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关于礼仪的故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铁杵磨成针: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二)、团结的力量: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
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
可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
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
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
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
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
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
”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
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
”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
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
”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
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
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下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难。
(三)、聪明的报童:某一个地区,有两个报童在卖同一份报纸,二人是竞争对手。
第一个报童很勤奋,每天沿街叫卖,嗓门也响亮,可每天卖出的报纸并不是很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
第二个报童肯用脑子,除去沿街叫卖外,他还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一去了后就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再来收钱。
地方越跑越熟,报纸卖出去的也就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些损耗,但很校渐渐地,第二个报童的报纸卖得更多,第一个报童能卖出去的越少了,不得不另谋生路。
为什么会如此?第二个报童的做法中大有深意:第一,在一个固定地区,对同一份报纸,读者客户是有限的。
买了我的,就不会买他的,我先把报纸发出去,这些拿到报纸的人是肯定不会再去买别人的报纸。
等于我先占领了市场,我发的越多,他的市场就越校这对竞争对手的利润和信心都构成打击。
第二,报纸这东西不像别的消费品,有复杂的决策过程,随机性购买多,一般不会因质量问题而退货。
而且钱数不多,大家也不会不给钱,今天没零钱,明天也会一块给,文化人嘛,不会为难小孩子。
第三,即使有些人看了报,退报不给钱,也没什么关系,一则总会积压些报纸,二则他已经看了报,肯定不会去买别人的报纸,还是自己的潜在客户。
评语:小小的一个卖报生意,就有这么多的技巧,可见,生意经是本永远学不完的书,任何时候,只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就会有独特的收获。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二)、团结的力量: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
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
可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
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
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
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
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
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
”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
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
”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
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
”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
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
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下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难。
(三)、聪明的报童:某一个地区,有两个报童在卖同一份报纸,二人是竞争对手。
第一个报童很勤奋,每天沿街叫卖,嗓门也响亮,可每天卖出的报纸并不是很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
第二个报童肯用脑子,除去沿街叫卖外,他还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一去了后就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再来收钱。
地方越跑越熟,报纸卖出去的也就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些损耗,但很校渐渐地,第二个报童的报纸卖得更多,第一个报童能卖出去的越少了,不得不另谋生路。
为什么会如此?第二个报童的做法中大有深意:第一,在一个固定地区,对同一份报纸,读者客户是有限的。
买了我的,就不会买他的,我先把报纸发出去,这些拿到报纸的人是肯定不会再去买别人的报纸。
等于我先占领了市场,我发的越多,他的市场就越校这对竞争对手的利润和信心都构成打击。
第二,报纸这东西不像别的消费品,有复杂的决策过程,随机性购买多,一般不会因质量问题而退货。
而且钱数不多,大家也不会不给钱,今天没零钱,明天也会一块给,文化人嘛,不会为难小孩子。
第三,即使有些人看了报,退报不给钱,也没什么关系,一则总会积压些报纸,二则他已经看了报,肯定不会去买别人的报纸,还是自己的潜在客户。
评语:小小的一个卖报生意,就有这么多的技巧,可见,生意经是本永远学不完的书,任何时候,只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就会有独特的收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