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历史课
要上好一节历史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处理好课堂的导入。
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
导入相当于“凤头”,内容好不好听,要看上课前简简单单的导入。
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
在设计《甲午中日战争》一节的导入时,开始准备从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北洋水师导入,后来改为从中法战争结局导入。
开始的导入显得太冗长,需要的时间长。
而后面的导入相对来说,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使学生很快就能从旧知识进入新知识中。
要处理好导入,功夫应该下在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导入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应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
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课堂的三个部分之间过渡不够圆润,显得生硬。
最好的过渡应该是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将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好的过渡,需要进行深思熟虑,从上一环节到下一环节,给学生一个容易接受并且完整的知识。
不能直接说“下面咱们讲下一个问题。”这种生硬的过渡,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要处理好一节课中的过渡,就要开动脑筋思考,并参考别人已有的过渡不断完善。
第三,应处理好重点结论的讲述。
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将自己收集的重要结论直接让学生记在课本上,以应付考试。
这样的做法是历次考试经验的总结,书上的许多内容需要补充,才能适应考试。
不过自己在课堂上生搬硬套的让学生记,没有进行分析,没有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看起来自己也知道什么是重点、难点,但是处理重点、难点的技巧还欠妥。
要给学生讲好这些重要结论,在备课时要充分思考如何解释给学生。
分析得好了,会使学生感觉记忆历史不再枯燥,因为已经在理解中掌握了。
第四,注意课堂语言的抑扬顿挫。
语言是教师的法宝,教师要运用语言来传授知识。
平铺直叙的课堂语言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使教学遇到障碍。
而生动活泼,充满波浪起伏的课堂语言,会在学生的脑子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使语言充满抑扬顿挫,就需要在课堂下经常性的锻炼。
这次在片区上讲课,评委老师的意见就是语言要尽量抑扬顿挫。
这也需要多读像《演讲与口才》一类的书籍,提高理论知识,加上不断练习,就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充满磁性。
怎样使自己的语言抑扬顿挫?先要练好发音,要纯正,不要忘了节奏和调,这是抑扬顿挫的基础,这是理论,也是实践。
好了之后,找一些名人演讲,跟着模仿,体会其中的规律和节奏等等。
正音、贯口,即一口气说下去,如何抑扬顿挫,每天对着镜子不下30遍地练。
最后,应处理好板书与多媒体的关系。
板书是课堂知识的重要展示。
这次在片上讲课时,虽然写了板书,但是只是副板书。
板书是一个人基本功的体现。
因为大多数时间,我们并不是,每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
在以后的公开课中,应写板书,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板书。
在授课中,有适量的板书,能强化知识点和难点,暗示学生做好笔记。
通过书写板书,控制讲课节奏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和快慢,反馈学生信息。
同时也体现任课教师教学特色。
以上几点,是我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体会,要上好一节历史课,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精益求精。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