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溥仪是怎么死的

 我来答
刚阳文化
2022-11-12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0万
展开全部

摘要:有一种说法认为:溥仪有一个不良习惯,即早期过于频繁的 *** 。

据老太监和本人的回忆。

他在9岁的时候在不良太监的引诱下就学会了 *** ,并且很频繁。

一、

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后一个皇帝,亦即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可能是世界上由“真龙天子”改造为普通公民的唯一例子。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

骨灰安葬在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终年61岁。

从表面现象上看,溥仪的直接死因是肾病。

但肾病又是缘何而起的呢?

二、

溥仪作为末代皇帝,虽然政治上不得意,但生活上却仍然是衣食无虞,养尊处优的,也非常注意保养身体。

在后世的回忆文章中,许多都谈到这一点。

如《溥仪离开紫禁城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回忆》这本书就介绍了大量这方面的情况。

溥仪除了吃中国传统的“补品”,还使用当时国际最先进的一些“保健品”。

在伪满洲国时代,“他每天注射的都是德国拜尔药厂出品的双鱼牌荷尔蒙制剂,还有‘司保命’、‘安乐根’等注射剂。

除有专门的御医,中医徐思允、西医黄子正外,还有专门给他打针的小瑞和当助手的毓恩。

他去安东(今丹东市)‘御巡狩’(旅行)时,还带着这两个侄子,好每天打针。

”“还有一个医生叫黄子正。

他曾在长春市开了个大同医院,以后歇了业。

不知是谁把他介绍给溥仪,主要是让他偷偷地给溥仪注射性激素针剂,如‘司保命’、‘安乐根’之类。”

二战结束后,溥仪被苏军俘虏,到1959年特赦,虽说处于关押和改造阶段,但对于他们那个群体,食品和基本的医疗条件是有保障的,劳动也很轻松,因此,除了性方面的低调外,溥仪的身体一直很健康。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

“我满怀希望地迈进了一九五八年......

从前每次搬运煤炭和制作煤砖都用不着我们,我们从这年起才开始参加这项劳动。

这时我的体质与往年大不相同了。

在本组里我和老王、蒙古族老正与一个伪将官年岁较小,凡是重活大都由我们四个人做,我因此得到了锻炼,体质有了显著的增强,从前的毛病已全部消失。

在制作煤砖的劳动中,我担任的是比较费力气的抬煤工作。

这天因为所长和一些干部都来参加制作煤砖,大伙干得特别起劲。

临完工,我和老宪又多抬了三满筐。

交工具的时候,我听见王看守员对一个同伴说:

‘我看溥仪干活是实在的。

他不挑显眼的干。

我和老宪放下煤筐,到树权上拿衣服穿,所长笑着问我:

‘溥仪,你的肩膀行不行?’

我看看肩膀,回答说:‘不痛不肿,只略有点红。

‘你现在的饭量怎样?’

‘干饭三大碗,大饺子可以吃三十多个。

‘不失眠了?’

‘躺下就睡着,什么病也没有了。

在场的人不论是所方人员还是伙伴们,全冲我乐起来。

显然,这是和从前完全不同的笑声。

我觉得受讥笑的日子已成为过去了。”

溥仪的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曾在《溥仪和我》一文中回忆,有一次他们在北京饭馆吃饭(1962年),“一位白胡子直飘到胸前、像个老学究式的长者,很尊敬地走过来和溥仪握手,溥仪边吃饭边和老人攀谈起来。

......

(老人询问:)‘看您(指溥仪)身体满好的,请问今年高寿?’

(溥仪回答:)‘大爷您看呢?’溥仪反问了一句。

‘就像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似的,不过......’老人端详了一阵,又开始掰动拇指计算了:‘宣统年是......’

‘我今年五十六了!’溥仪笑着告诉他。

‘不像,不像。

’老人连连摇头,又很感叹地说:‘你现在一点架子也没有啊!’”

五十多岁的人在大街上可以被人认作四十几岁,可见溥仪显得年轻。

不仅外貌年轻,身体的内在素质和体力也是不错的,李淑贤记忆到:

“一九六三年一年内,溥仪虽然也常患感冒,发烧,不断就医服药,但很快就能好转,从身体外观看,一直是挺健康的,精神也好。

一九 *** 年间,溥仪先后两次在外地参观访问,能吃能睡,爬山涉水都不再话下。

当时我真羡慕他,如果有他那样的好身体,就不至于常常‘掉队’了。”

“一九 *** 年里,我和溥仪随着全国政协参观团,两次到外地参观游览。

一次到南方,一次到西北和中原。

”“每天,我只能在宾馆附近转转,不敢走远,可溥仪一有机会就去爬山,我远看那陡峭的山峰真替他担心,可他安慰了我又去爬。”

可见,一直到溥仪50多岁时,他的身体还是保养的不错的,能吃能喝,能睡能走,甚至看起来“像一个40多岁的人”。

三、

然而,此时,病魔已经潜伏在他的身体中,没过多久,危险开始显现。

“使溥仪致命的肾癌的先兆,早在一九六二年五月中旬就已经出现了。

溥仪发现溺血现象后,也曾到人民医院诊治,但未能作出诊断,只是注射维生素K止血。”

“一九六五年六月,溥仪在协和医院作了左肾切除手术。”

(李淑贤)“手术住院期间,溥仪每天都到医院看我,晚上也来。

由于他当时也手术不久,切除了左肾,又有点儿累着了。

而且右肾又发现了问题,出现了尿血现象。”

最终溥仪因为肾病死于一九六七年。

他经历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正值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时代,又由于他的特殊地位,世情冷暖恐怕比旁人更加铭心刻骨。

在获得新生以后,寻觅到知心的爱人,对生活满怀热爱和向往,即便处于文革初期,溥仪也对“生”充满了强烈的企求。

“十月十六日夜间十时,溥仪还以微弱而清晰的声音挣扎着向在场的李以和范汉杰说:‘我还不应该死呀,我还要给国家做事呀!’可无情的病魔还是吞噬了他。

四小时以后,即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七日凌晨二时三十分,溥仪咽了最后一口气。”

这“无情的病魔”当然是肾病,然而,机体的其他各部都挺健康的的一个人,为何两肾都先后发生障碍,最终剥夺了他的生命呢?这可能是溥仪至死都要发出的疑问吧。

四、

有一种说法认为:溥仪有一个不良习惯,即早期过于频繁的 *** 。

据老太监和本人的回忆。

他在9岁的时候在不良太监的引诱下就学会了 *** ,并且很频繁。

过度 *** 或性生活会造成前列腺损害,引发前列腺疾病,也叫肾虚。

前列腺肿胀会压迫尿道,导致长期尿淤积,上行肾脏感染引发肾炎,肾炎是溥仪的死亡原因。

说溥仪早期 *** 并引致成年后性无能(也可能有家族遗传等其他原因),由此不育是有充分依据的,在溥仪自己的回忆和他人的回忆中都有记载。

但说由此引致前列腺损害,导致长期尿淤积,上行肾脏感染引发肾炎,则依据不充分。

在《溥仪离开紫禁城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回忆》这本书中,他的家族成员--包括贴身随从、兄弟、侄子、前后几任妻子等,回忆的溥仪从“离开紫禁城”(1924年,溥仪18岁)到去世(1967年)之间的生活,就从未提到这种情形。

可以想象,如果溥仪真是因为儿童时的不良行为造成前列腺损害,引发前列腺疾病并导致长期尿淤积而感染肾脏的话,这些回忆中一定会提及的。

以现代生活看, *** 的人大量存在,但由此说因为这个原因而导致肾出血、肾坏死的,似乎还缺乏充分依据。

绝大多数尿毒症患者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

那么,还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肾脏受到伤害呢?

五、

在诸多回忆中,溥仪的有一生活习惯颇为引人注目,那就是他笃信中医,并且服用了大量“补品”,以及有病无病都服食中药。

爱新觉罗·毓嵣是溥仪的远房侄辈,曾在伪满洲国时代陪伴溥仪,他回忆“溥仪的怪癖”时说,“他的怪癖更多,首先是药癖。

他有中药房,设在辑熙楼南侧中间,百药俱全,还有西药房,药品之多,更不可胜数,尤其是贮存的药多是名贵药。

”“除有专门的御医,中医徐思允、西医黄子正外,还有专门给他打针的小瑞和当助手的毓恩。

他去安东(今丹东市)‘御巡狩’(旅行)时,还带着这两个侄子,好每天打针。”

李玉琴曾在此时成为溥仪的“皇后娘娘”,她回忆道,“他贪生怕死,常年吃药打针,那是药品非常紧张,尤其是外国药,他就广为购置储备,存了不少中西名贵药品。

药库是中西各一。

当时有两个侍医,天天诊脉,称作‘清脉’。

有病没病也要拟个方子,叫‘代茶饮’。

煎好了锁在小木匣里他并不吃,第二天再换新的。

他要吃的药,事先必须亲自动笔加减几味,好在是些平安药,怎么改也不要紧。

”果真不要紧吗?从以后几十年的情形看,未必。

溥仪相信中医是早在北京皇宫时就建立了,贵为皇帝,又有条件。

他在《我的前半生》中也回忆到此事。

“我每逢去游颐和园,不但要有几十辆汽车组成的尾巴,还要请民国的警察们沿途警戒,一次要花去几千块大洋。

我到宫中的御花园去玩一次,也要组成这样的行列: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监......更后面是御药房的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类常备小药和急救药,不可少的是灯心水、菊花水、芦根水、竹叶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蕾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丸、香薷丸、万应锭、痧药、避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饮,等等;”

在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后,他的生活则是:

“我不能过问政事,不能随便外出走走,不能找个‘大臣’谈谈,所以当关东军那边的电话通不过来的时候,我就无事可干。

我发展了迟眠晏起的习惯,晚上总要在后半夜,甚至过三点才睡,早晨要十一点才起。

每日两餐,早餐在中午十二点至一两点,晚饭在九至十一点,有时是十二点。

四点到五六点睡中觉。

我的日常生活,除了吃睡之外,用这八个字就可以概括了,即:打骂、算卦、吃药、害怕。

这四样东西是相互有着关联的。

随着日本崩溃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我越是恐怖,就怕日本在垮台之前,会杀我灭口......在这种精神不宁和不正常的生活习惯下,本来就糟踏坏了的身体,这时越发虚弱,因此又挤命打针吃药。

总而言之,这四样东西构成了我昏天昏地、神神颠颠的生活。”

“因为怕死,所以最怕病。

我嗜药成瘾,给了我的家人和仆人不少罪受,也给自己找了不少罪受。

我嗜药不仅是吃,而且还包括收藏。

中药有药库,西药有药房。

我有时为了菜的口味差一些,硬叫扣出厨子几角钱来,但为买些用不着的药品,可以拿出几千元、几万元去向国外订购。

我的一些侄子,上学之外要为我管药房、药库。

他们和我专雇的医生每天为我打补针,总要忙上几小时。

”(《我的前半生》)

“吃药”,不仅仅是吃西药,主要的还是中药吧。

“皇上”不管有病没病,天天月月把吃中药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代茶饮”,几十年下来,会对身体有什么不良影响呢?那时的人可能是想不到这些的吧。

溥仪后来还说“我对医学很有兴趣,改造期间学过中医,看过不少医学书籍,也曾帮助管理所的医务室做过护理工作,量血压、注射等简单的操作都可以。

”(见李淑贤《溥仪和我》)

迷信中药而又有条件,说溥仪在一个很长时期曾经吞食过大量的中药,应该是事实。

李淑贤回忆道,因为要给她看病,溥仪多方联系中医,如岳美中大夫、蒲辅周大夫等,“从此,溥仪和蒲老(蒲辅周,知名中医大夫)之间建立起深厚感情,溥仪有病长期请蒲老诊治处方,从而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临床药方资料,填充了中医研究的宝库。”

20世纪60年代,溥仪肾脏开始出现问题,自然,他主要是去看中医的。

“溥仪发现溺血现象后,也曾到人民医院诊治,但未能作出诊断,只是注射维生素K止血。

溥仪相信中医,经常找海军医院张荣增老大夫诊察,张大夫按“膀胱热”开了三付中药,果然止住了血。

在中药治疗期间,也曾多次到人民医院就诊,均未能早期发现癌细胞。”

依赖“膀胱热”的概念,配几味中药,能把肾出血治好么?过去的人认识水平低,似也不应过多责怪。

可叹的是现在还有人死守如此观念。

“我清楚地记得,我们从西北和中原参观回来,。

(溥仪上植物园去劳动。

)我没料到,第二天他竟回来了,我正感到奇怪呢,他告诉我,我又溺血了。”

但后来,左肾还是切掉了。

跟着,右肾又出现了问题,“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九六七年一月间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协和医院倪大夫跟我说,溥仪唯一的右肾又有问题,为了保住性命,可换人工肾。”

溥仪还在当天的日记中记到:“贤(指李淑贤——溥仪的妻子)自称可将她的一个肾给我,我坚决反对这个建议。

虽然只剩一肾又病,我服中药治疗,也可控制并见好,岂能割之换贤?”“从一九六七年的四月末到九月末,溥仪在家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五个月,他几乎天天看病,找蒲老(蒲辅周)开方,然而病势还是日趋严重。

”(见李淑贤《溥仪和我》)甚至据说周恩来总理还亲自安排给他诊治。

可见,溥仪的肾病,主要是依赖中医,服用中药进行治疗的。

然而,医术再高超,终于无力回天,“末代皇帝”最终因双肾坏死而生命终结,给自己、亲人和社会空留下几多唏嘘感叹。

顺便说一下,溥仪有三弟七妹,除三弟(溥倛)、大妹早夭外,大多长寿,高寿多在七八十岁以上,上九十的也有多位。

六、

现代医学已经发现,中国的传统中药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药物病毒学检验,某些成分可能对肝、肾等造成损害,特别在长期服用的情况下。

为什么中药特别容易对肝肾造成损害呢?这是因为中药进入胃部消化时,其成分多融入血液或者水液中。

而肝脏是分解循环血液的器官,肾脏则是通过水液滤解--吸收营养或排除废物,排 *** 液的器官。

如果中药中存在有毒物质的话,虽然一次量很小,表现不明显,但天长日久,长期使用,自然容易对肝肾造成损害了。

考察现代的尿毒症患者,追根溯源,许多都有服食中药或者莫名其妙的“补品”的历史吧。

溥仪的双肾损害,同他一生服用大量中药、“补品”有没有关系呢?

看来很难逃脱干系。

溥仪如果早知此理,还会那样迷信中医,吞服大量“中药”么?

注:文中引述主要来自:

《溥仪离开紫禁城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回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新版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

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

醇亲王奕譞之孙,] 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

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

周恩来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

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

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去世。

溥仪的遗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规火化,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995年,他的遗孀李淑贤将他的骨灰葬于北京西南120千米的河北省易县华龙皇家陵园,溥仪墓在清西陵附近。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称呼都是宣统帝或者清废帝、末代皇帝、逊帝等,因为他没有庙号和谥号,他去世时是平民身份,所有没有谥号。

但溥仪毕竟是末代皇帝,货真价实地作过三年的清朝皇帝,所以爱新觉罗家族在台湾的后裔于1967年给溥仪上了庙号“宪宗”和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

“宣国公(此人身份有待进一步核实)”的建议下,于2004(一说是2002年)重新给溥仪上了庙号和谥号,庙号清恭宗;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愍皇帝。

尊骨灰奉安处(在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为“献陵”, 尊婉容为“孝恪愍皇后”,谭玉龄为“明贤皇贵妃”,李玉琴为“敦肃福贵妃”,李淑贤为“孝睿愍皇后”,从谥法解释来看,后一个庙号和谥号还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溥仪的一生。

但是需要注意,溥仪的谥号、庙号都是民间所加,与以前皇帝的谥号,庙号为 *** (朝廷)所加是不同的,溥仪所谓的谥号,庙号并不算是正式的谥号、庙号,这个庙号和谥号是家族内定的,未获国民认可。

——《百度百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