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的日志
怀念父亲的日志1
在这静寂的夜里,我又在想您——我的父亲。
已不记得是在我几岁,那天应该是个星期日,因为您不在家,下乡去给人家修石磨了。如果是工作日,您在单位上班,就不会那么晚回家。那天我发烧了,满脸通红,躺在床上说着胡话。妈妈应该是加班或者开会去了,忙得无暇顾及我。您回家已经很晚了,见我情况不对,扔下修磨的工具,抱上我就往医院跑。
想那年,我高中毕业后,刚过了十六岁就吵着要去农村插队,您和母亲劝我在家待一年,可我却一千个不愿意。没办法,您和母亲只好答应了。
一九七六年三月的一天,我们全县上山下乡的知青先在县体育场开欢送会,会后分区出发去插队的地方(那个年代叫生产队)。我被分到离家较近的石梯公社下设的一个生产队。您去送我,怕我年龄小受人欺负,您谦卑地忙着给村里的人递烟唠家常,说着恭维的话,一心只求着人家能够照顾您姑娘!当时的我还不领情,只催着您快走,怕人家笑我没长大。
就这样,我们住进了农民家里,正式开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在这广阔天地里,我学会了种小麦、点包谷、除草、薅秧……最怕的是薅秧,因为水田里有蚂蝗。有时薅完两垄秧,上到田埂上,就见自己的小腿在往外流血,那是蚂蝗吸饱了血,自行脱落了;有时则会看到蚂蝗还没尽兴,还紧紧地附着在腿上,贪婪地吮吸着你殷红的鲜血。此时的我们会不知所措,惊恐地在田埂上跳着双脚、舞动着双手大声尖叫。
一起干活的农民朋友就会喊着“快拍,使劲拍!不能揪,越揪越往里钻。”即使是在时隔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一想起这场景,还是心有余悸,谈蚂蝗色变。最苦的则是给玉米除第二遍草。此时已到夏季,玉米垄里湿热难耐,玉米都已长得有半人高。除草时,那带着锋利锯齿的玉米叶片,拉得人脸上、胳膊上全是血道道,被汗水一浸,那个痛真是钻心……
而您,我的父亲,总会抽星期日休息的时候到队上来看我。送点疏菜,带包小点心,或是您亲手做的一面焦脆,一面松软的锅贴……一见到您,所有的苦痛都消散了。
爸爸,在天国的您一向可好?女儿想您!
怀念父亲的日志2
昨晚又梦到了父亲,又见到了父亲温和的笑容,又感受到了父亲浓浓的爱,也似乎回到了和父亲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父亲走了三十多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如昔,深深地根植于我的脑海之中。时光流转,日转星移,我对父亲的思念和眷恋日久弥深。
父亲的一生是短暂的、命运多桀的。祖父在解放前夕,携带全家去了香港。除了祖母外,祖父还另有两房夫人,但当时只有父亲一个小孩。因为与那两位夫人不合,在香港住了一段时间后,祖母赌气偷偷带着父亲回到了她的家乡———南方海边的一个小镇。那时父亲只有几岁,祖父本想过段时间祖母的气消后再来接他们过香港的,谁知父亲他们回来不久,香港和内陆之间的门随即关闭了,他们这一别离竟成了永别,这是万万始料不及的。这件事成了祖父一辈子的心病,成了他永远的痛。我们后来从叔叔们的口中知道,对于父亲和祖母的离港,祖父万分懊悔,那是他一辈子都无法弥补的错、一辈子都无法痊愈的伤。随着时光的流逝,祖父对祖母父亲的思念和内疚越烈,以致在叔叔姑姑他们童年时,每餐饭前祖父都指着祖母和父亲的照片问他们:这是谁?要回答得出才能吃饭。这一问一答成了每天餐前必做的功课。文革前,祖父寄很多东西回来给祖母和父亲。但文革开始后,他们就不敢也不能相互联系了。祖父直到去世都没能再见到父亲和祖母一面。他在临终前反复叮咛二祖母和叔叔们有机会一定要回老家找到父亲和祖母。
父亲是个很聪颖的人,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高中毕业时,由于祖父的原因没能再继续深造,只好与母亲俩人回到他的家乡——广东教书。在教学领域耕耘的那几年,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和最有成就感的时光。他很有才华,工作能力很强,所以不久就被提拔做了学校领导。事业一帆风顺,夫妻琴瑟调和,家庭温馨和睦,生活里充满了阳光。谁知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后父亲的厄运也跟着开始了。因为祖父,他和母亲俩人双双被单位辞退了,只好返回父亲生长的地方———那个美丽的海边小镇。还没等他缓过神来,就被迫踏上了被专政、被批头、被毒打的漫漫人生路,受尽了非人的折磨,身和心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由于是另类,即使拥有满腹的才华,也没有他的用武之地。没有一个单位敢用他,所以只能靠打零工来维持生活。为了生存,他多脏多累的活都干过。而干得时间最长的是拉板车。以前的交通运输没有现在那么畅通、那么方便,货物的运送很多时候都是靠板车拉或用肩膀挑的。满满的一板车货,几百斤重,拉车的人用自己的肩膀和双手拉着,步行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每次想到父亲拉板车的情景,脑海里都会浮现出电影上纤夫拉船的镜头,而不知不觉的泪已流了满面。日晒雨淋,风餐露宿,渴了喝几口冷水,饿了啃几口干粮,晚上就坐在路边靠着板车休息,免费为蚊子提供大餐。一年四季,寒冬酷暑,都奔波在路上。那份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那时才二十多岁蛮有才华的父亲,就这样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洒在了这条拉夫的路上。这身体上的苦,他还受得了,最令他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常常被批斗,时常遭毒打,受尽了白眼和歧视。在这种非人的折磨中,父亲没有倒下,也没有悲观绝望,因为他知道熬过了寒冬就会是明媚的春天了。就是由于这种乐观的精神,助他走过了人生最艰难、最痛苦的岁月。晚上,只要他在家,他就会吹箫、弹琴或啦二胡,妈妈有时有空,也会和着他的乐曲轻唱。既然生活中没有阳光,那就给自己创造点彩虹。父亲很有音乐天分,他不但歌唱得好,还会弹奏多种乐器。他们就这样在人生的最黑暗时段,坚强的面对人生的凄风苦雨。
父亲爱好文学,还写得一手好字。我见过他的几本笔记本,里面满满的都是他抄录的古诗词和一些美文,还有他自己写的一些诗。字写得龙飞凤舞,很是好看。那些诗也写得挺好。可惜后来经过几次搬家,那几本笔记本不知道放到哪里了。
父亲的脾气很好,无论在外面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他从不把怨恨和怒气带回家。都说夫妻在一起总有碰碰磕磕的时候,但那么多年我从没见他们吵闹过,一直都是恩恩爱爱。有时母亲为点什么事说父亲时,他总是笑嘻嘻的,没见他生气过。不但没对母亲发过脾气,也没有打骂过我们。无论我们怎么调皮,他都是好脾气的和我们讲道理。所以每每看到邻居的玩伴被打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自己很幸运。
文革后期,父亲被批头的少了,也进了一个企业单位,生活相对安定了很多。父亲在单位是负责供销的,所以就常常出差。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们带回一些饼和糖,虽然不多,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已是很奢侈的享受了。父亲很幽默,很擅长讲故事和笑话,他在家时,家里常常充满笑声。他是我们童年生活快乐的源泉。生活清苦并快乐着。
父亲常常告诉我们:书籍和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要学会爱书爱音乐,它们会给我们带来预想不到的乐趣。有书和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快乐的人生。
由于祖父的原因,父亲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吃尽了苦头,但他对祖父没有半点的怨言。“四人帮”倒台后,香港和内陆的门畅通了,父亲连忙与祖父联系,但那时他不知道的是祖父已过世,并且那么多年来,他们已两度搬家,而我们也是搬过了几次家,所以虽然我们双方都在试图联系对方,但一时却无法联上。
天有不测之风云,在我高考前的一个月,父亲突然病倒了。那天,他出差回来,精神状态好像是没有往常那么好,但也不像有病的样子。谁知道到半夜时,他却人事不省,即刻被送进了医院。第二天马上转送到市医院。但无论怎么抢救,无论用多好的药、多好的医生来治疗,都无济于事,父亲他一直都是人事不知。在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后,我们最亲、最爱、最可敬的父亲,带着深深地遗憾,带着对母亲和他的儿女们的深切的爱和眷恋,离开了人世。那年,他才刚40岁。
父亲从几岁时离开祖父起,就再也没有见过祖父,也没有见过他那些弟妹们,他们全都是他离开香港后才出生的,这成了父亲一辈子的遗憾。他过世后一年,我们才和香港的二祖母叔叔们联系上,也才知道祖父已于文革后期去世。
没能给父亲尽孝是我们几姐弟最大的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那种痛切心扉的感受只有切身经历过了才能真正品味到!
亲爱的老爸,希望您在天国一切都好,已和祖父团聚了吧?祝你在那边幸福快乐。
怀念父亲的日志3
父亲走了,走的很突然,很急,没来得及和儿女们说上一句话,就走了。其实父亲病了半年多了,因为父亲体质好,一直硬撑着,也因为对父亲的一些误解,一直没在意日渐消瘦的父亲。
父亲的离世,让我猝不及防,我的固执和偏见,给我留下了终身的悔恨和遗憾。当父亲到医院的时候,已经说不出话了,父亲晚上十一点感觉不舒服,但他坚持不给孩子们打电话,怕惊扰孩子们,自己苦苦的支撑着,忍耐着,等待着天亮。继母说:“那晚夜很长很长,盼不到天亮了”。
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碎啊!等早上继母打来电话的时候,父亲已经心力衰竭了。我知道,抢救,只是尽一种人道主义的形式,没有丝毫的意义。但我还是不断地祈祷着奇迹的发生,因为给父亲的好多许诺还没有兑现。
父亲在医院只说了一句话,“我已经不好了”,那一刻我心如刀绞,泪如泉涌,抑制不住嚎啕痛哭。
我一直抓着父亲的手,抚摸着,我不敢放开父亲的手,我知道一旦放开,便是阴阳两隔,父亲也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不让我放开他是手,一直挣着无力的眼睛,环视着所有的人,在生死跨越的瞬间,他在努力地要最后看一眼他的儿女们。心里依然放不下儿女们。父亲无助地看着我,闭上了眼睛。
我知道那眼神里充满了眷恋,无奈,失望。想起父亲的眼神,我万箭穿心般的触痛。母亲走后,我曾心里发誓一定要好好孝顺父亲,可是,我违背的自己的誓言,让父亲抱着无限的遗憾走了。
陪父亲最长的时间,就是在医院的这八个小时,父亲在时候,从来都没有好好陪他聊过天,也没有抚摸过他的手。那天,父亲的手是那样的冰凉,是那样的粗糙。
凉的让我感觉到父亲凉透心的苦衷。粗糙的让我羞愧的无地自容。“父母的心在儿女身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以前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很不以为然,以为自己做的很好,其实哪?
今天是父亲去世的第十二天了,这些日子,我几乎每天都以泪洗面,但又有什么意义呢?活着的时候不孝顺,老和父亲怄气,总觉的父亲做的不好,不对,硬是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去要求父亲。
以前常听村里的老人们:有了君子恨君子,没有君子想君子。现在我又一次体会到了这种戳痛人心的滋味了。
怀念父亲的日志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时,想起与我阴阳相隔的父亲,父亲的音容笑貌萦绕眼前,不禁让我淆然泪下。再过四个多月,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
擦拭朦胧热泪,往事历历在目。记得那是在20xx年上半年,我敬爱的父亲因突发脑溢血而昏迷不醒,在经过医生三个多小时的及时抢救,总算保住了性命,但神志一直不算清醒,每当这个时候,父亲对时刻陪伴左右的子女和孙子们的反应还是相当听话、相当配合的。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子女们细心的调养和父亲刚毅的坚持下,父亲以好于医生的期望而奇迹般康复了,且生活能正常自理。
可就在子女们沉浸于对父亲乐观的态度时,20xx年9月,一直刚毅的父亲又被查出晚期肺癌。病重期间,父亲每当病魔缠身、疼痛难受的时候,展现在儿女们、孙子们面前总是笑容可掬,从不呻吟,这就是我敬爱的父亲的形象,始终为子女们着想,而从不想为子女们增添任何心理压力,不想让子孙们为他而难过。
20xx年8月1日(农历六月十六日),这是让我们全家所有人感到如同天塌般、伤心悲痛的日子,这一天,我敬爱的父亲因晚期肺癌而导致身体机能衰竭,永远地闭上了因病痛折磨而疲惫的双眼,离开了一直敬佩他、爱戴他的子女们。父亲那慈祥的面容,好像沉睡的样子,可能是父亲溺爱他的子女,甚至连最后的一刻都没有丝毫的痛苦表情,父亲对我们的爱是全面的,是无微不至的。但他那勤劳俭朴、谦虚礼让、忠厚老实的美德,却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照耀着我们成长的道路,是我人生中最大的精神财富。
1935年农历五月十五日,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儿时,父亲因家境贫寒,加之又是家中的长子,父亲一直没有进过学堂门。从七岁开始起,他就跟着隔壁湾的人一起去学卖犁弯;十二岁时就学会了犁田打耙等全套种田农活,从此家中的重担就压在了父亲身上。解放后,国家组织了“扫盲”学习班,父亲在劳作之余每天晚上去参加学习,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会了部分简单的汉字,并能正确地书写自己的名字。从1956年开始,虽然识字不多的父亲在湾里一直担任村小组记工员、会计、财经保管和贫协组长等职,并成为我湾第一批加入党组织的共产党员。父亲一生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秉公办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他自身的过硬赢得了本湾的支持和信任。
父亲一生是勤劳俭朴的。自幼生长在艰苦的环境里,因家庭底子薄,父亲成家后,家里的责任、重担更加重了。母亲体弱多病,身患类风湿,长期不能干重农活、更不能沾冷水,家中里里外外的大部分事就由父亲一个人承担起来了。白天外出忙完生产后,晚上回到家里还要负责记载本湾所有人的劳动力工分或开会,到深夜还要清洗全家人的衣服,并且总是不忘宽慰有病的母亲。父母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妹六人,在那个靠挣工分吃饭的年代里,全家八口人全靠父母亲一个半人的工分过日子,家中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缺粮户”。
记得在我很小、不懂事的时候,我放学回家看见湾里公用仓库在分从湾前池塘打捞上来过年用的鱼,看到其他的乡亲分到过年用的鱼格外欣喜,心里都蛮高兴的。因为那个时候物资紧缺,大部分人家过年能吃上鱼真是开晕,我也兴高采烈地拿着篓子跑到湾子公用仓库准备分过年的鱼,遗憾的是轮到我准备称鱼时小队队长叫我拿钱来才能称。
当时因“余粮户”在小组里年终有结余,分粮食、年货等物品可以抵帐,“缺粮户”在小组年终没有结余,所以就不能分到年货。本身家里就是“缺粮户”,哪里有钱买鱼啊!年幼无知的我在别人的鄙视中顿感委屈而嚎啕大哭,父亲闻声悄悄地来到我身边,经着脸一边替我擦眼泪,一边拉着我的小手向队长求情,最后在本湾几个年长的老者的帮忙劝说下才将年鱼賖回,至今让我记忆忧新、倍感内疚。后来分田到户时,因子女们都在上学读书,家里八口人的口粮田、地,也都是父亲一个人打理,田地虽然多,但这时的父亲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之中。
每当看到儿女们从学校回来,脸上洋溢着自豪感和幸福感。从此,每当逢年过节时,虽然家里的客人多、子女多,但父亲总会想方设法到外面去弄回来一些鱼和肉等,招待客人、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儿女们不再受委屈。特别是每年的春节期间,再困难父亲也要买几张年画回家张贴,主要是为了让儿女们感受一下“过新年”的气氛,充满新的希望。尽管家境贫穷,父母亲却一直主张儿女们认真读书,家中的农活不让我们操心。
至于上学的学费问题,总是父亲向左右邻居或亲朋戚友东拼西凑,供我们完成学业。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大字不识几个的父母亲,硬是把我们兄妹六人培养出了一名研究生、一名高中生和四名大学生,其中还有五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共党员。到儿女都长大成人、家庭条件好转后,父亲依然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花,每当有好吃好喝的,也要留到儿女和孙子们假期回来后一起分享。
父亲一生是谦虚礼让的。他总以宽容、大度之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亲戚朋友的关系。在湾里和周围的村庄里,他遇到任何事情都让着别人,哪怕是自己有理的事总是克制自己和家人,一忍了之,认为那是“和气生财”、保持着“邻里和谐”的关系。那是七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夏天,同湾的一个晚辈后生,为了田间的一点小事,来到我家门口气势汹汹、骂骂咧咧的,甚至冲到我父亲面前打了他一拳,父亲忍气吞声也不还手,还一直说着是自己的错,在乡亲们的努力劝解下,才得以平息。
对待与他同辈份的近亲兄妹,只要有一点好的东西,他都会拿出来分享。在众多与他同辈份的近亲家属中,有一个远房的伯父,自年轻时就一直身居异乡,孤身一人。到了年老体弱时,父亲担心他流落在外乡无人照料,便做通母亲和儿女们的工作,将他接到家里,让他安亨晚年,直至养老送终。
“想见音容云万里,深思教训月三更。”慈祥、伟大的父亲离我们而去,但他是我们人生中的导师,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他那一生中保持的勤劳俭朴、谦虚礼让、忠厚老实的优良品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我们的传家宝,他的言传身教将始终影响和指引我们做人、做事。
我们会永远把父亲对我们兄妹所讲的话,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会永远怀念他。我们将始终把对父亲的怀念化作力量,像父亲那样永葆革命青春、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事业;像父亲那样正直地做人、实在地办事、勤俭地持家;像父亲那样以仁爱和宽容之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告慰您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深夜的窗外,回忆是陈旧的忧伤,想念的泪,想念的痛,在午夜梦回,父亲音容笑貌依然如昔,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脑海之中,敬爱的父亲,您感觉到了吗,我们想您!
您安息吧!敬爱的父亲!
思念您的儿女们。
20xx年4月5日
怀念父亲的日志5
记忆像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
——题记
穿隆山脚下,黄土坡中,几根枯草,一抔黄土,我的父亲,就长眠在这里……
父亲是个勤俭的.人。从我懂事起,只要有空,就常和父亲到山岗去放牛。那时父亲是队里的牲口护理员,手下掌管着4、5头水牛,每天都到村后的山岗去放牧。出发前,他总要一头一头地把牛牵到村口的浅水塘里,让牛喝水,然后积累牛粪、牛尿,按父亲的话说,一来能保持村道的洁净,二来能攒下农家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嘛。完事后,一把将我抱放在牛背上,他就挑着担子殿后,汇合其他的放牛队伍,浩浩荡荡开往山岗。晚上照例能挑回一担干草,以备家炊。
父亲又是个敬业的主。干一行,爱一行,父亲是个牲口护理员,自然爱牛如命,每天替牛梳洗。他常说:人无横财不富,牛无夜草不肥。他到老也积钻不了几分钱,可见横财没来光顾他,夜草倒是时时有的。他常到河边、田埂割些青草,摊给牛儿吃,几头牛个个膘肥体壮,父亲也常引以为豪。
每年开春和双抢季节,父亲照例用牛儿给队里犁田耙田,换取工分。中午吃饭的间隙,我们小孩就去溜溜牛,让牛和人歇歇气,这时,河边、田头常见我们放牛崽的身影。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一丝风儿也没有,田里的水泛着气泡儿,热得难受。当我把牛牵到闭村路旁的清水塘时,见一帮小伙伴正在戏水。水里的清凉和游戏的兴趣诱惑着我,我立马把牛赶下塘,让牛儿泡水,我也下水和伙伴们玩成一片。这一玩就玩得天昏地暗,忘记时日。直到看见父亲满脸怒火地站在塘边,酱紫色的脸越发显得黝黑的时候,我就知道,世界末日快要到了……
我乖乖地随父亲把牛儿牵到田头,这回父亲显得异常平静,他并不急着套牛犁田,而是把牛放在一边啃青草,并叫我走下田里来,正当我满脸疑惑的时候,父亲把犁套放在了我肩膀上,叫我拉梨,并说我若能拉10米地,就能宽恕我。可怜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无奈那犁头深深的埋在土里,竟纹丝不动。蓝天,白云,骄阳,烫水,空旷的田野就剩我父子二人,我哭了,泪水随着汗水往下淌,父亲也不劝阻。等我瘫软得坐到水田里时,父亲才叫我到田埂上休息,看他套牛儿犁田。他一边犁田一边责训我,要我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谅牛儿的辛苦,明白我没照顾好牛儿的过错,明白什么叫做责任,那一幕,深深的烙在我心里,以后我干什么事,就会想到责任这一词,不敢半点马虎。那一年,我12岁。
父亲能说会道,什么事情一到他嘴里,准能翻出新花样,逗人开心。比如述说小孩上树掏鸟窝这一件平淡无奇的小事,他就会勾勒细节:孩子费了好大的劲,终于爬到树梢,一边把手伸进鸟窝,一边自言自语的说:这回看你还不死?话没说完,脚底下一滑,扑通一声摔了下来,四脚朝天平躺在草地上,伙伴们围上来,看看无大碍,就互相打趣道:看你死还是它死……让人当场笑翻。父亲还善于编一些无伤大雅的民谣,让孩子们传唱。有一首民谣唱到:京岭东榜织畚箕,朝南龙胜织米筛,乔站做香无人知,大岭果子日日墟(京岭、东榜、朝南、龙胜、乔站、大岭都是邻村的村名)……短短几句,就把周边乡村的特点,概括无遗。想来我家后来出了几个教书匠,或许就是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父亲又是一位坚强的人,他常说:只有人高过山,没有山高过人。家庭拮据,父亲总能变着花样,不让我们哥姐几个饿着,今天在山上采几朵蘑菇,明天下河摸几个河蚌,后天拦小溪捞几条泥鳅……虽说缺油少盐,但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这就是无上的美味。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大哥、二哥相继成了家,分了出去。父母就带着我和两个未嫁的姐姐、一个才7、8岁的妹妹过日子,那时年幼,浑不懂事,只是暗地里见两个姐姐抹眼泪,说父亲把边角地和偏远的田地都留给了自己,会累死他的,可在家里却常听到父亲爽朗的笑声,童年的我,在父亲的荫庇下也过得无忧无虑。现在想想,父亲主动挑起生活重担,照顾幼小的我们,是多么的不易啊!
有一件小事,不知该不该提。初中时我到了镇中读书,父亲很是高兴,额头的皱纹似乎也舒展了不少,可我吃宿都在学校,无疑给家庭增添了压力。一个周末晚上,我从学校回来,顺带告诉父亲,回校的时候要交伙食费了。结果父亲把钱箱搬出来,翻箱倒柜的找完,也凑不够30元钱,他苦笑着对我说:这就是我们的家底。真不知父亲是怎样撑起这个家的。
父亲晚年,身体垮了,一场大病差点把他夺走,亲友到病榻前看望他,他还不忘打趣:这把老骨头没用了,现在仅能供大家观摩啰。弥留之际,他茶饭难咽,每次看着他瘦骨如柴的身体,我都如鲠在喉,他看了,反倒安慰我:以前和天斗,和地斗,现在要和病魔斗了,阎罗王不敢收我的,放心啦……不管病痛如何折磨他,人前竟没有一句呻吟,老爸把坚强演绎到了极致。
如今,仁慈的老爸终于可以彻底地休息了……
黑暗仁厚的地母啊,望你永安他的魂灵……
怀念父亲的日志6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张漆面斑驳的老式方桌,侧面有三个抽屉,最里边的一个是上了锁的。每每好奇地问,娘便说:“里边是你爸的宝贝!”
父亲完小毕业,是村里同龄人中的“秀才”,也因此,做了村里多年的会计。每天晚饭后,干了一天农活的父亲便在如豆的油灯下,从上锁的抽屉里拿出账本记账,还会不时拨弄一下上二下五的老式算盘。这时,我便可以看到抽屉里几乎没怎么动过的一个黑色的硬皮笔记本,当时在我眼中绝对是个高大上的东东。便每每想着怎样才能据为己有。屡不得手后,便问父亲:“爸爸,那是个啥?”父亲就摸着我的头说:“那是爸爸的一个梦!”语气中不无遗憾。记完账后,爸爸便会教我背诵些形式规整的东西,后来知道那是古诗、《三字经》和《弟子规》。有时是猜谜语,当同龄人在猜:一条线,过来过去踩不断的时候,我坐在父亲膝头猜的是:三人同日去观花,百个朋友是一家,禾火二人并肩坐,夕阳夕下两只瓜之类的。说也奇怪,很多上学后学得东西,到现在已经毫无印象,而那时背过的诗和三字经,我现在却能背诵出很多。譬如: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还有就是最常背得李绅的《悯农》和张俞的《蚕妇》。
再后来,我懂事了,爸爸就给我讲解《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内容,教我做人的道理。到了快上学的年龄,父亲便教我打算盘,并拿出我觊觎已久的、那个高大上的硬皮本来让我看。原来那是父亲上学时的算术笔记。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里面的几个题目,其一是:鸡兔合笼,头40,脚100,求鸡兔各多少?答案为:鸡30,兔10。现在看来,是一个简单的方程组便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当时却整整困扰了我好几年之久。乃至,上学后,我对方程和珠算有种特殊的情感,也是我学得最好的部分。直到现在的工作中,仍能给我带来较大的助益。
又是一年父亲节,我亲爱的爸爸,我们现在一切都好,希望您在天国里同样幸福、快乐!写到这里,泪已潸然……