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人性孟子持怎样的观点
展开全部
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人之善性是先天所具有的,是人本性所使然。
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主张,认为“仁政”就是要“以德服人”,而不是“用力服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所以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国家管理者把这种爱惜别人的心情来实施爱惜别人的政治,那么“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它强调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运用道德的教化,从人的内在因素中去提高人们的自律性,使各方面和谐统一,达到管理的目的。
扩展资料
孟子强调人在事实上“为不善”只是外因使然,不足以否定人对“善”有固有的趋向。就像水,虽然在外界情势的作用下“无分东与西”,但其“就下”的趋向是不变的。因此,“性”所指涉的人或事物的发展趋向就不仅是自发的,更是固有的。
所谓“固有的”,尤其是指它虽然可能被外在环境即“势”的力量所压制,但不能消灭。只要“势”的阻力衰减,人或事物就会再回到“性”的趋向中。这样看,告子用“性”指谓的就不是真正的性,而是事物受外因作用的可塑性,也就是环境或“势”所造成的性状。
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主张,认为“仁政”就是要“以德服人”,而不是“用力服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所以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国家管理者把这种爱惜别人的心情来实施爱惜别人的政治,那么“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它强调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运用道德的教化,从人的内在因素中去提高人们的自律性,使各方面和谐统一,达到管理的目的。
扩展资料
孟子强调人在事实上“为不善”只是外因使然,不足以否定人对“善”有固有的趋向。就像水,虽然在外界情势的作用下“无分东与西”,但其“就下”的趋向是不变的。因此,“性”所指涉的人或事物的发展趋向就不仅是自发的,更是固有的。
所谓“固有的”,尤其是指它虽然可能被外在环境即“势”的力量所压制,但不能消灭。只要“势”的阻力衰减,人或事物就会再回到“性”的趋向中。这样看,告子用“性”指谓的就不是真正的性,而是事物受外因作用的可塑性,也就是环境或“势”所造成的性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