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早期的π值大体都是通过测量圆周长,再测量圆的直径,相除得到的估计值。
公元前3世纪,用圆的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给出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计算出π值的精度越高。
中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计算。
17世纪时,发明了微积分,利用微积分和幂级数展开的结合导致了用无穷级数来计算π值。
电子计算机出现后,人们开始利用它来计算圆周率π的数值,π的数值长度以惊人的速度扩展着:1949年算至小数点后2037位,1973年算至100万位,1983年算至1000万位,1987年算至1亿位,2002年算至1万亿位,至2011年,已算至小数点后10万亿位。
扩展资料:
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关于π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古巴比伦人,它们认为π=3.125,而古埃及人使用π=3.1605。中国古籍里记载有“圆径一而周三”,即π=3,这也是《圣经》旧约中所记载的π值。在古印度耆那教的经典中,可以找到π≈3.1622的说法。这些早期的π值大体都是通过测量圆周长,再测量圆的直径,相除得到的估计值。
到了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第一个给出了计算圆周率π的科学方法:用圆的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给出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计算出π值的精度越高。阿基米德从正六边形出发,逐次加倍正多边形的边数,利用勾股定理(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就可求得边数加倍后的正多边形的边长。因此,随着边数的不断加倍,阿基米德的方法原则上可以算出任意精度的π值。
无独有偶,中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对《九章算术》作注时,在公元264年给出了类似的算法,并称其为割圆术。所不同的是,刘徽是通过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逐步逼近圆面积来计算圆周率的。约公元480年,南北朝时期的大科学家祖冲之就用割圆术算出了3.141 592 6<π<3.141 592 7,这个π值已经准确到7位小数,创造了圆周率计算的世界纪录。17世纪之前,计算圆周率基本上都是用上述几何方法(割圆术)。
关于π值的研究,革命性的变革出现在17世纪发明微积分时,微积分和幂级数展开的结合导致了用无穷级数来计算π值的分析方法,这就抛开了计算繁杂的割圆术。那些微积分的先驱如帕斯卡、牛顿、莱布尼茨等都对π值的计算做出了贡献。1706年,英国数学家梅钦得出了现今以其名字命名的公式,给出了π值的第一个快速算法。梅钦因此把π值计算到了小数点后100位。以后又发现了许多类似的公式,π的计算精度也越来越高。
参考资料:科普中国-圆周率是怎样算出来的
如果π是代表"正6x2ⁿ边形的周长与过中心点的对角线的比值",那么π的数值3.1415926...就是根据“正6x2ⁿ边形的周长与它的对角线的比”算出来的正6x2ⁿ边率。
正6x2ⁿ边形的周长与对角线的比值叫做正6x2ⁿ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