待的岗位了,不断重新定义自己的爱好,重新选择工作,这就落入一个一直改弦易辙的死循环,像个无头苍蝇一样。
实际上,工作就是工作,是企业单位的岗位,爱好是你的生活的追求。
工作为老板服务,爱好用来满足你私人的快感,两者的动机格格不入。
另外,从时效性来说,爱好是暂时的,而工作却是一辈子的事。
看来,依据爱好去找工作,不靠谱。
专业=工作?
这十几年来,我接触过成千上万名大学毕业生,“我不喜欢我的专业”就是他们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更有甚者,都毕业工作10年了,还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接着又开始做MBTI性格测试,但仍然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
再说,学校里的专业每年也都在更新和淘汰,学校里那些陈旧的理论知识,早就过时了,在你就业的单位完全不适用,你又何必对所谓的“专业对口”耿耿于怀呢?
另外,专业是大学里设置的主要科目,英文名叫做Major,工作却是具体的岗位,这俩完全不同的东西,如何对口呢?
经常听应届生说“我要改行!”,早干嘛去了?!
而且,你是学生,你只能换专业,你都还没工作,哪来的行业?
应届生就没有改行这一说,只有文科生去做理科生更适合的`工作,这才勉强叫做改行。
所以,专业并不是工作。
性格=工作?
西方的MBTI等职业性格测试,在欧美也许有用,根据个人的性格特性,推算出适合的岗位,再去求职。
这是扯淡,学生都没进入社会,都没工作过,不知道社会和职场是啥样,如何做职业规划?
什么工作适合我呢?
那么,这长达40年的职业生涯,如何发展呢?我该做啥工作呢?什么才是适合我的工作?
我们每个人可以自己挑选下自己身边40-50岁之间事业比较成功的亲友,多找几个,比方说找10个这样的人。你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事业成功的人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这些共同特征,我把它概括为关系,资历和学历。
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2
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我不擅长什么?
很多人没有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工作效果却马马虎虎,却不知道错过了将这些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以他们的能力可以取得很出众成绩的事情。
把自己不擅长或者没有优势的东西全部列成一张清单,比如:我不擅长做需要极度细致的工作,我不擅长与人沟通交流,我不擅长长期静坐办公间等等,然后根据这个标准去找自己的职业方向。
我能做什么?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什么行业和职业,都会有自己的发展路径。想要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当然要客观地正视自己的能力和已经具备的优势。这一项不仅仅是指通过正规教育获得的证书、培训经历、工作经历等;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等“软技能”也非常重要。
将我们所具备的能力写下来,既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分析,是否具备某个岗位的能力。
我要做什么?
每个人的兴趣和志向都不相同。有的人想做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受人尊敬;有的人从小就想做一个激情四射的创业者,享受自由的工作,把公司做大做强;有的人想周游世界,看遍大好河山,能够让心灵得到慰藉。
那么,你想做什么呢?
建议使用表格的方式,把影响你职业选择的选项,做一个优先级的排序,并写下为什么选择的理由,从而可以分析职业偏好。
我喜欢做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尽量选择与之相关的工作与职业。只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才会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工作而不是一点小困难就满腹牢骚。
我要得到什么?
我想要从工作中得到什么,金钱回报、名誉还是成就感?你将要选择的职业和行业能否给你带来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公司的前景和行业的现状是否能够支撑自己的目标?
注意事项
更换工作或职业之前尽量多维度的搜集相关信息,切记不要一时冲动就去做。。
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3
如何判断哪些工作最为适合自己呢?
我这里有三个建议:
一、以性格为基础,寻找向往职业
首先应该搞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你需要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认识自己,主要任务是找到自己内心向往的职业方向,可以从性格、兴趣、价值观、需求等方面探索,寻找自己职业取向与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举个例子:
你擅长与人沟通,能够有效帮助他人,那么市场销售类、商务谈判类的工作就比较适合你;你性格安静沉稳,擅长逻辑思维,那么文案、财务方面的工作于你,可能就是天作之合。
这还只是单方面从性格来举例分析,我的意思就是: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另外,喜欢和不喜欢做的工作,最后能获取的成就是截然不同的。当然在现实求职过程中,能找到100%喜欢的工作的几率实际很低,因此只要有80%的匹配度,那么这个工作就非常值得你一试。
对于自我性格优势的分析,你可以借助专业测试来辅助判断,微信搜索:新职语,提供了专业的九型人格职业测评,可以给出具体的优劣势报告和推荐职业,还可以直接找老师免费咨询测评结果,有理有据。
你也可以结合上面的测试结果,和他人的评价做一份自评表,内容包括:自己的优缺点、个人技能、性格属性、推荐岗位和职业,以此来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二、应届生:明确职业方向是否需要专业对口
对于应届生来说,你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是否要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
针对专业是否必须对口问题,我想客观的说一句:并非一定是本专业才能在职场里游刃有余,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在非专业领域有极好的发展。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如果你确实非常不喜欢你的专业,那么你可以尝试往别的方向发展,并不是鼓励大家都脱离本专业去另寻天地!
1、自己是否愿意从事与自身专业相对口的行业
如果你愿意从事需要一定专业度的行业(比如医学、法学以及理工科类的相关对口专业),且自身对这个行业有兴趣的,那么选择在本行业内稳定发展,会比更换领域来的成就更快更大,并且你大学几年拥有的专业基础,就是一块敲门砖,能让你更快入职。
如果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的,那也不必强求。你可以根据我说的第一大点,来选择自己喜欢且认为合适的行业,再进行攻读深造或者应聘相关行业的助力、实习生,然后凭借专业和经验,实现转行。
2、自己的专业是否有很严格的择业限制
这点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意思是你大学的专业就业方向是不是非常窄,举个例子,如果你是医学生,那么你能从事的行业就只有医疗方向。不过,这些专业的就业方向很窄,就意味着这些行业的人才存在暂缺,甚至稀少的情况,薪资水平往往较高。
又比如文学类,那适配的行业简直不要太多!针对于这类无严苛择业限制的专业,其实我觉得行业问题并不大,关键在于岗位。像行政、销售、管理类的岗位实际都不会去卡专业,只不过销售会要求口才、交流能力,管理类会卡学历。
3、为什么你身边的一些人,跨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我认为这并不是专业知识的原因,发现自己这个专业似乎不太行的时候,有的人选择坚守,让自己麻木,假装看不到这种迷茫带来的痛苦;有的人早早想清楚,提前学习新的知识,为未来择业做好准备,说到底还是执行力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谁好谁坏,你只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大学四年,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你的专业知识吗?
如果是,那我支持你选择你专业性强的职业继续发展奋斗;如果不是,那是不是该及时止损呢?毕竟及时止损是成年人最该学会的技能。
三、在职人员:如何判断你的职业是否和你相匹配
已经入职的老司机,其实也会存在迷茫焦虑,甚至会因为迷茫焦虑而感到痛苦,如果你已经出现了这三种负面情绪,那么你需要考虑一下几个问题:
1、现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有没有看到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2、现在的领域是否能看见自己未来,并且有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
3、5年后,你会在哪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有着怎么样的位置?
你的职业到底与你是否相匹配,想通这三个问题就已经能解决一半了。
如果自己都找不到答案,甚至预见不了5年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获取的成就,那么很可能,这份工作不适合你。
也许一开始它适合,但对于目前的你来说,它已经承载不了你对未来的期许了。
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里是极为正常的,你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宝贵的人生,经不起一丝一毫的浪费。
其次明确好工作的定义,我认为的好工作=自身高能力+自身意愿度+商业价值+个人成长值。
还有,现在除了校招(现在校招HR也会优先选择有实习经历的应届生),公司HR招人都会偏向选择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毕竟可以省掉许多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和培训成本,能直接接手工作。
因此要相信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永远是你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