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简介

 我来答
抛下思念17
2022-11-09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734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9.2万
展开全部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拉丁名
  • 5 英文名
  • 6 牛蒡子的别名
  • 7 牛蒡子的处方用名
  • 8 牛蒡子的来源
  • 9 牛蒡子的产地
  • 10 牛蒡子的原植物形态
  • 11 牛蒡子的采收与初加工
  • 12 牛蒡子的生药性状
  • 13 牛蒡子的炮制
    • 13.1 牛蒡子的炮制方法
      • 13.1.1 牛蒡子
      • 13.1.2 炒牛蒡子
    • 13.2 成品性状
    • 13.3 质量要求
    • 13.4 炮制作用
    • 13.5 贮存方法
  • 14 牛蒡子的性味归经
  • 15 牛蒡子的功效与主治
  • 16 牛蒡子的化学成分
  • 17 牛蒡子的药理作用
  • 18 牛蒡子的用法用量
  • 19 牛蒡子的药典标准
    • 19.1 品名
    • 19.2 来源
    • 19.3 性状
    • 19.4 鉴别
    • 19.5 检查
      • 19.5.1 水分
      • 19.5.2 总灰分
    • 19.6 含量测定
      • 19.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19.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9.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9.6.4 测定法
    • 19.7 牛蒡子饮片
      • 19.7.1 炮制
        • 19.7.1.1 牛蒡子
          • 19.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 19.7.1.2 炒牛蒡子
          • 19.7.1.2.1 检查
          • 19.7.1.2.2 鉴别、检查
          • 19.7.1.2.3 含量测定
      • 19.7.2 性味与归经
      • 19.7.3 功能与主治
      • 19.7.4 用法与用量
      • 19.7.5 贮藏
    • 19.8 出处
  • 20 参考资料
  • 附:
    • 1 用到中药牛蒡子的方剂
    • 2 用到中药牛蒡子的中成药
    • 3 古籍中的牛蒡子

1 拼音

niú bàng zǐ

2 英文参考

fructus arctii [朗道汉英字典]

arctii,fruct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ardanae,fruct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reat burdock ache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RCTII FRUCTUS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Fructus Arcti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reat burdock ache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牛蒡子

牛蒡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1]。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2]。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泽,略具香气[2]。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2][1]。归肺、胃经[2][1]。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荨麻疹,疹出不畅,咽喉肿痛,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丹毒,痈肿疮毒等。牛蒡子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可用于风温初起,痄腮肿痛,痈毒疮疡[2]。炒牛蒡子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吗,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Fructus Arct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great burdock achen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牛蒡子的别名

恶实、大力子、牛子、鼠粘子[1]。

7 牛蒡子的处方用名

牛蒡子、大力子、炒牛蒡子、炒大力子[2]。

8 牛蒡子的来源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2]。

9 牛蒡子的产地

牛蒡子主产东北及河北、浙江[1]。

牛蒡子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浙江。

10 牛蒡子的原植物形态

二年生在形草本,高1~2m。茎直立,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基生叶丛生,大形,有长柄;茎生叶广卵形或心形,长40~50cm,宽30~40cm,边缘微波状或有细齿,基部心形,下面密被白短柔毛。头状花序多数,排成伞房状;总苞球形,总苞片披针形,先端具短钩;花淡红色,全为管状。瘦果椭圆形,具棱,灰褐色,冠毛短刚毛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沟谷林边、荒山草地中;有栽培。

11 牛蒡子的采收与初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2]。

12 牛蒡子的生药性状

牛蒡子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3 牛蒡子的炮制

牛蒡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名恶实[2]。

其炮制初见于《雷公炮炙论》,“凡使,采之净拣,勿令有杂子,然后用酒拌蒸,待上存薄白霜重出,却用布拭上,然后焙干,别捣如粉用”[2]。

唐代开始炒用(《食疗本草》)[2]。

宋代增加了爁制、酒拌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

金元时有烧存性(《儒门事亲》)[2]。

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去油、焙黄(《普济方》)、水煮晒干炒香(《证治准绳》)、酥炙(《外科启玄》)、蒸制(《景岳全书》)、酒炒(《医宗必读》)等方法[2]。

清代基本同前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2]。

13.1 牛蒡子的炮制方法

13.1.1 牛蒡子

取原药材,筛去灰屑及杂质[2]。用时捣碎[2]。

13.1.2 炒牛蒡子

取净牛蒡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有爆裂声,断面浅黄色,略有香气逸出时,取出[2]。用时捣碎[2]。

13.2 成品性状

牛蒡子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2]。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2]。果皮较硬,富油性[2]。味苦微辛而稍麻舌[2]。

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泽,略具香气[2]。

13.3 质量要求

牛蒡子含牛蒡苷(C27H34O11)不得少于5.0%[2]。

13.4 炮制作用

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2]。可用于风温初起,痄腮肿痛,痈毒疮疡[2]。如治温病初起的银翘散(《温病条辨》);治痄腮肿痛的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治疗疮疡,乳痈初起,证见寒热的荆芥牛蒡汤(《医宗金鉴》)[2]。

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2]。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2]。如治麻疹透发不畅的宣毒发表汤(《医宗金鉴》);炒后还可杀酶保苷,利于煎出[2]。

13.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防蛀[2]。

14 牛蒡子的性味归经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2][1]。归肺、胃经[2][1]。

15 牛蒡子的功效与主治

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能[2]。

牛蒡子疏风,透疹,利咽,消肿[1]。

牛蒡子治风热感冒,咳嗽,疹出不畅,咽喉肿痛,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痈肿疮毒[1]。

牛蒡子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牛蒡子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2]。可用于风温初起,痄腮肿痛,痈毒疮疡[2]。如治温病初起的银翘散(《温病条辨》);治痄腮肿痛的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治疗疮疡,乳痈初起,证见寒热的荆芥牛蒡汤(《医宗金鉴》)[2]。

炒牛蒡子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2]。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2]。如治麻疹透发不畅的宣毒发表汤(《医宗金鉴》);炒后还可杀酶保苷,利于煎出[2]。

牛蒡茎叶煎汤当茶饮治乳痈[1]。

牛蒡子为眼科常用祛风清热药,具有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的功效:

(1)用于风热引起的白睛、胞睑红赤肿痛。可与菊花、金银花、连翘等合用,如银翘散。

(2)用于风热翳障。本品能疏风退翳,常与防风、菊花等配伍。

(3)用于麻疹痘毒,疹子透发不畅,目赤流泪。本品以疏风透疹为长,能透泻热毒,使疹子透发,常与金银花、连翘等药配伍。

16 牛蒡子的化学成分

本品含牛蒡苷(Arctiin)、异牛蒡酚(Isoarctigenin)、牛蒡酚(Lappaol)A、B、C、D、E等[1]。

17 牛蒡子的药理作用

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

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1]。

提取物能降低大鼠血糖[1]。

牛蒡苷能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使动物产生惊厥,呼吸衰竭;对运动神经及骨骼肌呈麻痹作用[1]。

18 牛蒡子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1]。

19 牛蒡子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牛蒡子

Niubangzi

ARCTII FRUCTUS

19.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19.3 性状

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19.4 鉴别

(1)本品粉末灰褐色。内果皮石细胞略扁平,表面观呈尖梭形、长椭圆形或尖卵圆形,长70~224μm,宽13~70μm,壁厚约至20μm,木化,纹孔横长;侧面观类长方形或长条形,侧弯。中果皮网纹细胞横断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具细点状增厚;纵断面观细胞延长,壁具细密交叉的网状纹理。草酸钙方晶直径3~9μm,成片存在于黄色的中果皮薄壁细胞中,含晶细胞界限不分明。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有的糊粉粒中有细小簇晶,并含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牛蒡子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牛蒡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及对照药材溶液各3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甲醇一水(40:8: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9.5 检查

19.5.1 水分

不得过9.0%(附录ⅨH第一法)。

19.5.2 总灰分

不得过7.0%(附录ⅨK)。

19.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19.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一水(1:1.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牛蒡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19.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牛蒡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19.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约45m1,超声处理(功率150W,频率20kHz)20分钟,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9.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人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牛蒡苷(C27H34011)不得少于5.0%。

19.7 牛蒡子饮片

19.7.1 炮制 19.7.1.1 牛蒡子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19.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9.7.1.2 炒牛蒡子

取净牛蒡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气。用时捣碎。

本品形如牛蒡子,色泽加深,略鼓起。微有香气。

19.7.1.2.1 检查

水分 同药材,不得过7.0%。

19.7.1.2.2 鉴别、检查

(总灰分)同药材

19.7.1.2.3 含量测定

同药材。

19.7.2 性味与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19.7.3 功能与主治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19.7.4 用法与用量

6~12g。

19.7.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9.8 出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